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馆
从翠华山回来后我和欢在学校的面食屋吃了晚餐。爬山爬得太累,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后,我端起饺子水便一饮而尽,接着又火速将西红柿鸡蛋拌面扫光。这是昨天傍晚时分,正当我们吃饭的时候,晴好的天气突然转向,刮起一阵妖风。我望着窗外巨变的天色以及顶着乱发奔跑的男女学生,感到我们这个小面馆特别温暖,口中的面也更有滋味了。
大多北方人喜欢面食,是我这些年在北方学校上学所亲见的。我们学校北方人居多,尤其以陕西和山西人为多。和山东人钟情于馒头伴咸菜不一样,山陕人民爱吃面,面的款式还很多,像一般的面条(但是比南方的面条要粗、要有韧劲)、宽面、软面等可以做出各种味道。而四川的担担面呀,燃面啊在这里也很受欢迎。平时我总与一个大同姑娘和一个关中女子吃饭,由于她们每日必有一餐要吃面,我也就时不时跟着她们到学校的小面馆来。我们的面馆装修得朴实大方,整体面积不大,木桌木凳,每张桌上摆着一碗生蒜、一碗辣子,供食客调口味。其实我从小对面就没有特别的喜爱,即使是南方的珠江面、鸡蛋面,在于我还远不如河粉、肠粉、桂林米粉的美味。这大概是因为我自己关于面条的记忆,大多是小学、初中的寒暑假因睡到日照高头而只好自己胡乱下面条吃吧。刚到北方上学时,也是不愿意吃面条,因为面汤总是飘着一层油,而厨子们多多少少要放一些辣子来迎合同学们的口味。直到我来西安读研,在面食屋吃到菠菜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菠菜面的口感也并不特别,同样又宽又有韧劲,面汤上也飘着一层油。不过面里的蔬菜放得挺多,豆腐丁、酸菜、鸡蛋、土豆什么的混合在一起,这还比较合我胃口。最重要的是,它是绿色的!同学说,一般家里做的菠菜面,是把菠菜叶切得细细碎碎,和着面团一点点揉,直到把面团揉出淡淡的绿色。学校的菠菜面色彩均匀,很明显是加了色素的。不仅加了色素,还吃不出菠菜味,呵呵,这却不妨碍我对它的忠心,每次去面食屋吃面,几乎都吃这个。这种情结,我自己也说不明白~
我们这个小面馆,平时整洁干净,地面拖得勤快,很少会让人走路打滑。由于它营业到晚上10点,所以很多同学会在这里吃夜宵、讨论,也还算有人气的。桌凳都是木制的,不同于其他饭堂的不锈钢塑胶桌椅,给人一种在山西大院里吃饭的感觉。我们的师兄师姐、同学常来这里吃,所以,来得多了,也总见到他们。有时大家赶时间,就互相点个头打个招呼,各自吃各自的,有时候大家都闲得很,热情的师兄还会端着面到我们桌一起吃、一起聊天。一筷子串起一挂面,呼呼呼地下肚,吃完还要把汤喝了,多满足。在多少个风卷残云的餐桌上,我们聊起人情百态、生活艰辛、前途未卜、甚至是院内的八卦风云,这样,我们培养起吃饭的感情。打面窗口的那位大叔也是很有意思的。中午和傍晚的特定时分,面馆里会挤满下课的学生,大家一股脑挤到窗口,那位大叔有序地在打卡机上打出价钱,然后用陕西话喊一嗓子“担担面”~“三合一软面”~“三合一菠菜面”~像唱歌一样。面煮出来了,大叔也不乱,一个一个喊,从未见他出差错。大叔眉毛浓厚,眼睛大而有神,双手大而有力,看起来就是个稳稳的男纸啊~
吃得多了,就渐渐接受了、喜欢了。有时候我一个人在面馆里吃面吃饺子,发呆似得慢慢嚼着,看着别人坐下、聊天、离开,一点点地感受口中的各色滋味,觉得蛮踏实。以前对食物的理解不深,觉得这只是关于饱腹和口感的问题,所以当年对李安的《饮食男女》也认识不透彻。现在觉得好吃的东西背后包含了厨子的情感,食客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品尝。我记忆中父母辈、祖父祖母辈做的家常便饭实在没有什么特色,可是现在每次回家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很多年前外婆摔跤把手摔伤,就不再给我们做饭了。今年外婆去世,我偶尔想起小时候外婆给我们腌酸萝卜、做米酒,还教我煎鱼,又想笑又想哭。外婆的美食给了我充满幸福感的童年。
