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YO STYLE 东 京 式 (三)
TOKYO STYLE
东 京 式
(三)
----------------------
这一部分用鲁迅祖师的笔触做个开头应该是,冬季的上野有种肃杀的气氛。
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斜斜地照在地面上,建筑物庞大的阴影里更加的寒冷。上野公园里没有什么人,只有些环卫工和建筑工人,近处传来乌鸦的呱呱声,却不知道匿身在何处。
突然想起了中山公园呢。公园中也有这样一条大道,到花开的时节,满满当当的全是人全是花。想来到没有花没有人的时节,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在公园边缘的地带,有个小庙和小神社。然后看到了遛狗的人,也许更准确地说是遛人的狗。
公园里有好多博物馆,柯布西耶的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都美术馆,上野之森美术馆还有很多记不住名字的博物馆,可惜来得太早了都没有开门。
从上野站连接上野公园的入口有一座桥,桥头有个立牌,立牌上有地图,还用不同语言写着"Welcome to Taito",但情况到了中文,却成了「欢迎悠到台东区」,算是冬季肃杀气氛里一个热身的笑料。
桥上有几个像流浪汉一样的人,也许是刚被阳光叫醒,歪歪扭扭地倚着栏杆,身边围着许多鸽子,仔细看去地上有面包屑,大概是那些流浪汉给它们吃的。在这样冷的天气里,竟然看到这样温暖到心酸的场景,的确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
-------------------------
到了筑地市场已经是将近九点了,金枪鱼拍卖早已经结束了,市场上熙熙攘攘的全是人。说不清是游客多,还是本地人多。各种各样的水产,各种各样的人。买了漂亮的草莓大福,买了一瓶绿茶粉(虽然觉得这东西喝起来实在口感一般,还是茶叶好),围观了分割金枪鱼,还去吃了烤扇贝和寿司。
扇贝店也是投币出小票的自助式,我点的是立帆扇贝+鱼子。等了几分钟,端上来一边扇贝壳连着巨大的扇贝柱,上面撒了满满的红色鲑鱼籽。天哪,看着就食欲满载啊!鲜则已,咸则太过,鱼子多到吃不完,满嘴长别胜新婚的海腥味。(笑)
吃过扇贝再去吃寿司,难免感觉有些吃不下,尤其是在点了一个大套餐的情况下。寿司店的名字叫すしざんまい,我们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只是凭感觉进了店,没想到这个钟点人还多得很,所以选了二楼一上楼面对师傅操作台的吧台坐。那位子为了省空间,椅子底下设计成可以放包的样式,桌子只有约莫二十五公分宽,桌子对边就是盛放各种新鲜食材的玻璃柜,之间有高出桌子十公分的台子,正好够得上一个寿司盘的宽度。每个座位面前放了一个半月形的木质黑漆托盘,一双筷子,还有纸巾。那托盘的形状是农历初十的月亮的样子,尺寸也是正正好够得上桌子的两边,直线的一边对着食客。真是嗲!
