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的FM
FM,我们习惯上用FM来指一般的调频广播(76-108MHz,在我国为87.5-108MHz、日本为76-90MHz),事实上FM也是一种调制方式,即使在短波范围内的27-30MHz之间,做为业余电台、太空、人造卫星通讯应用的波段,也有采用调频(FM)方式的。 FM radio即为调频收音机。
以上一段引自百度词条。我所熟知的FM,即是为调频收音机,在我整个青春的岁月里,它陪我走过最长的一段时间。
今天莫明的想听些能令人静心的音乐,浏览网页的时候找到一些推荐,说是古典乐好一些。于是便拿来听,像我们这种门外汉,听古典音乐,让人 想到一个词就是:装逼!呵呵!
听不懂也没有关系,装也没有关系,聆听总是没有过错的吧。说到古典音乐,我就突然想起以前经常听电台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专门介绍古典乐的节目。然后一想起来,以前的我,是多么的痴迷于听电台。
我不知道收音机是从什么时候开时普及的,反正从我懂事起,也就是上小学的时候吧,我就开始听电台了,当然,一开始完全是受我妈的影响,以前的农村里,人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贫穷的,我们家的第一台收音机还不是自家买的,我倒是忘了是哪里来的旧收音机,是那种很大型、笨重的收音机。顶上有一根拉针,接受信号的,往左一点,偏右一些,拉长一点,偏短一些,每个电台的位置还不一样,每次都要捣腾很久。
那一台收音机还是不能放卡带的,只能专门用来听电台。那时候听的是什么我倒记不住了,小学以前的事情我好像都比较记不住。
之后便到上中学了,那时,人们生活都好起来了,家用电器都有了,彩色电视,有线电视的普及,但我们家还是置办了一台新的收音机,比旧的小巧多了,也美观多了,当然也能放卡带了。那台收音机就放在我房间的书桌上, 以前我妈的忠爱也变成了我的。
因为信号的问题,也总不能收很多电台,听的最多的就是广东音乐台,FM993,基本上只要家里有人,收音机便一定是开着的。早上的时间是属于我老妈的,我妈听电台,无非就是为了听音乐,她是什么音乐都听,就像现在所说的,无法相像没有音乐的日子怎么过,当然,我妈肯定没有这么高的艺术境界,只是因为农村人的生活太过枯燥吧,我想。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被动的听了好多歌曲,民歌呀,红色经典呀什么的。我妈也特爱唱,虽然五音不全,我们小时候可真的是坐在月光下听她唱“听妈妈讲过去的事”呢, 还有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现在说出来,估计也没几个人知道这种歌吧。我妈听的歌很多,也接受各种类型,相对一个农村家庭主妇来说,她还相当潮,说起潮,顺带提一下我妈的趣事。记得前两年那种烂大街的歌曲“伤不起”刚出来的时候。那会我刚好回到家,某天我妈跟我说“我听到隔壁家放的一首歌很好听啊,但不知道是什么,你能不能帮我找来下到我手机里。”这是我常帮她做的事,把她在哪里听到一两句的歌,在网上找给她。
第二天早上,我还在床上睡的迷迷糊糊的时候,我妈就跑到楼上叫我,说,你快听,隔壁家在放那首歌了。我睡得迷糊,她轻手轻脚怕吵醒我的样子以及那个期待的表情,搞得我一愣,然后,当那首歌的旋律飘进我耳朵里时,我顿时毫无睡意,一时间爆笑出声,正如那歌的名字般,正是“伤不起”的老妈呀!
总之,是电台带了这么多歌声给她,所以那时,早上是我妈的专属时间。我还记得那个早上的时间段,是音乐节目,叫“美丽早晨”,那是唯一一档音乐之声主持人用普通话主持的节目,那里放的都是一些民族歌曲。啧,美丽早晨,听听都那么让人向上呵!
