从左耳看中国改编大军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许多电影票房屡创佳绩。在传媒行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电影正在实现自身的升华,慢慢由落后的观影大国逐渐转变为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这个过程或许漫长,但所有从事传媒业的人们,正通过探索,研究着一条属于适合我们的道路。
观众也从一开始单纯的观影,逐渐转变为‘审美化’观影。从注重影片内容到注意电影程式的转变,这代表着我们国家的人们审美需求的日益增长。当然就像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促进着电影行业的发展,使得传媒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不得不努力制造挖掘新的电影,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全新的血液和不断地创新。我们中国的电影正在同世界电影行业相接轨。
在这样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左耳》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和变迁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承载着不同国家当中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西方电影便被奉为主流电影中的代表,而且一直保持着其霸主地位不曾改变。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很多西方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是我们学习和了解电影过程中最好的例子。而在我们国家,从1949年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至今,在这六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内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咿呀学语的孩童成长为邻家少女的过程。
如果要给早期的中国电影划分一个阶段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对国内电影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十七年(1949-1966)。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主要立足我们中国特色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电影。那时候,刚刚经历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国人,内心得到一定的满足,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经历了残酷的斗争之后,人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发泄渠道以及看到希望的曙光。所以这一时期,电影的题材也大多数围绕着中国的历史题材展开,更多的内容表现为电影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有悲苦的人民大众、封建的统治阶级和勇敢反抗斗争的正面人物,故事情节十分具有感染力。正面的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要,尽管当时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其中的故事却已经流传了几十年。到今天,我们依旧耳熟能详。
尽管‘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利弊一向相辅相成,在电影上也毫不例外。在符合国家政治的要求的前提下,电影事业的发展也慢慢遇到了瓶颈。面对这种过分夸张和赞扬的情况,市场终究处于一个‘伪饱和’的状况。很多人对它提出了批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批评发展到顶峰。中国的电影事业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一度几年间没有新的作品问世,电影作品被禁,电影人没有出路,找不到合适的方向。如果真要给他一个合适的比喻的话,那么就像是无头苍蝇。
电影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它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又影响着电影的产生。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个时期的电影对后来国内电影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们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总要经历一定意义上的摸爬滚打才能熟练的奔跑。
