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九十年代
第一次见到汪国真,是1991年某书市,他被拖去现场签售,位置优越,正对二楼的楼梯口,也许是因为赶上午饭时间,门可罗雀,汪国真尴尬地坐在课桌后(确实是临时借来的、标准的中学生课桌),桌上放着写了他名字的桌签,他不断东张西望,偶尔背身和别人聊天。
“你就是汪国真?”有人问时,他的脸会红一下,带着遭偷窥的那种紧张感,他签名很快,似乎急于把你打发走。
那时,他刚被主流认可,《诗刊》上终于发了他的诗,只记得一句,“只要能够对得起你/我宁肯对不起自己”。用这种句式,大概他写过上百首诗吧。
如果说80年代属于北岛、舒婷、顾城他们,那么,90年代则属于席慕蓉、汪国真,只是,一个时代的句号画得竟这么快。
从启蒙主义到消费主义
对喜欢者来说,汪国真的诗陪伴了他们成长,对不喜欢者来说,通过骂汪国真,也找到了自己超越众生的快感。
汪国真始终充满争议,因为他恰好处在80年代与90年代夹缝中。
80年代主流思潮是启蒙主义,因其过于强势,也激发出新权威主义、民族主义等对抗性思想流派,整体看,大家思维近似,都坚信凭借头脑风暴的力量,就可以改变历史,就可以改变自我与国家的未来,这是一场风车对风车的战争,徜徉其间,犹如进入意识形态的森林,太多高山仰止,让人不能不拜服。
80年代的人未必更深刻,但更喜欢指点江山,所以宏大、慷慨、苍凉的意象最受欢迎,黑夜与白天、乌鸦与鸽子、手枪与鲜血、灰烬与烛光……硬词们被成批定购,成为时代的八股。
但,受解决方案制约,各种意识形态最终因自身分裂而走向溃败,这导致了90年代的思想真空,消费主义乘虚而入,把持主流。
80年代看90年代,是肤浅、庸俗、物质和腐朽的,而90年代看80年代,则是傲慢、乖张、荒唐和虚伪的。
但,消费主义始终没有找到一套华丽、完整的语法,无法回击来自80年代的指责。只好沉默不语,甚至自惭形秽,甘心于被定位为二流、通俗。
成功源于找到了自己的市场
1949年以后,大陆诗人作品销量最高的,就是汪国真,他未必真的看重这个指标,但除此之外,他不太能找到别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汪国真的诗受欢迎,离不开几个因素。
首先,“文革”时期“甩膀子诗”泛滥,它与传统“诗言志”的误会互相激荡,使诗歌被异化成格言堆积,这种审美习惯至今仍在,人们要读的是“金句”,而非独到的体验。
仔细推究,朦胧诗即颇有这样的积弊,比如枪毙,一定要说成“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就要说“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至于反对悲观,则是“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总之,个体之痛无所谓,只有把星星、黎明、中国、太阳等绑架过来,方见品格。
在格言翻造方面,汪国真走得最远,这是获取成功的大招。
其次,迎合了现代人对传统的想象。
中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它一度被中断。
今天人们所了解的传统,多靠“选本”,可“选本”只是现代眼光过滤后的结果,掺杂了太多对传统误会,而非其原生态。总之,只有后人眼中“有价值”“优美”“有思想”的古代作品才可能被选出来,才可能被我们看到。于是,李白成了“浪漫主义”,因为他天天“讴歌祖国大好河山”,从没“云想衣裳花想容”过,而周美成、姜白石、周密等,俨然成了边缘作家。
可问题是,按这种思想性、艺术性的套路,当代作家怎么也写不出古人那么好的作品。
一个套路失败了,人们就会走向另外的极端,从而钻进另一个套路中。于是,传统又被重新想象为语言优美、韵味无穷,这就给了席慕蓉、汪国真式的甜俗以咸鱼翻身的机会。其实,席慕蓉、汪国真也写不出古人那么好的东西,但总比满目“郭老并不老,诗多好的少”更像回事。
其三,把握读者的需求。
90年代的中国依然是单调社会,充满了单向度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但也正因为如此,话语禁忌特别丰富。既要说得新颖,又要说得安全,找到新话题并将其包装得足够光鲜,成了一项硬功夫。
