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说:般若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那么什么是“般若”,什么又是“波罗密多”?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般若”我们可以把般若翻成智慧,但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着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解脱人生烦恼;《经》曰:“般若波罗密”。“波罗密”汉译度,或到彼岸的意思。佛说;只要你努力修行就可以得到正觉正意,就可以达到彼岸。而度是度过烦恼,度过痛苦的生死瀑流。就是小乘所说的度己,也是大乘所讲的度人的度;而“般若波罗密多”就是 “智慧的彼岸”或者是“度到智慧的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是度你到智慧的彼岸的经书,那么智慧的彼岸又在哪里呢?是指东方的琉璃世界,还是指西方极乐世界,或是我们现实的人世?我们又如何到达智慧的彼岸呢?是“知苦“,”断集”还是”灭谛”、”修道”呢?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要回答这个两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般若?
“ 般若”是什么?要明白什么是“般若”,就要知道什么是“空”?“空”又是什么呢?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家认为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组成的。和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道理类似。如一台风扇,你可以把它拆成电动机,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组成的。这样分解之后你发现里面不存叫“风扇”的东西。 风扇之所以被称为“风扇”不是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有风扇的特性, 而是因为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具有送风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 而这个规则外在地决定了它是“风扇”, 其实本没有被称为“风扇”的本体,如果把这个风扇熔化了,用同样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台灯。 用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为结构的有序排列,不过马克思是物质的不同组合与排列,而佛家讲的是更小的元素或者是“空”的有序排列。根据这样的道理,佛说物质是“空”的。显然这个“空”不是指现在科学上说的“真空”,而是指物质没有主宰的本体、没有不变的实质。这大概是跟印度的思想有关的,他们的思想是“模糊而清晰”的,零的创造就是最能体现印度人“空”的思想的,“空”是存在的,但是却表示“无”。根据佛家讲的“空”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我们“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对人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生有如过一座桥,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充满着云雾,人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而用“空”的理论来解释的话就可以很快的解决了,因为人的出生与死亡都是在云雾中出生或是在云雾中死亡,简单的来说我们在出生与死亡的那一刻都是无意识的,既是佛家说的“空”,而这“空’就是一种般若,一种智慧。空的答案帮助我们解答了人生的一个大的困惑。这告诉我们“般若”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可以让我们选择自己幸福人生方向的一种智慧。
而《心经》给了我们给了我们的一种方法,一种如何成佛或是如何让我们拥有幸福人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空。因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我们就能“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既然一一切苦都可以度了,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只剩下幸福和美好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这样的八苦呢?因为我们有欲。佛经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上,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欲是什么?欲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有从生理上发出的,也有心理上发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欲望非常复杂,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佛经中简单的归纳为五种,称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动听悦耳的音声。香欲,鼻子希望闻到香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美味。触欲,身体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五欲在佛经中有时另有所指,财欲,是对财富的希求。色欲,是对男女性交的希求。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了这样的五欲,我们就会有许许多多的麻烦。
《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里说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停的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的象被箭射中一样。佛经所说的八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经》中说:“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彼便爱惜,守护密藏......倘为王夺、贼劫、火烧、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这是说追求财富和财富亡失导致的痛苦。经中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常常会因为财产的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欲造成的结果。
《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梵志梵志共争,居士居士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 你看看居士和居士都开始相争了,何况俗人呢?这些相争皆因为有欲,而儒家告诉我们食、色,性也!儒家告诉我们相争是人的本性,本性就不可逆的! 这不是大谬吗?古代发生的相争,小则吵架,大则战争,古代的战争杀伤力不是特别的大,如果现代爆发核战,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儒家还高唱人性本恶论,岂不自找灭亡?
其次,就是因为有无明之火。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一旦你造了孽,你的生活会好过吗?你的良心不会受到煎熬吗?一旦这个样子了,你的幸福生活又从哪里来呢?