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复苏是在1979年,这个时候的电影市场得到发展。被禁的老电影再次出现在大荧幕上,新的电影也趁着东风一路往前,电影题材不再同于以前的单一样式,故事片的水准显著提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现象莫过于新老几代导演同时活跃在影坛上,人物命运复杂多样,题材的叙述不再是盲目崇拜,表达出导演自身一定的反思意识。其中“新时期”导演以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题材,打破了高高在上仰望的形态,用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更轻巧的打动着观众。除此之外,西方电影的一些创作理论和美学思想逐步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电影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新时期”电影的故事情节和内容都有了很强的突破,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第五代导演对影像的探索和文化的创新则更加经典,对中国的电影市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五代导演更加注重影像上的探索和创新,中国电影也逐渐走出国门开始和国外的电影市场相接洽。其中,最成功的要数张艺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电影的现代化和世界潮流相接近,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电影在这个阶段中,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使得这个时期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更加迅速。电影制作也更加精良,尤其是电影当中的人物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定型化,他们有了更加真实的情感和生命。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观众的视角当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电影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影响着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电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逐步显露出来。
然而,时间一步步走到今天,市场上涌现出大部分新形电影。近几年来电影市场出现很多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比如《致青春》、《失恋33天》、《小时代》以及刚刚上映的《左耳》。由小说改编电影,成为一个越来越火的趋势。
如果我们将视角打开来看,不难发现这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大众化的趋势,电影市场上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有越来越旺盛的发展势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究竟是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还是制片人和导演已经习惯了这样省事儿的题材选择?我不否定,这样受欢迎的小说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但小说本身就一定没有问题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定格的人物形象,导演又能保证一定可以拍出让人认同的人物吗?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拍出来或许有一定的票房保证,但也容易招致骂名。
二、《左耳》:故事和背景
近年来,致敬青春的电影层出不穷。从《中国合伙人》到《小时代》再到《致青春》青春系列的题材在电影市场上异常火爆。这些电影的导演无一不再宣扬一个怀念青春的理念,电影《左耳》也是如此。
《左耳》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的青春故事,这部电影在2015年4月24号上映,是导演苏有朋的处女作。故事立足讲述关于青春期复杂的情感故事,其中不乏爱情、友情、亲情之间的复杂的情感纠葛,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2000年以后,讲述的是一群90后的故事。90后一度作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人群之一,关于他们的负面评价不绝于耳。如今,曾经令人担忧的一代已经长大成人,而电影中的他们呢?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成长期?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拥有慢生活的小镇上,这里的孩子想要走出这个小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唯一的途径便是通过高考。关于一群高中生的青春爱情故事便从这里展开了。电影中女主角李珥在十七岁那年暗恋一个男生许弋,每次见面甚至不敢正眼看他。这场关于青春期懵懂的暗恋,没有令人脸红心跳的场景,就只是单单纯纯的喜欢,温柔的开在十七岁的岁月当中。而黎芭拉的出现则是李珥的反面形象,这样鲜明的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对比十分鲜明。如果说李珥是淡淡开放的蔷薇,那么黎芭拉则更像是怒放的芍药。篮球赛上,黎芭拉喜欢上只有一面之缘的张漾。不顾他有女朋友的事实,勇敢的追逐自己想要的爱情。我这个人最不怕的就是危险,影片中黎芭拉的宣言,让人感到震惊。面对混混黑人的追求她不屑一顾,反而热烈大胆的追求着张漾。张漾对她提出要求,如果要和他交往,那么黎芭拉必须毁掉许弋作为代价。黎芭拉为了能够得到张漾的喜欢,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黎芭拉通过自己的追求,追到了许弋两个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许弋从一个好孩子变成了坏孩子。黎芭拉成功的算计了他,将他在天一高中的名声搞臭了。