汪国真的作品多是爱情诗或准爱情诗,这犹如一层壳,既让他免于外界纷扰,又束缚了他的发展。
毕竟,那是一个不太允许谈“我”的时代,生而为人,总该有点尊严,可除了爱情,其他皆属敏感。其实,就算是爱情,在当时衣食尚且不周的背景下,已属奢侈品。精神匮乏必然带来创作匮乏,汪国真的诗未必最好,但它们是时代最合格的消费品。
有什么样的用户,就会有什么样商品,同理,有什么样的读者群,就会有什么样的当红诗人。所以,别埋怨烤白薯的不肯去当比尔•盖茨,你得先有个差不多的版权环境才行。
总之,真正决定汪国真成功的是市场策略,而非创作策略。
“才子神话”是把双刃剑
汪国真能成功,因为他相比于80年代的文化偶像,可接受度更高。
80年代的文化偶像多是老一代人,经历了更多苦难,有更丰富的生活阅历,惯于俯视众生,他们推销的是概念,犹如保险业务员,先给用户上课、谈理论、讲历史,因为只有洗脑成功,大家才会主动掏出真金白银去填一张纸,保险不提供产品,只承诺明天。
汪国真与他的粉丝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年龄落差,但汪国真策略不同,他推销的是榜样,他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才子神话”变成了生活实践——只要你能写出好东西,那么就会有美女、幸福家庭、轻松工作和不错的收入。
汪国真有时会刻意扮演才子,比如注重外表、现场写诗等,只是秀也是一门专业,没有专家指导,易露出草根气。
然而,在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活得越来越艰难的世界中,汪国真的榜样颇有力量。其实汪国真写的励志诗并不多,可在人们眼中,他却成了“励志诗人”,人们从汪国真身上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那很可能并非真实的汪国真。
任何神话,都是双刃剑,受才子形象约束,汪国真不能变老、不能成熟,更不能像别人那样沧桑。他是崇拜之笼中的金丝雀,盛名之后,全部事业只剩下维护羽毛,他也尝试寻找另一条兑现之路,比如他的书法和他的音乐,但上帝很难让一个人在两条不同的路上获得同样成功。
用自己的诗养活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汪国真可能是最后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诗人,他带走了一个时代,不否认,那个时代有种种缺点,粗鄙、贫困、浮躁、幼稚,但年轻人至少还能这样想:也许,我能像汪国真那样活着!
汪国真模式会依然继续
时光把我们都变成了格子间中的动物,变成了每天拥挤在早班车角落里的瞌睡虫。我们彼此这么像,以至于爱情都变得不太可能——人和人只有相貌、经历的差别,而不再有精神世界的迥异。
活在当下,相遇才是最困难的,天天都可以谈爱情,所以爱情如此肤浅,它成了猎奇、欲望或者幼稚。
我们还需要汪国真的诗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供需曲线比文艺评论更有发言权,汪国真是被读者托起来的诗人,并非被圈子认可,将来会如何,只能让市场周期说了算。
但,汪国真模式会不断重复下去,因为一代代年轻人总要说服自己接受这个世界,总要找到一个空间,以忘掉种种不公。他们没法改变规则,只能改变自己,那是是一个个漫长的加害与扭曲的过程,如果没有幻想,没有安慰,注定无法坚持下去。
所以,还有郭敬明,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络大神,有朝一日,他们也会离开这世界,那时,仍会有许多读者发出悲声,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哀悼自己的青春。曾经郁郁葱葱,却终于凋残满地,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经历?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专题报道,专访过汪国真,也许是采访他的人太多了,提出的问题大同小异,所以他应答如流。他是极有耐心的人,用平稳的语调一遍遍重复着:自己仍在写诗,不在乎圈子对他怎么评价,他更关注普通读者的感受,他是个不自闭的人……
