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day up】11.6
1.William Morris
威廉•莫里斯(1834—1896)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手工艺艺术家,设计师。1880--1910年间英国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的核心思想则是恩格斯所说的“情感社会主义”,参加了拉斯金为中心的“美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学习神学,致力追随上帝,最终却成为一位伟大的设计者,他也被后世喻为“装帧之父”。
设计作品风格参见http://www.haibao.cn/article/105218.htm
沈老板讲的时候我就说这名怎么这么熟,原来他在Toefl Delta 78页文章第5行出现过。原来我是一个过目不忘的同志。
还有一个William Morris,美国哲学家,“指号学”创始人。这个学派看得我晕,改天来详究。
2.Henry George
现代土地制度改革运动人物。生于美国费城海关税务员之家,12岁起辍学,在印度号商船上当水手,19岁前往加州淘金,进入《旧金山时报》(sanfrancisco times) 当排字工人,开始研究中国苦力的问题。1879年因“进步与贫穷”一书声名大噪,孙中山十分称誉:“美人有卓尔基亨利(Henry George)者,……曾著一书,名为进步与贫穷, 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著于经济学分配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其阐发地税法之理由,尤其为精确,遂发生单税社会主义一说。”
感谢维基。
3.萧伯纳的戏剧评论
http://www.archive.org/stream/dramaticopinions01shawuoft/dramaticopinions01shawuoft_djvu.txt
图书馆应该有,这个先mark一下。译言有两篇翻译的,不过这东西还是得看原文带劲,我的英语啊英语•••
4.萧伯纳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那些独白不可细究,它们就像一首威尼斯的船歌,听的是个气场。
这俨然让我想起了《再见,309》,玩的就是气场。
5.萧伯纳理想中的戏剧:思想的工厂,良心的砥石,世态的解人,抵抗绝望沉闷的铠甲,人类向往的圣殿。
6.我觉得,是莎士比亚缔造了英语文学排比+比喻的矫情传统。
似乎我现在也在使这套,不过道行差得远。
7.萧伯纳《圣女贞德》。
8.Meyerhold,《The dawn》
1920, RSFSR 1 Theatre演出,作者为比利时维尔哈伦。这出戏演出时一份真的新闻公报当台宣读,于是戏中的一场集会直接发展成了观众参与的公众集会。
突然想起《色戒》,看来李安是个懂戏剧的同志。
9.戏剧作为公共艺术,face to face的煽动性是别的什么都不能比的。
10.题材决定论
这是个大问题,我只有一个问题,谁最早说的?
11.《华伦夫人的职业》VS《安娜克里斯蒂》
12.看来搞作品的人和作品中的人一样得极致化,想做好东西,要么你很有思想,要么你很有感情。
13. 凯绥•柯勒惠支
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 、《战争》(组画)等。
柯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评价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据说《织工反抗》是看了霍普特曼的《织工》回来搞的。伟大的心灵果然相通。
14.《福尔赛世家》
威廉•莫里斯(1834—1896)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手工艺艺术家,设计师。1880--1910年间英国轰轰烈烈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的核心思想则是恩格斯所说的“情感社会主义”,参加了拉斯金为中心的“美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学习神学,致力追随上帝,最终却成为一位伟大的设计者,他也被后世喻为“装帧之父”。
设计作品风格参见http://www.haibao.cn/article/105218.htm
沈老板讲的时候我就说这名怎么这么熟,原来他在Toefl Delta 78页文章第5行出现过。原来我是一个过目不忘的同志。
还有一个William Morris,美国哲学家,“指号学”创始人。这个学派看得我晕,改天来详究。
2.Henry George
现代土地制度改革运动人物。生于美国费城海关税务员之家,12岁起辍学,在印度号商船上当水手,19岁前往加州淘金,进入《旧金山时报》(sanfrancisco times) 当排字工人,开始研究中国苦力的问题。1879年因“进步与贫穷”一书声名大噪,孙中山十分称誉:“美人有卓尔基亨利(Henry George)者,……曾著一书,名为进步与贫穷, 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著于经济学分配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其阐发地税法之理由,尤其为精确,遂发生单税社会主义一说。”
感谢维基。
3.萧伯纳的戏剧评论
http://www.archive.org/stream/dramaticopinions01shawuoft/dramaticopinions01shawuoft_djvu.txt
图书馆应该有,这个先mark一下。译言有两篇翻译的,不过这东西还是得看原文带劲,我的英语啊英语•••
4.萧伯纳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的那些独白不可细究,它们就像一首威尼斯的船歌,听的是个气场。
这俨然让我想起了《再见,309》,玩的就是气场。
5.萧伯纳理想中的戏剧:思想的工厂,良心的砥石,世态的解人,抵抗绝望沉闷的铠甲,人类向往的圣殿。
6.我觉得,是莎士比亚缔造了英语文学排比+比喻的矫情传统。
似乎我现在也在使这套,不过道行差得远。
7.萧伯纳《圣女贞德》。
8.Meyerhold,《The dawn》
1920, RSFSR 1 Theatre演出,作者为比利时维尔哈伦。这出戏演出时一份真的新闻公报当台宣读,于是戏中的一场集会直接发展成了观众参与的公众集会。
突然想起《色戒》,看来李安是个懂戏剧的同志。
9.戏剧作为公共艺术,face to face的煽动性是别的什么都不能比的。
10.题材决定论
这是个大问题,我只有一个问题,谁最早说的?
11.《华伦夫人的职业》VS《安娜克里斯蒂》
12.看来搞作品的人和作品中的人一样得极致化,想做好东西,要么你很有思想,要么你很有感情。
13. 凯绥•柯勒惠支
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妇女》、《李卜克内西》 、《战争》(组画)等。
柯勒惠支的作品首次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鲁迅评价她的作品是:“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声,挣扎,联合和奋起。”
据说《织工反抗》是看了霍普特曼的《织工》回来搞的。伟大的心灵果然相通。
14.《福尔赛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