但张漾却并没有和之前预想的一样,对她负责。两个人反而保持着一份暧昧不清的关系。李珥为了为许弋讨回一个公道,和黎芭拉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尽管面对许弋的拒绝和误解,李珥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着他,毫无怨言。这或许是少年时期的爱情,我们为了那么一个所谓的爱情,可以奋不顾身、不顾一切是一个道理。其实,李珥和黎芭拉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自己的爱情。游走在花丛中的黎芭拉最终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情,尽管我不够好,但世界上只有一个黎芭拉。她把她最好的爱都给了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黎芭拉的话还言犹在耳。她的生命如同短暂的蝴蝶,在去找张漾寻求一个答案的时候,出了车祸,短暂是生命终结,走向死亡。
这群年轻人终究各奔东西,去了外面的大城市,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张漾和他的女朋友去了北京,李珥追随许弋去了上海。死去的已经去了,活着的却还活着。如此反复,李珥多年的暗恋终于开花结果,如愿以偿的和许弋交往。李珥的大学生活除了帮许弋各种糟心事擦屁股之外,就是发短信谴责远在北京的张漾,想着为黎芭拉的死讨回一个公道。如此反复,几年的时光一闪而过。李珥青春期的爱情,在许弋的背叛下终究没有开出灿烂的花,两个人分手了。过年时,再次回到小镇上,面对那些物是人非的感慨,她和张漾终于解开心结,不再恨了。
大学终于毕业,曾经的伙伴们出国的出国,开店的开店,找工作的找工作。青春不再,物是人非。当张漾和李珥回到曾经的家乡,却发现那些曾经的人和事都已经过去了,只有他们两个还在。有些人随着时光远去,已经没有任何消息。影片的最后,公交车上张漾对着李珥的左耳说了一句话,两人相视而笑。时光远去,小镇变了,人,也变了。
这部电影的故事,没有太多的爱恨情仇,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叙述。其实,时间或许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李珥和黎芭拉,当然也有一个许弋和张漾。作为青春题材的电影,影片相对而言少了一些阴暗面,多了几分青春的气息。作为第一次拍电影的苏有朋导演来说,这样的效果还是可以值得肯定的,毕竟有了开始,才能看到以后。
但影片到这里,故事还是不太完整的。电影的时长有限,我们能看到的主体很少。作为小说而言,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立体的,但在电影中却没办法做到全部兼顾。主角优先的法则,让这部电影失去了很多韵味。比如许弋的形象并不完整,尽管后来在张漾和李珥的对话中提到了他,却还是给观众一种突然消失的突兀感。
三、影片中的人物形象
在电影《左耳》中如果你要问我对哪个人物形象印象最深刻,那么我的答案肯定是黎芭拉。不仅因为影片中演员马思纯出色的演技,更加因为黎芭拉对待爱情的执着。作为‘留守儿童’的黎芭拉是热爱生活的。尽管被定义为一个坏孩子,但她的内心却是真实而热情的。影片中她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算了酒吧,她用歌声释放着自己的心情,期间有女孩子来闹事,大骂你这个婊子,抢别人的男朋友。换做任何一个女孩面对这样的场景,大概都会很愤怒。但黎芭拉却没有,她很淡然的整理了自己的衣服退了下去。
第二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面对黑人连威胁带恐吓的追求下,黎芭拉无所谓的拒绝,甚至不惜和黑人放狠话。这在观众心目中设立了她自己的一个形象,坏孩子、不怕事儿。像花蝴蝶一样流连花丛,这样的女孩子是没有心的,也不会爱上任何一个人。但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她遇见了张漾,并且一见钟情。造就了她这一生的悲剧。在爱情里的黎芭拉是张扬的,爱上了便不顾一切的追求,为了张漾去算计许弋。这个人物无疑是丰满的,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悲欢离合,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观众。
这样的生命似乎注定是不完美的,连她自己都说反正她活不长。一语成谶,黎芭拉最终为了爱情,死在了车轮下。在她死亡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爱情的枯萎。她的死亡,让人感到惋惜。这样短暂的生命,却让她经历了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曾经历的事情,从支离破碎的家庭到酸甜苦辣的生活再到孤注一掷的爱情。她的生命并不完美,却靠近完整。她的死亡令人遗憾,却又在这样的遗憾里留下来一丝思念。假设她还活着,这个人物大概不会给人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电影中的人物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导演赋予她的意义。黎芭拉的死去,成为后面张漾和李珥之间唯一的联系,延续了整部电影的时间。不是主角,胜似主角。黎芭拉的出现成为《左耳》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如果你要问我对哪个人物形象印象最惋惜,那么我的答案肯定是许弋。许弋不是一个坏孩子,在影片一开始李珥骑车摔倒的时候他也会助人为乐的上去将她扶起来。在篮球场上也会挥汗如雨的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打篮球,只是在后来的日子里被黎芭拉刻意的诱导而走错路罢了。对爱情的绝望和对亲人的失望,让他走入了一个不算完美的误区。从此,赔上了一生的前途。许弋是一个叛逆少年,但并不代表他的本质就是坏孩子。