他为采访者赠送了他写的书法作品,并介绍说,有国家领导人曾以之为外交礼品,最后,他特别叮嘱道:在稿件里请写上这一点。
很难说清那一刻心中的凄凉。是的,九十年代结束了。
“你就是汪国真?”有人问时,他的脸会红一下,带着遭偷窥的那种紧张感,他签名很快,似乎急于把你打发走。
那时,他刚被主流认可,《诗刊》上终于发了他的诗,只记得一句,“只要能够对得起你/我宁肯对不起自己”。用这种句式,大概他写过上百首诗吧。
如果说80年代属于北岛、舒婷、顾城他们,那么,90年代则属于席慕蓉、汪国真,只是,一个时代的句号画得竟这么快。
从启蒙主义到消费主义
对喜欢者来说,汪国真的诗陪伴了他们成长,对不喜欢者来说,通过骂汪国真,也找到了自己超越众生的快感。
汪国真始终充满争议,因为他恰好处在80年代与90年代夹缝中。
80年代主流思潮是启蒙主义,因其过于强势,也激发出新权威主义、民族主义等对抗性思想流派,整体看,大家思维近似,都坚信凭借头脑风暴的力量,就可以改变历史,就可以改变自我与国家的未来,这是一场风车对风车的战争,徜徉其间,犹如进入意识形态的森林,太多高山仰止,让人不能不拜服。
80年代的人未必更深刻,但更喜欢指点江山,所以宏大、慷慨、苍凉的意象最受欢迎,黑夜与白天、乌鸦与鸽子、手枪与鲜血、灰烬与烛光……硬词们被成批定购,成为时代的八股。
但,受解决方案制约,各种意识形态最终因自身分裂而走向溃败,这导致了90年代的思想真空,消费主义乘虚而入,把持主流。
80年代看90年代,是肤浅、庸俗、物质和腐朽的,而90年代看80年代,则是傲慢、乖张、荒唐和虚伪的。
但,消费主义始终没有找到一套华丽、完整的语法,无法回击来自80年代的指责。只好沉默不语,甚至自惭形秽,甘心于被定位为二流、通俗。
成功源于找到了自己的市场
1949年以后,大陆诗人作品销量最高的,就是汪国真,他未必真的看重这个指标,但除此之外,他不太能找到别的东西来证明自己。
汪国真的诗受欢迎,离不开几个因素。
首先,“文革”时期“甩膀子诗”泛滥,它与传统“诗言志”的误会互相激荡,使诗歌被异化成格言堆积,这种审美习惯至今仍在,人们要读的是“金句”,而非独到的体验。
仔细推究,朦胧诗即颇有这样的积弊,比如枪毙,一定要说成“从星星的弹孔中将流出血红的黎明”,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就要说“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至于反对悲观,则是“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总之,个体之痛无所谓,只有把星星、黎明、中国、太阳等绑架过来,方见品格。
在格言翻造方面,汪国真走得最远,这是获取成功的大招。
其次,迎合了现代人对传统的想象。
中国诗歌传统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它一度被中断。
今天人们所了解的传统,多靠“选本”,可“选本”只是现代眼光过滤后的结果,掺杂了太多对传统误会,而非其原生态。总之,只有后人眼中“有价值”“优美”“有思想”的古代作品才可能被选出来,才可能被我们看到。于是,李白成了“浪漫主义”,因为他天天“讴歌祖国大好河山”,从没“云想衣裳花想容”过,而周美成、姜白石、周密等,俨然成了边缘作家。
可问题是,按这种思想性、艺术性的套路,当代作家怎么也写不出古人那么好的作品。
一个套路失败了,人们就会走向另外的极端,从而钻进另一个套路中。于是,传统又被重新想象为语言优美、韵味无穷,这就给了席慕蓉、汪国真式的甜俗以咸鱼翻身的机会。其实,席慕蓉、汪国真也写不出古人那么好的东西,但总比满目“郭老并不老,诗多好的少”更像回事。
其三,把握读者的需求。
90年代的中国依然是单调社会,充满了单向度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但也正因为如此,话语禁忌特别丰富。既要说得新颖,又要说得安全,找到新话题并将其包装得足够光鲜,成了一项硬功夫。
汪国真的作品多是爱情诗或准爱情诗,这犹如一层壳,既让他免于外界纷扰,又束缚了他的发展。
毕竟,那是一个不太允许谈“我”的时代,生而为人,总该有点尊严,可除了爱情,其他皆属敏感。其实,就算是爱情,在当时衣食尚且不周的背景下,已属奢侈品。精神匮乏必然带来创作匮乏,汪国真的诗未必最好,但它们是时代最合格的消费品。