单子点好了,就等着师傅开始做。后来在网上看到すしざんまい的气氛不像很多寿司店特别认真却特别严肃,的确这个师傅是个蛮有趣的师傅。我不记得他是否有唱歌或者讲什么话,但是他显露出的那种平和快乐的气质很让人印象深刻。
师傅先从玻璃柜里拿出一块鱼肉,切下薄薄一片,然后从身后抓起一团饭,把鱼和饭裹在一起,很快很轻巧地将那一小团饭压实,搁在青绿色的盘子上。
我们就这么直愣愣地流着口水看了好久,但其实师傅的动作很快,不久就把两大盘二十四个寿司全部捏好了,端到高一些的那个台子上。
哇那样的配色,鲜艳丰富到极致,粉红色的金枪鱼,白色的贝肉,银灰色的鲭鱼,橙黄色的虾子,浅黄色的明太鱼子,赤红色的鲑鱼子,明黄色的玉子,金黄色的海胆,深绿色的海苔,白色的饭粒,由浅绿色的瓷盘相衬,再被头顶上的灯光一打,真是让人食欲大开。是的,日本人很极端,不然就是寡淡得无可救药,不然就是明媚得无可救药,但无论哪种,必须都是精致得无可救药,不然粗枝大叶的寡淡和粗枝大叶的明媚都会会low到土里去。
口感就略过了……这个实在难以形容,总之吃到最后也是会有朱门酒肉臭的厌恶级满足感,很享受。
刚开始吃的时候,旁边来了一位日本老太太,应该是老主顾了,点起单来十分熟练。我们和她比简直弱爆了,人家那一看就是行家的吃法:点了四五组寿司,每组一到两个。
然后师傅又开始不紧不慢,轻巧迅速地捏寿司了。按她的那种点单方式,是一盘一盘上的,于是老太太也吃得很有章法,不疾不徐,拿起筷子夹起一个,放入口中细细品过,然后要喝一口茶漱漱味道,冥想一会,再把盘子里的另一个解决掉。
吃完了老太太默默地结账走人,全程没有说什么话。可能只是周末早上想与寿司约会,便来无言地赴约了。
-------------------------
在东京塔的时候,正赶上示威游行,浩浩荡荡,大喇叭广播响得很。这几天有秩序的事情见得太多了,没成想乡民们也好这一口,哈哈哈哈。定睛一看,原来是反对俄罗斯占领北方四岛呢。上去查了地图才知道,东京的使馆区在这附近,这条路往前走就是俄罗斯使馆。
不论是爬上东京塔还是坐电梯上去,都要花钱买票。XC说,我们爬上去吧,我说好你不嫌累就行。于是我们就一阶一阶向上爬,过程中听见游行队伍的声音越来越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海拔高听得清楚些。总之,我在人家的地盘上,怀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就是可惜没把当时的声响录个像留个念。
在塔上爬到脑缺氧,脑中就浮现起范胖讲的,东京塔是五十年代东京为了向世界展示雄心,仿照巴黎埃菲尔铁塔而建。虽然比人家高些,但结构也不如人家做得精巧。埃菲尔铁塔底层四个脚的距离之大,是可以帮助城市形成视线通廊的。东京这个呢,没什么通廊可形成不说,干脆在塔的正下方盖了个四层的楼,有辅助服务商业等功能,把塔底下的空间堵了个严严实实。并且,埃菲尔铁塔底层的结构之美是有目共睹的,细小的拱和桁架支撑起更大的结构,层层递进,很有章法,东京塔放眼望去一片红色,眼都要亮瞎了也实在不想看什么结构精不精细了。
爬到顶有一个姑娘发登塔纪念卡,和她说了thank you,她却回道,没事儿我会说中文,您跟我说中文就行。真心觉得这是在日本最尴尬的情形了,Chinese everywhere,却相见不相识。
-----------------------
东京的几个副都心有着不同的性格,银座高贵典雅,新宿活力大气,表参道则年轻时尚,并且他们还有着同样的特质,贵。
本想直接步行去六本木的,结果碰上游行,那条路上除了警察叔叔一个人也没有,吓得人不敢走,还是坐一站车吧。六本木到东京midtown的出站口设计得真是漂亮,墙面上嵌着竖向的木条,木条框里面还有画,画的内容倒简单,就是一棵树。可是这个木条框的影子映在绿色的画上,立刻赋予整个空间一种森林般柔软的气氛,是解构了的朦朦胧胧,然而却是真的影影绰绰。
国立新美术馆,一楼是一些字画,说实话,日本人的书法油画水平也不见得比我国高明到哪里去,于是只匆匆走完一遍了事,去看二楼那个更有意思的展。精彩的东西都在上面,没有必要为了书画这些劳什子浪费时间。