然后中午便是我的时间了,是我最喜欢的集娱乐及趣味性的节目,叫“天生快活人”,他最独特的便在于是以户外直播室的方式,我们所熟识的电台,无非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以前还不了解户外直播是什么概念,现在想想,都还是很新颖的形式呢。于是,中午的时间,便是一段吵闹及欢乐的时间,因为是户外直播,你可以听到现场观众的声音,因为他是一档娱乐节目 ,自然有很多奖金奖品,主持人又是非常幽默风趣的人,再搭上三个美少女助理主持。就连在收音机旁听的人,都感受得到那种热情。这个节目在当时真的很红,我想有同好的人可能也有听过吧,主持人林颐还出过唱片,那首“墨尔本的翡翠”相必有人听过吧,不过可能大家听的都是张敬轩的版本,但其实林颐才是原唱,张敬轩编曲的。为此还出了“墨尔本的翡翠”广播剧,那个改编的搞笑版歌曲,相信更多人会听过。
于是中午便在欢乐中度过,因为是从中午12点到2点播的,所以那时候我都没有午睡过,听完节目便去上课了。 还因为2点钟上课,有时候非得听到最后十五分钟才走。也幸好那时离学校近。
晚上相对节目就少了些,毕竟是商业电台,晚上就放些治XX病的广告。但在这其中一个时间段里,便有我开头说到的古典音乐节目,叫做“古典纵横”,完全介绍的是古典音乐啊。贝多芬、莫扎特一类的。那个节目是我妈唯一不想听的节目,果然高雅不起来啊。我还记得节目主持人叫赵毅敏啊,声音沉沉的很好听,那时候根本就听不懂这么高雅的东西啊,(好吧,现在也听不懂)。但无聊的时候,还是会放一放,唉,早知道当年耐着性子听一些了,说不定现在音乐情操会更好一点,哈哈。但那个片头音乐还是记得很清楚呢,刚才百度了一下:是《Marche pour la ceremonies des Tures》,1991年法国电影《Tous les matins du monde》的插曲。
还有好多的电台节目、主持人我都还记得:FM993的世纪留声、大地行、音乐先锋榜,深圳电台的胡晓梅的“夜空不寂寞”,飞扬971,梅州电台的“梅江夜话”。提到这些名字都有一种泪目的冲动啊!我想起曾经还半夜三更爬起来听广播剧的,生怕被家里人发现,声音调的很小,趴在桌子上听的。
中学到初三的时候,有一种超迷你型的收音机出来了,大概两指大小,要戴耳塞的,往口袋里一装,那个轻便呀。上高中的时候,我还是一如即往的听,那小收音机是轻便,就是费电池,我那几年用掉的电池,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了!(哈哈,开玩笑的),不过也真的很多就是了,还记得那时上晚自修啊,把耳塞从手臂上拉上去,衣袖一遮,再塞到耳朵里,头发再一遮,完全看不见有没有。度过多少的晚自习啊。我觉得是受我的影响,宿舍里基本上人手一部了。后面更明目张胆的时候,跟同学买来一米多长的耳塞,隔着过道,一人一只的听!
就到我出来工作的时候,收音机还是陪伴着我。那个公司里面要值夜班,一到晚上10点,忙完手里的活,便把收音机拿出来。那时同班的还有些老师傅啊,他们也爱听呐,于是把收音机架在窗口旁,一众人听着听着就打瞌睡来着!等到第二天朝阳升起时,伴着早晨的音乐节目清醒过来,然后等到第二班的同事来交班时,慎重的把它收起来,那台收音机可是得到我们部门所有人的喜爱啊。
就连刚到深圳的时候,我还又去买了一部收音机来,不过令人伤心的是我住这里收不到电台啊,能搜到的只有一两个,还是香港那边的,但总收不清晰。
随着网络的普及,如今手机,手提,IPAD,信息随手拈来,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听收音机了吧,要听歌,网络上一把,娱乐节目电视里多如牛毛。虽说网络上现在也能听到。但终究是不同的。而我那时的热忱也找不回来了,我也终究还是遗失了它。而让我们遗失它的原因,是因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和单单一种只是聆听的耐性。
如今偶尔在大街上到还是能看到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随身挎着个巨大功放音效的收音机,虽然差了点什么,但总还有在。
以上一段引自百度词条。我所熟知的FM,即是为调频收音机,在我整个青春的岁月里,它陪我走过最长的一段时间。
今天莫明的想听些能令人静心的音乐,浏览网页的时候找到一些推荐,说是古典乐好一些。于是便拿来听,像我们这种门外汉,听古典音乐,让人 想到一个词就是:装逼!呵呵!