而《心经》告诉我们一种方法如何去摆脱滚滚红尘中的欲,如何熄灭无明之火?小乘佛教认为要摆脱欲,要熄灭无明之火就是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烦恼,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要修习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心经》告诉我们的是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众生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我们的心中本来就存在着无上智慧的般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般若之心敲醒,而研读《心经》,发现世界的的“空’j就是敲醒我们沉睡的心灵的一种方法,可以慢慢张开我们智慧的眼睛。《心经》告诉我们空心,空我们的本心。孔圣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善,性喜善,荀况认为人的本心是恶,因恶而欲,他的观点倒是和小乘的想法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而道家认为,本心即天道,天道不可违,天道不可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天道难求,本心难找也。《心经》告诉我们本心就是佛的法相与智慧,即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要空我们的本心就要五蕴皆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书,看见有一本书,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苦境及不苦不乐境;想蕴就是种种思想;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而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东西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只有将这五蕴变成了“空”我们才能回归到本真,才能拥有佛的般若,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悟的就是五蕴皆空,有了这五蕴皆空才有了所有的一切;我们明白了“五蕴皆空”,就可以达到“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的境界,这既是“空”本心的因,也是果。
现在我可以回答,我们该如何的达到智慧的彼岸了!既简单也复杂,就是空心,还我们的本真!一旦如此我们就“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们就是达到涅磐之境了,就像凤凰在火中得到重生一样,我们也得到了重生,我们超脱了世俗的智慧,达到了般若之境,得到了般若之心!
那么智慧的彼岸又在哪里呢? 人类倘要解决由认识上的困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经》曰:“般若波罗密”。“波罗密”汉译度,或到彼岸的意思。度是度过烦恼,度过痛苦的生死瀑流。到彼岸,这里的彼岸不是指东方的琉璃世界,也非西方极乐世界,而恰恰是在我们现实的人世。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缺乏般若,我们就会有烦恼、痛苦、彷徨、苦闷、空虚、不安等,这是此岸。我们如果有了般若,能够正见宇宙人生,如理而行,我们就会拥有安乐、祥和、幸福、宁静的人生,这是彼岸。般若能把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要回答这个两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般若?
“ 般若”是什么?要明白什么是“般若”,就要知道什么是“空”?“空”又是什么呢?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家认为物质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组成的。和物理学上说的物质由分子、原子组成的道理类似。如一台风扇,你可以把它拆成电动机,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组成的。这样分解之后你发现里面不存叫“风扇”的东西。 风扇之所以被称为“风扇”不是因为里面的原子分子有风扇的特性, 而是因为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规则组成了一个具有送风这样一个功能的东西, 而这个规则外在地决定了它是“风扇”, 其实本没有被称为“风扇”的本体,如果把这个风扇熔化了,用同样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台灯。 用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可以简单的归纳为结构的有序排列,不过马克思是物质的不同组合与排列,而佛家讲的是更小的元素或者是“空”的有序排列。根据这样的道理,佛说物质是“空”的。显然这个“空”不是指现在科学上说的“真空”,而是指物质没有主宰的本体、没有不变的实质。这大概是跟印度的思想有关的,他们的思想是“模糊而清晰”的,零的创造就是最能体现印度人“空”的思想的,“空”是存在的,但是却表示“无”。根据佛家讲的“空”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我们“生从何来,死从何去”? 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对人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生有如过一座桥,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充满着云雾,人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而用“空”的理论来解释的话就可以很快的解决了,因为人的出生与死亡都是在云雾中出生或是在云雾中死亡,简单的来说我们在出生与死亡的那一刻都是无意识的,既是佛家说的“空”,而这“空’就是一种般若,一种智慧。空的答案帮助我们解答了人生的一个大的困惑。这告诉我们“般若”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一种可以让我们选择自己幸福人生方向的一种智慧。