二楼有两个大展厅正在做第十八届日本媒体艺术文化节获奖作品展,进了那个展,果然气氛迥乎不同,楼下的展览,参观的人极少,而且多是年龄比较大的人,楼上的展览则熙熙攘攘,每一个展品前都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而且多是青年人。青年人对这样先锋展览的狂热让我惊异,国内也见到过类似的场景,但却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不免会让人产生危机感,这种对待新艺术和新科技的认真和热情会产生多么大的能量啊。
展品的形式有很多,有拼贴,绘画,影像,甚至动漫产品和装置设计也有涉猎。不但包含先锋的艺术,也有高深的科技,而且很多都是学生作品——比如在分发飞行机研究传单的学生和扯着嗓子宣传机械手的学生——我想,一个国家能够给年轻人在国家最高级别的美术馆里提供这样一个舞台,实在是非常令人敬畏的。
这也使展览有一种农贸市场的氛围,非常有趣,充满年轻的气息和年轻的声音,让人感觉面向未来的这些想法和这些年轻人的未来,都是前途不可限量的。这样的展览不仅有展品向观众的交流,同时,艺术家们也在现场听取观众们的意见,这种双向交流的展览,也许描述为博览会更为适合。
---------------------
在等naiyon,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在四谷三丁目,在叙叙苑,在夜色中。
naiyon是个很自立很干练的小姑娘,太早地就担起了养活自己的重任,同时打了三份工,学费生活费全靠自己的劳动。我很佩服她,她很羡慕我,我说不不不,真是一副没出息的二十岁小姑娘的样子。和她一比,我真的是太幼稚了。
磨砂玻璃的隔断,语言的隔离,使得我们可以不用顾忌邻桌的人,放心地谈论前程、谈论爱、谈论国际政治、谈论一切敏感不敏感的话题。我曾经问naiyon她现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属于中国还是日本,她的语气是,这个问题对于她本人来说太过于敏感了。的确,这是一个任何一个在异国生活太久的人都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却是最不可回避的问题,好像一株水生植物,却过深地植根在旱田里,可以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可是骨子里又截然不同。想起了八十年前的李香兰,她对此的回答是,我会站在北京的城墙上。
聊天的气氛好像比烧牛舌的炭火更热烈,所以我根本没有在意牛舌的滋味如何,饭后的冰淇淋都是就着话吃下去的。
雨后的四谷三丁目空气格外清洌,并不像书中所写,「九月的东京,空气似蜜糖」,那只是一个幸福且兴奋到极点的人关于东京多余的遐想。二月的蜜糖倒应该准确地定位在纽约的位置,湿润的薄荷糖表面刮过一阵西风划过半个地球来到东京,吸一口凉气,冷彻心扉。
也许是因为这里曾经缺少幸福,才鼓励人们发掘小确幸,所以任何甜蜜的事情都会被无限地放大,令我们外乡人一看,不过尔尔。这是不浸淫在这样文化氛围中的人就不能理解的事情。
-----------------
已经是九点过了,路边的店陆陆续续熄灭了灯火,三个人一起走到新宿,才勉强找到一家照プリクラ大头贴的游戏厅,好在游戏厅一般都关门晚。
日本的プリクラ产业太发达,整个游戏厅二层全都是大头贴机器,起码二十台大机器满满当当地堆在这游戏厅里,魁梧高大顶天立地肚里能撑人(最多可以有八个人!),好像回到了一台计算机就能占满整个屋子的ENIAC年代。
プリクラ的美颜效果简直惊人,可以从小眼怪直接变成蛇精,美出来爹妈都不敢认的那种效果。又是一种虚假到极致的美,反正再怎么拍马屁,搞得人心情好才是正道。
照好了离开新宿已经是将要十二点了,问naiyon不要紧吧,她说末班车到很晚,应该没关系的。虽然不舍得和她告别,但想到她要一个人回千叶,回去都要一点多了,还是很痛快地和她挥了挥手。
回到日暮里,发现我们坐的那班电车竟然是当天的最后一班时,非常庆幸地吁了一口气,跑到车站口,发现车站已经要锁门了,和保安大叔解释了一通,才被从唯一的出口放行,没锁在车站里过夜。