尽管在后面的剧情发展中,他开始混迹酒吧,打架。家庭破裂、对爱情失望,甚至后期背叛了李珥和他的爱情,许弋具备了所有坏孩子的特质。许弋所代表的是成长过程中另一半的我们,他的经历既是令人痛恨的,同时又是令人惋惜的。二者相比较而言,惋惜这个词更加能代表那个阳光明媚的少年。
人物是剧作诸艺术元素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素,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写剧本的过程中的中心任务。从人物创作的角度上来看,黎芭拉和许弋分别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左耳》的人物情节更加完整。除此之外,主角的形象得以保持,但配角的作用却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有人物后有故事,人物是拍出一个好电影的先决条件。
《左耳》的人物,没有过分的说教式的宣扬青春和爱情,而是通过人物感染观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四、《左耳》:题材和剪辑
近年来,一系列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中青春题材的电影占了大多数。《左耳》也不能免俗,选取了网络作家饶雪漫的著名小说《左耳》改编而成。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这是一部新的导演、新的编剧、新的导演,在一起‘瞎折腾’出来的电影。《左耳》原著大概有六十多万字,三本的篇幅。放到大荧幕上,只有短短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真的能够把故事讲述清楚吗?很显然,如果想要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就必须删减部分内容。然而删减的留下来的,是导演所想要的画面和镜头,而不一定是观众想要看的镜头。网络小说改编的最大问题,由此可见一般。
远的不说,单单是编剧和导演这两个人之间便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原著作者在写的时候,可能对人物的理解不同于导演,但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主人翁意识却又非常强烈。导演既不想被市场和小说原著绑架,同样又想要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很矛盾的事情,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电影拍摄当中,越出名的小说知道的人就越多,在添加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越难。无法改进,为求保险,就只能妥协。我曾说,导演会是一个短命的职业,因为操心多、压力大。这种没日没夜的折腾,很难让人接受。一部电影问世后,要接受来自各界的评论,好的、坏的,丰富多彩。
《左耳》的题材一开始定在青春这个话题上,那么便决定了它现在除了要面对同类电影的比较,还要面对大多数人观看后发出的不同声音。青春的题材固然经久不衰,现在电影院中也有很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作为观影的主力,但那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喜欢看青春的电影。除了缅怀青春之外,现在的年轻人大概更愿意看一些好的故事。我们的青春,除了失恋迷茫和叛逆之外,更多的还有积极向上的东西,我想。80、90也早晚会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样的话,那么社会的出路在哪里?盛极则衰,这是一个经久不变的道理,同样放在电影上也一样适用。青春的题材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而没有任何改进的话,大概五年时间之后,市场上就再也看不到类似的青春电影了。观众的选择很重要,与其如此盲目的做一些改编,电影人们不如把心静下来,真正去寻找一些好的故事。
目前来看,大大小小的网络小说迎来了一个市场上的春天。但目前这种盛况,大概就像是无花果,只有果实却没有任何人见过它花开的过程。网络小说良莠不齐,我不否认里面有很多好的故事,但那些小说仅限于是一个好的故事。想要拿来做剧本,终究还是单薄了。剧本是一个需要长期构思的过程,每一个情节点都需要精心设置。每一个情节线,都是编剧深思熟虑后积攒而成。矛盾设置和冲突,不是小说可以媲美的。如果随随便便拿一部作品出来,都可以被改编成电视剧的话。那么大学里那么多的编剧专业,我想也不用开设了。既然是浪费资源,那么还开课干什么呢?
当然,《左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影片中的剪辑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镜头衔接间十分顺畅。其中以张漾找到黎芭拉两个人走到楼梯的阴暗处将话的场景为例,这个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后期剪辑的时候用了30多个镜头来回快速剪切,使张漾和黎芭拉之间的谈话场氛围变得十分紧张。不是调情,而是一段阴谋的开始。其中打量的中近景、特写来回剪切和很多过肩镜头相配合,将张漾的阴暗面和黎芭拉为爱冲昏头脑的一面成功显示出来。同时,也为观众设下一个悬念,许弋在之前打篮球的时候看起来对张漾十分友好,为什么张漾却要让黎芭拉毁了他。从而对后来的剧情产生期待感,吸引着人继续看下去。
除此之外,李珥在饶记面馆吃面的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的对决,何况两人还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情敌关系。当周围人都在对黎芭拉指指点点的时候,李珥却没有在意,反而迎上前去。为两个人之后成为好朋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一段的剪辑也十分出色,将黎芭拉对李珥到来的意外表现的淋漓尽致。黎芭拉从李珥碗中抓香菜放到自己碗中的动作中剪堪称出色。动作连贯性是指一组连续镜头的构建和组接使观众相信画面中的动作是连续的。在这场戏中,这一个动作完成的十分出彩。