而《心经》给了我们给了我们的一种方法,一种如何成佛或是如何让我们拥有幸福人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空。因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我们就能“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既然一一切苦都可以度了,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只剩下幸福和美好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这样的八苦呢?因为我们有欲。佛经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上,可以这么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欲是什么?欲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有从生理上发出的,也有心理上发出的。因此,欲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欲望非常复杂,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佛经中简单的归纳为五种,称曰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动听悦耳的音声。香欲,鼻子希望闻到香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美味。触欲,身体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五欲在佛经中有时另有所指,财欲,是对财富的希求。色欲,是对男女性交的希求。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睡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了这样的五欲,我们就会有许许多多的麻烦。
《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里说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停的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的象被箭射中一样。佛经所说的八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经》中说:“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作田业、或行治生、或以学书、或明算术、或知工数、或巧刻印、或文章、或造手笔、或晓经书、或作勇将、或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蜇,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彼便爱惜,守护密藏......倘为王夺、贼劫、火烧、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这是说追求财富和财富亡失导致的痛苦。经中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常常会因为财产的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欲造成的结果。
《经》中接着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梵志梵志共争,居士居士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以拳叉石掷,或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死、或怖、受极重苦”。 你看看居士和居士都开始相争了,何况俗人呢?这些相争皆因为有欲,而儒家告诉我们食、色,性也!儒家告诉我们相争是人的本性,本性就不可逆的! 这不是大谬吗?古代发生的相争,小则吵架,大则战争,古代的战争杀伤力不是特别的大,如果现代爆发核战,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儒家还高唱人性本恶论,岂不自找灭亡?
其次,就是因为有无明之火。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一旦你造了孽,你的生活会好过吗?你的良心不会受到煎熬吗?一旦这个样子了,你的幸福生活又从哪里来呢?
而《心经》告诉我们一种方法如何去摆脱滚滚红尘中的欲,如何熄灭无明之火?小乘佛教认为要摆脱欲,要熄灭无明之火就是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烦恼,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要修习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心经》告诉我们的是人人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个众生,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众生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我们的心中本来就存在着无上智慧的般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般若之心敲醒,而研读《心经》,发现世界的的“空’j就是敲醒我们沉睡的心灵的一种方法,可以慢慢张开我们智慧的眼睛。《心经》告诉我们空心,空我们的本心。孔圣认为人的本心就是善,性喜善,荀况认为人的本心是恶,因恶而欲,他的观点倒是和小乘的想法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而道家认为,本心即天道,天道不可违,天道不可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天道难求,本心难找也。《心经》告诉我们本心就是佛的法相与智慧,即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要空我们的本心就要五蕴皆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受蕴我们现在看见了书,看见有一本书,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来领纳乐境、苦境及不苦不乐境;想蕴就是种种思想;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而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人最初只听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东西转动所发的声音,这就是意识。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只有将这五蕴变成了“空”我们才能回归到本真,才能拥有佛的般若,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悟的就是五蕴皆空,有了这五蕴皆空才有了所有的一切;我们明白了“五蕴皆空”,就可以达到“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的境界,这既是“空”本心的因,也是果。
现在我可以回答,我们该如何的达到智慧的彼岸了!既简单也复杂,就是空心,还我们的本真!一旦如此我们就“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们就是达到涅磐之境了,就像凤凰在火中得到重生一样,我们也得到了重生,我们超脱了世俗的智慧,达到了般若之境,得到了般若之心!
那么智慧的彼岸又在哪里呢? 人类倘要解决由认识上的困惑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唯有依靠般若,《经》曰:“般若波罗密”。“波罗密”汉译度,或到彼岸的意思。度是度过烦恼,度过痛苦的生死瀑流。到彼岸,这里的彼岸不是指东方的琉璃世界,也非西方极乐世界,而恰恰是在我们现实的人世。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缺乏般若,我们就会有烦恼、痛苦、彷徨、苦闷、空虚、不安等,这是此岸。我们如果有了般若,能够正见宇宙人生,如理而行,我们就会拥有安乐、祥和、幸福、宁静的人生,这是彼岸。般若能把我们从此岸度到彼岸。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