在东京的最后一晚/山手线最后一班/日暮里车站关门啦/——嗄?/午夜零时十五分/お客様/票根你留下吧
-------------------------------------------------------------------------
20150205–20150209---------------------------------------------
20150426 整理-----------------------------------------------------
仍需整理-------------------------------------------------------------
-------------------------------------------------------------------------
© wangnx-----------------------------------------------------------
-------------------------------------------------------------------------
东 京 式
(三)
----------------------
这一部分用鲁迅祖师的笔触做个开头应该是,冬季的上野有种肃杀的气氛。
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斜斜地照在地面上,建筑物庞大的阴影里更加的寒冷。上野公园里没有什么人,只有些环卫工和建筑工人,近处传来乌鸦的呱呱声,却不知道匿身在何处。
突然想起了中山公园呢。公园中也有这样一条大道,到花开的时节,满满当当的全是人全是花。想来到没有花没有人的时节,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在公园边缘的地带,有个小庙和小神社。然后看到了遛狗的人,也许更准确地说是遛人的狗。
公园里有好多博物馆,柯布西耶的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都美术馆,上野之森美术馆还有很多记不住名字的博物馆,可惜来得太早了都没有开门。
从上野站连接上野公园的入口有一座桥,桥头有个立牌,立牌上有地图,还用不同语言写着"Welcome to Taito",但情况到了中文,却成了「欢迎悠到台东区」,算是冬季肃杀气氛里一个热身的笑料。
桥上有几个像流浪汉一样的人,也许是刚被阳光叫醒,歪歪扭扭地倚着栏杆,身边围着许多鸽子,仔细看去地上有面包屑,大概是那些流浪汉给它们吃的。在这样冷的天气里,竟然看到这样温暖到心酸的场景,的确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
-------------------------
到了筑地市场已经是将近九点了,金枪鱼拍卖早已经结束了,市场上熙熙攘攘的全是人。说不清是游客多,还是本地人多。各种各样的水产,各种各样的人。买了漂亮的草莓大福,买了一瓶绿茶粉(虽然觉得这东西喝起来实在口感一般,还是茶叶好),围观了分割金枪鱼,还去吃了烤扇贝和寿司。
扇贝店也是投币出小票的自助式,我点的是立帆扇贝+鱼子。等了几分钟,端上来一边扇贝壳连着巨大的扇贝柱,上面撒了满满的红色鲑鱼籽。天哪,看着就食欲满载啊!鲜则已,咸则太过,鱼子多到吃不完,满嘴长别胜新婚的海腥味。(笑)
吃过扇贝再去吃寿司,难免感觉有些吃不下,尤其是在点了一个大套餐的情况下。寿司店的名字叫すしざんまい,我们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只是凭感觉进了店,没想到这个钟点人还多得很,所以选了二楼一上楼面对师傅操作台的吧台坐。那位子为了省空间,椅子底下设计成可以放包的样式,桌子只有约莫二十五公分宽,桌子对边就是盛放各种新鲜食材的玻璃柜,之间有高出桌子十公分的台子,正好够得上一个寿司盘的宽度。每个座位面前放了一个半月形的木质黑漆托盘,一双筷子,还有纸巾。那托盘的形状是农历初十的月亮的样子,尺寸也是正正好够得上桌子的两边,直线的一边对着食客。真是嗲!