有什么样的用户,就会有什么样商品,同理,有什么样的读者群,就会有什么样的当红诗人。所以,别埋怨烤白薯的不肯去当比尔•盖茨,你得先有个差不多的版权环境才行。
总之,真正决定汪国真成功的是市场策略,而非创作策略。
“才子神话”是把双刃剑
汪国真能成功,因为他相比于80年代的文化偶像,可接受度更高。
80年代的文化偶像多是老一代人,经历了更多苦难,有更丰富的生活阅历,惯于俯视众生,他们推销的是概念,犹如保险业务员,先给用户上课、谈理论、讲历史,因为只有洗脑成功,大家才会主动掏出真金白银去填一张纸,保险不提供产品,只承诺明天。
汪国真与他的粉丝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年龄落差,但汪国真策略不同,他推销的是榜样,他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才子神话”变成了生活实践——只要你能写出好东西,那么就会有美女、幸福家庭、轻松工作和不错的收入。
汪国真有时会刻意扮演才子,比如注重外表、现场写诗等,只是秀也是一门专业,没有专家指导,易露出草根气。
然而,在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活得越来越艰难的世界中,汪国真的榜样颇有力量。其实汪国真写的励志诗并不多,可在人们眼中,他却成了“励志诗人”,人们从汪国真身上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而那很可能并非真实的汪国真。
任何神话,都是双刃剑,受才子形象约束,汪国真不能变老、不能成熟,更不能像别人那样沧桑。他是崇拜之笼中的金丝雀,盛名之后,全部事业只剩下维护羽毛,他也尝试寻找另一条兑现之路,比如他的书法和他的音乐,但上帝很难让一个人在两条不同的路上获得同样成功。
用自己的诗养活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汪国真可能是最后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诗人,他带走了一个时代,不否认,那个时代有种种缺点,粗鄙、贫困、浮躁、幼稚,但年轻人至少还能这样想:也许,我能像汪国真那样活着!
汪国真模式会依然继续
时光把我们都变成了格子间中的动物,变成了每天拥挤在早班车角落里的瞌睡虫。我们彼此这么像,以至于爱情都变得不太可能——人和人只有相貌、经历的差别,而不再有精神世界的迥异。
活在当下,相遇才是最困难的,天天都可以谈爱情,所以爱情如此肤浅,它成了猎奇、欲望或者幼稚。
我们还需要汪国真的诗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供需曲线比文艺评论更有发言权,汪国真是被读者托起来的诗人,并非被圈子认可,将来会如何,只能让市场周期说了算。
但,汪国真模式会不断重复下去,因为一代代年轻人总要说服自己接受这个世界,总要找到一个空间,以忘掉种种不公。他们没法改变规则,只能改变自己,那是是一个个漫长的加害与扭曲的过程,如果没有幻想,没有安慰,注定无法坚持下去。
所以,还有郭敬明,还有各种各样的网络大神,有朝一日,他们也会离开这世界,那时,仍会有许多读者发出悲声,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哀悼自己的青春。曾经郁郁葱葱,却终于凋残满地,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经历?这一切的意义何在?
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专题报道,专访过汪国真,也许是采访他的人太多了,提出的问题大同小异,所以他应答如流。他是极有耐心的人,用平稳的语调一遍遍重复着:自己仍在写诗,不在乎圈子对他怎么评价,他更关注普通读者的感受,他是个不自闭的人……
他为采访者赠送了他写的书法作品,并介绍说,有国家领导人曾以之为外交礼品,最后,他特别叮嘱道:在稿件里请写上这一点。
很难说清那一刻心中的凄凉。是的,九十年代结束了。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