我们学校的饭堂毫不风雅,没有咖啡馆,只有一间面食屋。这么些日子,我偶尔跟同学、偶尔独自一人在面馆里吃一碗油光泛起的面,再喝一碗饺子汤,觉得自己有种豪爽的气质。昨天同学们猜测那阵妖风是要把沙尘暴刮来,我心想这样的话我就是漫天飞沙中安然大碗吃面的冷静女子。可惜,那阵妖风只带来一阵雨,三两下就消散了。而我的豪情做派,也只是随便想想而已。
大多北方人喜欢面食,是我这些年在北方学校上学所亲见的。我们学校北方人居多,尤其以陕西和山西人为多。和山东人钟情于馒头伴咸菜不一样,山陕人民爱吃面,面的款式还很多,像一般的面条(但是比南方的面条要粗、要有韧劲)、宽面、软面等可以做出各种味道。而四川的担担面呀,燃面啊在这里也很受欢迎。平时我总与一个大同姑娘和一个关中女子吃饭,由于她们每日必有一餐要吃面,我也就时不时跟着她们到学校的小面馆来。我们的面馆装修得朴实大方,整体面积不大,木桌木凳,每张桌上摆着一碗生蒜、一碗辣子,供食客调口味。其实我从小对面就没有特别的喜爱,即使是南方的珠江面、鸡蛋面,在于我还远不如河粉、肠粉、桂林米粉的美味。这大概是因为我自己关于面条的记忆,大多是小学、初中的寒暑假因睡到日照高头而只好自己胡乱下面条吃吧。刚到北方上学时,也是不愿意吃面条,因为面汤总是飘着一层油,而厨子们多多少少要放一些辣子来迎合同学们的口味。直到我来西安读研,在面食屋吃到菠菜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菠菜面的口感也并不特别,同样又宽又有韧劲,面汤上也飘着一层油。不过面里的蔬菜放得挺多,豆腐丁、酸菜、鸡蛋、土豆什么的混合在一起,这还比较合我胃口。最重要的是,它是绿色的!同学说,一般家里做的菠菜面,是把菠菜叶切得细细碎碎,和着面团一点点揉,直到把面团揉出淡淡的绿色。学校的菠菜面色彩均匀,很明显是加了色素的。不仅加了色素,还吃不出菠菜味,呵呵,这却不妨碍我对它的忠心,每次去面食屋吃面,几乎都吃这个。这种情结,我自己也说不明白~
我们这个小面馆,平时整洁干净,地面拖得勤快,很少会让人走路打滑。由于它营业到晚上10点,所以很多同学会在这里吃夜宵、讨论,也还算有人气的。桌凳都是木制的,不同于其他饭堂的不锈钢塑胶桌椅,给人一种在山西大院里吃饭的感觉。我们的师兄师姐、同学常来这里吃,所以,来得多了,也总见到他们。有时大家赶时间,就互相点个头打个招呼,各自吃各自的,有时候大家都闲得很,热情的师兄还会端着面到我们桌一起吃、一起聊天。一筷子串起一挂面,呼呼呼地下肚,吃完还要把汤喝了,多满足。在多少个风卷残云的餐桌上,我们聊起人情百态、生活艰辛、前途未卜、甚至是院内的八卦风云,这样,我们培养起吃饭的感情。打面窗口的那位大叔也是很有意思的。中午和傍晚的特定时分,面馆里会挤满下课的学生,大家一股脑挤到窗口,那位大叔有序地在打卡机上打出价钱,然后用陕西话喊一嗓子“担担面”~“三合一软面”~“三合一菠菜面”~像唱歌一样。面煮出来了,大叔也不乱,一个一个喊,从未见他出差错。大叔眉毛浓厚,眼睛大而有神,双手大而有力,看起来就是个稳稳的男纸啊~
吃得多了,就渐渐接受了、喜欢了。有时候我一个人在面馆里吃面吃饺子,发呆似得慢慢嚼着,看着别人坐下、聊天、离开,一点点地感受口中的各色滋味,觉得蛮踏实。以前对食物的理解不深,觉得这只是关于饱腹和口感的问题,所以当年对李安的《饮食男女》也认识不透彻。现在觉得好吃的东西背后包含了厨子的情感,食客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品尝。我记忆中父母辈、祖父祖母辈做的家常便饭实在没有什么特色,可是现在每次回家都能吃得津津有味。很多年前外婆摔跤把手摔伤,就不再给我们做饭了。今年外婆去世,我偶尔想起小时候外婆给我们腌酸萝卜、做米酒,还教我煎鱼,又想笑又想哭。外婆的美食给了我充满幸福感的童年。
我们学校的饭堂毫不风雅,没有咖啡馆,只有一间面食屋。这么些日子,我偶尔跟同学、偶尔独自一人在面馆里吃一碗油光泛起的面,再喝一碗饺子汤,觉得自己有种豪爽的气质。昨天同学们猜测那阵妖风是要把沙尘暴刮来,我心想这样的话我就是漫天飞沙中安然大碗吃面的冷静女子。可惜,那阵妖风只带来一阵雨,三两下就消散了。而我的豪情做派,也只是随便想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