剪辑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使大荧幕上的内容变得活起来,不再让人看着那么乏味。《左耳》中的剪辑并不刻板,反而很有特色。
【结语】
《左耳》这个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显然是改编作品中一个很小的案例,只是我们透过这部作品,模模糊糊能看到电影市场现在的走向和未来一段时间电影发展的趋势。而未来的路到底怎么走,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观众也从一开始单纯的观影,逐渐转变为‘审美化’观影。从注重影片内容到注意电影程式的转变,这代表着我们国家的人们审美需求的日益增长。当然就像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人们的需求也促进着电影行业的发展,使得传媒行业的所有从业人员不得不努力制造挖掘新的电影,为中国电影市场带来全新的血液和不断地创新。我们中国的电影正在同世界电影行业相接轨。
在这样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左耳》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一、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和变迁
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承载着不同国家当中不同的文化。每个国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决定了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世界电影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开始西方电影便被奉为主流电影中的代表,而且一直保持着其霸主地位不曾改变。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很多西方电影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是我们学习和了解电影过程中最好的例子。而在我们国家,从1949年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协会成立至今,在这六十几年的时间里,国内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咿呀学语的孩童成长为邻家少女的过程。
如果要给早期的中国电影划分一个阶段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对国内电影而言,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十七年(1949-1966)。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发展主要立足我们中国特色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电影。那时候,刚刚经历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国人,内心得到一定的满足,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经历了残酷的斗争之后,人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发泄渠道以及看到希望的曙光。所以这一时期,电影的题材也大多数围绕着中国的历史题材展开,更多的内容表现为电影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其中有悲苦的人民大众、封建的统治阶级和勇敢反抗斗争的正面人物,故事情节十分具有感染力。正面的迎合了当时的市场需要,尽管当时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但其中的故事却已经流传了几十年。到今天,我们依旧耳熟能详。
尽管‘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利弊一向相辅相成,在电影上也毫不例外。在符合国家政治的要求的前提下,电影事业的发展也慢慢遇到了瓶颈。面对这种过分夸张和赞扬的情况,市场终究处于一个‘伪饱和’的状况。很多人对它提出了批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批评发展到顶峰。中国的电影事业在这段时期内,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一度几年间没有新的作品问世,电影作品被禁,电影人没有出路,找不到合适的方向。如果真要给他一个合适的比喻的话,那么就像是无头苍蝇。
电影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它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社会环境又影响着电影的产生。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个时期的电影对后来国内电影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们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总要经历一定意义上的摸爬滚打才能熟练的奔跑。