听不懂也没有关系,装也没有关系,聆听总是没有过错的吧。说到古典音乐,我就突然想起以前经常听电台的时候,也有这么一个专门介绍古典乐的节目。然后一想起来,以前的我,是多么的痴迷于听电台。
我不知道收音机是从什么时候开时普及的,反正从我懂事起,也就是上小学的时候吧,我就开始听电台了,当然,一开始完全是受我妈的影响,以前的农村里,人们的生活还是比较贫穷的,我们家的第一台收音机还不是自家买的,我倒是忘了是哪里来的旧收音机,是那种很大型、笨重的收音机。顶上有一根拉针,接受信号的,往左一点,偏右一些,拉长一点,偏短一些,每个电台的位置还不一样,每次都要捣腾很久。
那一台收音机还是不能放卡带的,只能专门用来听电台。那时候听的是什么我倒记不住了,小学以前的事情我好像都比较记不住。
之后便到上中学了,那时,人们生活都好起来了,家用电器都有了,彩色电视,有线电视的普及,但我们家还是置办了一台新的收音机,比旧的小巧多了,也美观多了,当然也能放卡带了。那台收音机就放在我房间的书桌上, 以前我妈的忠爱也变成了我的。
因为信号的问题,也总不能收很多电台,听的最多的就是广东音乐台,FM993,基本上只要家里有人,收音机便一定是开着的。早上的时间是属于我老妈的,我妈听电台,无非就是为了听音乐,她是什么音乐都听,就像现在所说的,无法相像没有音乐的日子怎么过,当然,我妈肯定没有这么高的艺术境界,只是因为农村人的生活太过枯燥吧,我想。所以,一直以来我都被动的听了好多歌曲,民歌呀,红色经典呀什么的。我妈也特爱唱,虽然五音不全,我们小时候可真的是坐在月光下听她唱“听妈妈讲过去的事”呢, 还有什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现在说出来,估计也没几个人知道这种歌吧。我妈听的歌很多,也接受各种类型,相对一个农村家庭主妇来说,她还相当潮,说起潮,顺带提一下我妈的趣事。记得前两年那种烂大街的歌曲“伤不起”刚出来的时候。那会我刚好回到家,某天我妈跟我说“我听到隔壁家放的一首歌很好听啊,但不知道是什么,你能不能帮我找来下到我手机里。”这是我常帮她做的事,把她在哪里听到一两句的歌,在网上找给她。
第二天早上,我还在床上睡的迷迷糊糊的时候,我妈就跑到楼上叫我,说,你快听,隔壁家在放那首歌了。我睡得迷糊,她轻手轻脚怕吵醒我的样子以及那个期待的表情,搞得我一愣,然后,当那首歌的旋律飘进我耳朵里时,我顿时毫无睡意,一时间爆笑出声,正如那歌的名字般,正是“伤不起”的老妈呀!
总之,是电台带了这么多歌声给她,所以那时,早上是我妈的专属时间。我还记得那个早上的时间段,是音乐节目,叫“美丽早晨”,那是唯一一档音乐之声主持人用普通话主持的节目,那里放的都是一些民族歌曲。啧,美丽早晨,听听都那么让人向上呵!
