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源笔记两则
【底】
前段时间写打油诗,写到“写得歪诗将底用,读书啃老岂无涯”,才想起来有“底”这么个字儿。今天脑子里老在转上声字问题,在想上声字和俺旮旯的土话的对应,突然就想起来,俺旮旯的土话,“什么”是说“tíʔ ~ téʔ”的。汉藏语里面“什么”普遍说ti,比如藏文里说ci < *ti,不送气不规则,在安多话里说chi [tɕʰə]。底字本身是脂部,*tˤijʔ,跟汉藏语的普遍说法一模一样,包括声调——上声正好配俺们旮旯喉塞尾的平调。
“底”好像是南方的话,现在的分布也是是常州一带的话和闽语里,(粤语的“点”是不是“底么”?)。恐怕是六朝的江东方言(原始闽语)保存了汉藏语的旧说法,但是过去不大形诸文笔。六朝的时候才写了下来。
【*a和*ə】
Guillaume认为西夏语跟其他汉藏语不同,保存了汉语里非常分明的*a跟*ə的区别。有两个例子,“慈”,藏缅语一般是dza一类的,西夏语是dzu;“耳”,西夏语是nju。一般藏缅语的a都对应-i/-e一类的韵母:百 jir 吃 dzji……就想到俺们那旮旯吧,一般的汉藏语里的*-a,通常是依声调念-éʔ或-î;藏语借词的开音节-a读-ê。但是有两个念ɑ的例子,“母” tɑ-mɑ̂,“耳” tə-rnɑ́ʔ。正好有“耳”字。也许俺们那旮旯也分享了反证汉藏语两分说的殊荣。但是tɑ-mɑ̂被儿语洗过或者从外语借来,都是寻常事,只剩下一个例子。
前段时间写打油诗,写到“写得歪诗将底用,读书啃老岂无涯”,才想起来有“底”这么个字儿。今天脑子里老在转上声字问题,在想上声字和俺旮旯的土话的对应,突然就想起来,俺旮旯的土话,“什么”是说“tíʔ ~ téʔ”的。汉藏语里面“什么”普遍说ti,比如藏文里说ci < *ti,不送气不规则,在安多话里说chi [tɕʰə]。底字本身是脂部,*tˤijʔ,跟汉藏语的普遍说法一模一样,包括声调——上声正好配俺们旮旯喉塞尾的平调。
“底”好像是南方的话,现在的分布也是是常州一带的话和闽语里,(粤语的“点”是不是“底么”?)。恐怕是六朝的江东方言(原始闽语)保存了汉藏语的旧说法,但是过去不大形诸文笔。六朝的时候才写了下来。
【*a和*ə】
Guillaume认为西夏语跟其他汉藏语不同,保存了汉语里非常分明的*a跟*ə的区别。有两个例子,“慈”,藏缅语一般是dza一类的,西夏语是dzu;“耳”,西夏语是nju。一般藏缅语的a都对应-i/-e一类的韵母:百 jir 吃 dzji……就想到俺们那旮旯吧,一般的汉藏语里的*-a,通常是依声调念-éʔ或-î;藏语借词的开音节-a读-ê。但是有两个念ɑ的例子,“母” tɑ-mɑ̂,“耳” tə-rnɑ́ʔ。正好有“耳”字。也许俺们那旮旯也分享了反证汉藏语两分说的殊荣。但是tɑ-mɑ̂被儿语洗过或者从外语借来,都是寻常事,只剩下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