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复苏是在1979年,这个时候的电影市场得到发展。被禁的老电影再次出现在大荧幕上,新的电影也趁着东风一路往前,电影题材不再同于以前的单一样式,故事片的水准显著提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现象莫过于新老几代导演同时活跃在影坛上,人物命运复杂多样,题材的叙述不再是盲目崇拜,表达出导演自身一定的反思意识。其中“新时期”导演以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的题材,打破了高高在上仰望的形态,用温情脉脉的叙述方式,更轻巧的打动着观众。除此之外,西方电影的一些创作理论和美学思想逐步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电影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新时期”电影的故事情节和内容都有了很强的突破,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第五代导演对影像的探索和文化的创新则更加经典,对中国的电影市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五代导演更加注重影像上的探索和创新,中国电影也逐渐走出国门开始和国外的电影市场相接洽。其中,最成功的要数张艺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电影的现代化和世界潮流相接近,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电影在这个阶段中,也为中国人带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贴近社会现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使得这个时期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更加迅速。电影制作也更加精良,尤其是电影当中的人物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定型化,他们有了更加真实的情感和生命。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观众的视角当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电影以它独特的魅力在影响着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电影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逐步显露出来。
然而,时间一步步走到今天,市场上涌现出大部分新形电影。近几年来电影市场出现很多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比如《致青春》、《失恋33天》、《小时代》以及刚刚上映的《左耳》。由小说改编电影,成为一个越来越火的趋势。
如果我们将视角打开来看,不难发现这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大众化的趋势,电影市场上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有越来越旺盛的发展势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究竟是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这一现象的产生,还是制片人和导演已经习惯了这样省事儿的题材选择?我不否定,这样受欢迎的小说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但小说本身就一定没有问题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定格的人物形象,导演又能保证一定可以拍出让人认同的人物吗?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拍出来或许有一定的票房保证,但也容易招致骂名。
二、《左耳》:故事和背景
近年来,致敬青春的电影层出不穷。从《中国合伙人》到《小时代》再到《致青春》青春系列的题材在电影市场上异常火爆。这些电影的导演无一不再宣扬一个怀念青春的理念,电影《左耳》也是如此。
《左耳》讲述了一群年轻人的青春故事,这部电影在2015年4月24号上映,是导演苏有朋的处女作。故事立足讲述关于青春期复杂的情感故事,其中不乏爱情、友情、亲情之间的复杂的情感纠葛,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2000年以后,讲述的是一群90后的故事。90后一度作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人群之一,关于他们的负面评价不绝于耳。如今,曾经令人担忧的一代已经长大成人,而电影中的他们呢?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成长期?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遥远的拥有慢生活的小镇上,这里的孩子想要走出这个小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唯一的途径便是通过高考。关于一群高中生的青春爱情故事便从这里展开了。电影中女主角李珥在十七岁那年暗恋一个男生许弋,每次见面甚至不敢正眼看他。这场关于青春期懵懂的暗恋,没有令人脸红心跳的场景,就只是单单纯纯的喜欢,温柔的开在十七岁的岁月当中。而黎芭拉的出现则是李珥的反面形象,这样鲜明的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对比十分鲜明。如果说李珥是淡淡开放的蔷薇,那么黎芭拉则更像是怒放的芍药。篮球赛上,黎芭拉喜欢上只有一面之缘的张漾。不顾他有女朋友的事实,勇敢的追逐自己想要的爱情。我这个人最不怕的就是危险,影片中黎芭拉的宣言,让人感到震惊。面对混混黑人的追求她不屑一顾,反而热烈大胆的追求着张漾。张漾对她提出要求,如果要和他交往,那么黎芭拉必须毁掉许弋作为代价。黎芭拉为了能够得到张漾的喜欢,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