然后中午便是我的时间了,是我最喜欢的集娱乐及趣味性的节目,叫“天生快活人”,他最独特的便在于是以户外直播室的方式,我们所熟识的电台,无非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以前还不了解户外直播是什么概念,现在想想,都还是很新颖的形式呢。于是,中午的时间,便是一段吵闹及欢乐的时间,因为是户外直播,你可以听到现场观众的声音,因为他是一档娱乐节目 ,自然有很多奖金奖品,主持人又是非常幽默风趣的人,再搭上三个美少女助理主持。就连在收音机旁听的人,都感受得到那种热情。这个节目在当时真的很红,我想有同好的人可能也有听过吧,主持人林颐还出过唱片,那首“墨尔本的翡翠”相必有人听过吧,不过可能大家听的都是张敬轩的版本,但其实林颐才是原唱,张敬轩编曲的。为此还出了“墨尔本的翡翠”广播剧,那个改编的搞笑版歌曲,相信更多人会听过。
于是中午便在欢乐中度过,因为是从中午12点到2点播的,所以那时候我都没有午睡过,听完节目便去上课了。 还因为2点钟上课,有时候非得听到最后十五分钟才走。也幸好那时离学校近。
晚上相对节目就少了些,毕竟是商业电台,晚上就放些治XX病的广告。但在这其中一个时间段里,便有我开头说到的古典音乐节目,叫做“古典纵横”,完全介绍的是古典音乐啊。贝多芬、莫扎特一类的。那个节目是我妈唯一不想听的节目,果然高雅不起来啊。我还记得节目主持人叫赵毅敏啊,声音沉沉的很好听,那时候根本就听不懂这么高雅的东西啊,(好吧,现在也听不懂)。但无聊的时候,还是会放一放,唉,早知道当年耐着性子听一些了,说不定现在音乐情操会更好一点,哈哈。但那个片头音乐还是记得很清楚呢,刚才百度了一下:是《Marche pour la ceremonies des Tures》,1991年法国电影《Tous les matins du monde》的插曲。
还有好多的电台节目、主持人我都还记得:FM993的世纪留声、大地行、音乐先锋榜,深圳电台的胡晓梅的“夜空不寂寞”,飞扬971,梅州电台的“梅江夜话”。提到这些名字都有一种泪目的冲动啊!我想起曾经还半夜三更爬起来听广播剧的,生怕被家里人发现,声音调的很小,趴在桌子上听的。
中学到初三的时候,有一种超迷你型的收音机出来了,大概两指大小,要戴耳塞的,往口袋里一装,那个轻便呀。上高中的时候,我还是一如即往的听,那小收音机是轻便,就是费电池,我那几年用掉的电池,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了!(哈哈,开玩笑的),不过也真的很多就是了,还记得那时上晚自修啊,把耳塞从手臂上拉上去,衣袖一遮,再塞到耳朵里,头发再一遮,完全看不见有没有。度过多少的晚自习啊。我觉得是受我的影响,宿舍里基本上人手一部了。后面更明目张胆的时候,跟同学买来一米多长的耳塞,隔着过道,一人一只的听!
就到我出来工作的时候,收音机还是陪伴着我。那个公司里面要值夜班,一到晚上10点,忙完手里的活,便把收音机拿出来。那时同班的还有些老师傅啊,他们也爱听呐,于是把收音机架在窗口旁,一众人听着听着就打瞌睡来着!等到第二天朝阳升起时,伴着早晨的音乐节目清醒过来,然后等到第二班的同事来交班时,慎重的把它收起来,那台收音机可是得到我们部门所有人的喜爱啊。
就连刚到深圳的时候,我还又去买了一部收音机来,不过令人伤心的是我住这里收不到电台啊,能搜到的只有一两个,还是香港那边的,但总收不清晰。
随着网络的普及,如今手机,手提,IPAD,信息随手拈来,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听收音机了吧,要听歌,网络上一把,娱乐节目电视里多如牛毛。虽说网络上现在也能听到。但终究是不同的。而我那时的热忱也找不回来了,我也终究还是遗失了它。而让我们遗失它的原因,是因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和单单一种只是聆听的耐性。
如今偶尔在大街上到还是能看到有一些上了年纪的人随身挎着个巨大功放音效的收音机,虽然差了点什么,但总还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