单子点好了,就等着师傅开始做。后来在网上看到すしざんまい的气氛不像很多寿司店特别认真却特别严肃,的确这个师傅是个蛮有趣的师傅。我不记得他是否有唱歌或者讲什么话,但是他显露出的那种平和快乐的气质很让人印象深刻。
师傅先从玻璃柜里拿出一块鱼肉,切下薄薄一片,然后从身后抓起一团饭,把鱼和饭裹在一起,很快很轻巧地将那一小团饭压实,搁在青绿色的盘子上。
我们就这么直愣愣地流着口水看了好久,但其实师傅的动作很快,不久就把两大盘二十四个寿司全部捏好了,端到高一些的那个台子上。
哇那样的配色,鲜艳丰富到极致,粉红色的金枪鱼,白色的贝肉,银灰色的鲭鱼,橙黄色的虾子,浅黄色的明太鱼子,赤红色的鲑鱼子,明黄色的玉子,金黄色的海胆,深绿色的海苔,白色的饭粒,由浅绿色的瓷盘相衬,再被头顶上的灯光一打,真是让人食欲大开。是的,日本人很极端,不然就是寡淡得无可救药,不然就是明媚得无可救药,但无论哪种,必须都是精致得无可救药,不然粗枝大叶的寡淡和粗枝大叶的明媚都会会low到土里去。
口感就略过了……这个实在难以形容,总之吃到最后也是会有朱门酒肉臭的厌恶级满足感,很享受。
刚开始吃的时候,旁边来了一位日本老太太,应该是老主顾了,点起单来十分熟练。我们和她比简直弱爆了,人家那一看就是行家的吃法:点了四五组寿司,每组一到两个。
然后师傅又开始不紧不慢,轻巧迅速地捏寿司了。按她的那种点单方式,是一盘一盘上的,于是老太太也吃得很有章法,不疾不徐,拿起筷子夹起一个,放入口中细细品过,然后要喝一口茶漱漱味道,冥想一会,再把盘子里的另一个解决掉。
吃完了老太太默默地结账走人,全程没有说什么话。可能只是周末早上想与寿司约会,便来无言地赴约了。
-------------------------
在东京塔的时候,正赶上示威游行,浩浩荡荡,大喇叭广播响得很。这几天有秩序的事情见得太多了,没成想乡民们也好这一口,哈哈哈哈。定睛一看,原来是反对俄罗斯占领北方四岛呢。上去查了地图才知道,东京的使馆区在这附近,这条路往前走就是俄罗斯使馆。
不论是爬上东京塔还是坐电梯上去,都要花钱买票。XC说,我们爬上去吧,我说好你不嫌累就行。于是我们就一阶一阶向上爬,过程中听见游行队伍的声音越来越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海拔高听得清楚些。总之,我在人家的地盘上,怀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就是可惜没把当时的声响录个像留个念。
在塔上爬到脑缺氧,脑中就浮现起范胖讲的,东京塔是五十年代东京为了向世界展示雄心,仿照巴黎埃菲尔铁塔而建。虽然比人家高些,但结构也不如人家做得精巧。埃菲尔铁塔底层四个脚的距离之大,是可以帮助城市形成视线通廊的。东京这个呢,没什么通廊可形成不说,干脆在塔的正下方盖了个四层的楼,有辅助服务商业等功能,把塔底下的空间堵了个严严实实。并且,埃菲尔铁塔底层的结构之美是有目共睹的,细小的拱和桁架支撑起更大的结构,层层递进,很有章法,东京塔放眼望去一片红色,眼都要亮瞎了也实在不想看什么结构精不精细了。
爬到顶有一个姑娘发登塔纪念卡,和她说了thank you,她却回道,没事儿我会说中文,您跟我说中文就行。真心觉得这是在日本最尴尬的情形了,Chinese everywhere,却相见不相识。
-----------------------
东京的几个副都心有着不同的性格,银座高贵典雅,新宿活力大气,表参道则年轻时尚,并且他们还有着同样的特质,贵。
本想直接步行去六本木的,结果碰上游行,那条路上除了警察叔叔一个人也没有,吓得人不敢走,还是坐一站车吧。六本木到东京midtown的出站口设计得真是漂亮,墙面上嵌着竖向的木条,木条框里面还有画,画的内容倒简单,就是一棵树。可是这个木条框的影子映在绿色的画上,立刻赋予整个空间一种森林般柔软的气氛,是解构了的朦朦胧胧,然而却是真的影影绰绰。
国立新美术馆,一楼是一些字画,说实话,日本人的书法油画水平也不见得比我国高明到哪里去,于是只匆匆走完一遍了事,去看二楼那个更有意思的展。精彩的东西都在上面,没有必要为了书画这些劳什子浪费时间。
二楼有两个大展厅正在做第十八届日本媒体艺术文化节获奖作品展,进了那个展,果然气氛迥乎不同,楼下的展览,参观的人极少,而且多是年龄比较大的人,楼上的展览则熙熙攘攘,每一个展品前都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人,而且多是青年人。青年人对这样先锋展览的狂热让我惊异,国内也见到过类似的场景,但却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不免会让人产生危机感,这种对待新艺术和新科技的认真和热情会产生多么大的能量啊。