黎芭拉通过自己的追求,追到了许弋两个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许弋从一个好孩子变成了坏孩子。黎芭拉成功的算计了他,将他在天一高中的名声搞臭了。但张漾却并没有和之前预想的一样,对她负责。两个人反而保持着一份暧昧不清的关系。李珥为了为许弋讨回一个公道,和黎芭拉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尽管面对许弋的拒绝和误解,李珥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着他,毫无怨言。这或许是少年时期的爱情,我们为了那么一个所谓的爱情,可以奋不顾身、不顾一切是一个道理。其实,李珥和黎芭拉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自己的爱情。游走在花丛中的黎芭拉最终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情,尽管我不够好,但世界上只有一个黎芭拉。她把她最好的爱都给了你。电影已经结束了,但黎芭拉的话还言犹在耳。她的生命如同短暂的蝴蝶,在去找张漾寻求一个答案的时候,出了车祸,短暂是生命终结,走向死亡。
这群年轻人终究各奔东西,去了外面的大城市,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张漾和他的女朋友去了北京,李珥追随许弋去了上海。死去的已经去了,活着的却还活着。如此反复,李珥多年的暗恋终于开花结果,如愿以偿的和许弋交往。李珥的大学生活除了帮许弋各种糟心事擦屁股之外,就是发短信谴责远在北京的张漾,想着为黎芭拉的死讨回一个公道。如此反复,几年的时光一闪而过。李珥青春期的爱情,在许弋的背叛下终究没有开出灿烂的花,两个人分手了。过年时,再次回到小镇上,面对那些物是人非的感慨,她和张漾终于解开心结,不再恨了。
大学终于毕业,曾经的伙伴们出国的出国,开店的开店,找工作的找工作。青春不再,物是人非。当张漾和李珥回到曾经的家乡,却发现那些曾经的人和事都已经过去了,只有他们两个还在。有些人随着时光远去,已经没有任何消息。影片的最后,公交车上张漾对着李珥的左耳说了一句话,两人相视而笑。时光远去,小镇变了,人,也变了。
这部电影的故事,没有太多的爱恨情仇,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叙述。其实,时间或许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李珥和黎芭拉,当然也有一个许弋和张漾。作为青春题材的电影,影片相对而言少了一些阴暗面,多了几分青春的气息。作为第一次拍电影的苏有朋导演来说,这样的效果还是可以值得肯定的,毕竟有了开始,才能看到以后。
但影片到这里,故事还是不太完整的。电影的时长有限,我们能看到的主体很少。作为小说而言,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立体的,但在电影中却没办法做到全部兼顾。主角优先的法则,让这部电影失去了很多韵味。比如许弋的形象并不完整,尽管后来在张漾和李珥的对话中提到了他,却还是给观众一种突然消失的突兀感。
三、影片中的人物形象
在电影《左耳》中如果你要问我对哪个人物形象印象最深刻,那么我的答案肯定是黎芭拉。不仅因为影片中演员马思纯出色的演技,更加因为黎芭拉对待爱情的执着。作为‘留守儿童’的黎芭拉是热爱生活的。尽管被定义为一个坏孩子,但她的内心却是真实而热情的。影片中她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算了酒吧,她用歌声释放着自己的心情,期间有女孩子来闹事,大骂你这个婊子,抢别人的男朋友。换做任何一个女孩面对这样的场景,大概都会很愤怒。但黎芭拉却没有,她很淡然的整理了自己的衣服退了下去。
第二次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面对黑人连威胁带恐吓的追求下,黎芭拉无所谓的拒绝,甚至不惜和黑人放狠话。这在观众心目中设立了她自己的一个形象,坏孩子、不怕事儿。像花蝴蝶一样流连花丛,这样的女孩子是没有心的,也不会爱上任何一个人。但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她遇见了张漾,并且一见钟情。造就了她这一生的悲剧。在爱情里的黎芭拉是张扬的,爱上了便不顾一切的追求,为了张漾去算计许弋。这个人物无疑是丰满的,她的喜怒哀乐、她的悲欢离合,深深吸引着每一个观众。
这样的生命似乎注定是不完美的,连她自己都说反正她活不长。一语成谶,黎芭拉最终为了爱情,死在了车轮下。在她死亡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爱情的枯萎。她的死亡,让人感到惋惜。这样短暂的生命,却让她经历了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曾经历的事情,从支离破碎的家庭到酸甜苦辣的生活再到孤注一掷的爱情。她的生命并不完美,却靠近完整。她的死亡令人遗憾,却又在这样的遗憾里留下来一丝思念。假设她还活着,这个人物大概不会给人留下这么深的印象。
电影中的人物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导演赋予她的意义。黎芭拉的死去,成为后面张漾和李珥之间唯一的联系,延续了整部电影的时间。不是主角,胜似主角。黎芭拉的出现成为《左耳》中不可磨灭的一笔。
如果你要问我对哪个人物形象印象最惋惜,那么我的答案肯定是许弋。许弋不是一个坏孩子,在影片一开始李珥骑车摔倒的时候他也会助人为乐的上去将她扶起来。在篮球场上也会挥汗如雨的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打篮球,只是在后来的日子里被黎芭拉刻意的诱导而走错路罢了。对爱情的绝望和对亲人的失望,让他走入了一个不算完美的误区。从此,赔上了一生的前途。许弋是一个叛逆少年,但并不代表他的本质就是坏孩子。
尽管在后面的剧情发展中,他开始混迹酒吧,打架。家庭破裂、对爱情失望,甚至后期背叛了李珥和他的爱情,许弋具备了所有坏孩子的特质。许弋所代表的是成长过程中另一半的我们,他的经历既是令人痛恨的,同时又是令人惋惜的。二者相比较而言,惋惜这个词更加能代表那个阳光明媚的少年。
人物是剧作诸艺术元素中属于核心地位的要素,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写剧本的过程中的中心任务。从人物创作的角度上来看,黎芭拉和许弋分别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左耳》的人物情节更加完整。除此之外,主角的形象得以保持,但配角的作用却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先有人物后有故事,人物是拍出一个好电影的先决条件。
《左耳》的人物,没有过分的说教式的宣扬青春和爱情,而是通过人物感染观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四、《左耳》:题材和剪辑
近年来,一系列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中青春题材的电影占了大多数。《左耳》也不能免俗,选取了网络作家饶雪漫的著名小说《左耳》改编而成。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这是一部新的导演、新的编剧、新的导演,在一起‘瞎折腾’出来的电影。《左耳》原著大概有六十多万字,三本的篇幅。放到大荧幕上,只有短短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真的能够把故事讲述清楚吗?很显然,如果想要拍到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就必须删减部分内容。然而删减的留下来的,是导演所想要的画面和镜头,而不一定是观众想要看的镜头。网络小说改编的最大问题,由此可见一般。
远的不说,单单是编剧和导演这两个人之间便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原著作者在写的时候,可能对人物的理解不同于导演,但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主人翁意识却又非常强烈。导演既不想被市场和小说原著绑架,同样又想要添加一些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很矛盾的事情,这个问题也普遍存在于现在的电影拍摄当中,越出名的小说知道的人就越多,在添加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就越难。无法改进,为求保险,就只能妥协。我曾说,导演会是一个短命的职业,因为操心多、压力大。这种没日没夜的折腾,很难让人接受。一部电影问世后,要接受来自各界的评论,好的、坏的,丰富多彩。
《左耳》的题材一开始定在青春这个话题上,那么便决定了它现在除了要面对同类电影的比较,还要面对大多数人观看后发出的不同声音。青春的题材固然经久不衰,现在电影院中也有很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作为观影的主力,但那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喜欢看青春的电影。除了缅怀青春之外,现在的年轻人大概更愿意看一些好的故事。我们的青春,除了失恋迷茫和叛逆之外,更多的还有积极向上的东西,我想。80、90也早晚会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样的话,那么社会的出路在哪里?盛极则衰,这是一个经久不变的道理,同样放在电影上也一样适用。青春的题材如果继续这样做下去,而没有任何改进的话,大概五年时间之后,市场上就再也看不到类似的青春电影了。观众的选择很重要,与其如此盲目的做一些改编,电影人们不如把心静下来,真正去寻找一些好的故事。
目前来看,大大小小的网络小说迎来了一个市场上的春天。但目前这种盛况,大概就像是无花果,只有果实却没有任何人见过它花开的过程。网络小说良莠不齐,我不否认里面有很多好的故事,但那些小说仅限于是一个好的故事。想要拿来做剧本,终究还是单薄了。剧本是一个需要长期构思的过程,每一个情节点都需要精心设置。每一个情节线,都是编剧深思熟虑后积攒而成。矛盾设置和冲突,不是小说可以媲美的。如果随随便便拿一部作品出来,都可以被改编成电视剧的话。那么大学里那么多的编剧专业,我想也不用开设了。既然是浪费资源,那么还开课干什么呢?
当然,《左耳》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影片中的剪辑带有很强的节奏感,镜头衔接间十分顺畅。其中以张漾找到黎芭拉两个人走到楼梯的阴暗处将话的场景为例,这个看似简单的对话在后期剪辑的时候用了30多个镜头来回快速剪切,使张漾和黎芭拉之间的谈话场氛围变得十分紧张。不是调情,而是一段阴谋的开始。其中打量的中近景、特写来回剪切和很多过肩镜头相配合,将张漾的阴暗面和黎芭拉为爱冲昏头脑的一面成功显示出来。同时,也为观众设下一个悬念,许弋在之前打篮球的时候看起来对张漾十分友好,为什么张漾却要让黎芭拉毁了他。从而对后来的剧情产生期待感,吸引着人继续看下去。
除此之外,李珥在饶记面馆吃面的场景,也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的对决,何况两人还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情敌关系。当周围人都在对黎芭拉指指点点的时候,李珥却没有在意,反而迎上前去。为两个人之后成为好朋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一段的剪辑也十分出色,将黎芭拉对李珥到来的意外表现的淋漓尽致。黎芭拉从李珥碗中抓香菜放到自己碗中的动作中剪堪称出色。动作连贯性是指一组连续镜头的构建和组接使观众相信画面中的动作是连续的。在这场戏中,这一个动作完成的十分出彩。
剪辑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使大荧幕上的内容变得活起来,不再让人看着那么乏味。《左耳》中的剪辑并不刻板,反而很有特色。
【结语】
《左耳》这个由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显然是改编作品中一个很小的案例,只是我们透过这部作品,模模糊糊能看到电影市场现在的走向和未来一段时间电影发展的趋势。而未来的路到底怎么走,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