展品的形式有很多,有拼贴,绘画,影像,甚至动漫产品和装置设计也有涉猎。不但包含先锋的艺术,也有高深的科技,而且很多都是学生作品——比如在分发飞行机研究传单的学生和扯着嗓子宣传机械手的学生——我想,一个国家能够给年轻人在国家最高级别的美术馆里提供这样一个舞台,实在是非常令人敬畏的。
这也使展览有一种农贸市场的氛围,非常有趣,充满年轻的气息和年轻的声音,让人感觉面向未来的这些想法和这些年轻人的未来,都是前途不可限量的。这样的展览不仅有展品向观众的交流,同时,艺术家们也在现场听取观众们的意见,这种双向交流的展览,也许描述为博览会更为适合。
---------------------
在等naiyon,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在四谷三丁目,在叙叙苑,在夜色中。
naiyon是个很自立很干练的小姑娘,太早地就担起了养活自己的重任,同时打了三份工,学费生活费全靠自己的劳动。我很佩服她,她很羡慕我,我说不不不,真是一副没出息的二十岁小姑娘的样子。和她一比,我真的是太幼稚了。
磨砂玻璃的隔断,语言的隔离,使得我们可以不用顾忌邻桌的人,放心地谈论前程、谈论爱、谈论国际政治、谈论一切敏感不敏感的话题。我曾经问naiyon她现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属于中国还是日本,她的语气是,这个问题对于她本人来说太过于敏感了。的确,这是一个任何一个在异国生活太久的人都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却是最不可回避的问题,好像一株水生植物,却过深地植根在旱田里,可以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可是骨子里又截然不同。想起了八十年前的李香兰,她对此的回答是,我会站在北京的城墙上。
聊天的气氛好像比烧牛舌的炭火更热烈,所以我根本没有在意牛舌的滋味如何,饭后的冰淇淋都是就着话吃下去的。
雨后的四谷三丁目空气格外清洌,并不像书中所写,「九月的东京,空气似蜜糖」,那只是一个幸福且兴奋到极点的人关于东京多余的遐想。二月的蜜糖倒应该准确地定位在纽约的位置,湿润的薄荷糖表面刮过一阵西风划过半个地球来到东京,吸一口凉气,冷彻心扉。
也许是因为这里曾经缺少幸福,才鼓励人们发掘小确幸,所以任何甜蜜的事情都会被无限地放大,令我们外乡人一看,不过尔尔。这是不浸淫在这样文化氛围中的人就不能理解的事情。
-----------------
已经是九点过了,路边的店陆陆续续熄灭了灯火,三个人一起走到新宿,才勉强找到一家照プリクラ大头贴的游戏厅,好在游戏厅一般都关门晚。
日本的プリクラ产业太发达,整个游戏厅二层全都是大头贴机器,起码二十台大机器满满当当地堆在这游戏厅里,魁梧高大顶天立地肚里能撑人(最多可以有八个人!),好像回到了一台计算机就能占满整个屋子的ENIAC年代。
プリクラ的美颜效果简直惊人,可以从小眼怪直接变成蛇精,美出来爹妈都不敢认的那种效果。又是一种虚假到极致的美,反正再怎么拍马屁,搞得人心情好才是正道。
照好了离开新宿已经是将要十二点了,问naiyon不要紧吧,她说末班车到很晚,应该没关系的。虽然不舍得和她告别,但想到她要一个人回千叶,回去都要一点多了,还是很痛快地和她挥了挥手。
回到日暮里,发现我们坐的那班电车竟然是当天的最后一班时,非常庆幸地吁了一口气,跑到车站口,发现车站已经要锁门了,和保安大叔解释了一通,才被从唯一的出口放行,没锁在车站里过夜。
在东京的最后一晚/山手线最后一班/日暮里车站关门啦/——嗄?/午夜零时十五分/お客様/票根你留下吧
-------------------------------------------------------------------------
20150205–20150209---------------------------------------------
20150426 整理-----------------------------------------------------
仍需整理-------------------------------------------------------------
-------------------------------------------------------------------------
© wangn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