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言追忆逝去的时光
——读长诗《南寨》
杜撰
诗人小说家徐淳刚耗时大半年完成的长诗《南寨》,是一首好读又有趣的诗,最初见到此诗,我在电脑上习惯性地予以快读,浏览之下,全是细节,即时感到这是一部徐淳刚的诗体少年史。随后我在废纸背面打印了这首长诗,装订成册,手握纸页细细阅读,读出这首长诗中的名为南寨的村庄并非虚构。除非大比例地图,小徐笔下的南寨并不是纸上的一个点,而是关中大地上的一个真实的村庄。随着阅读的持续进行,我发现其中的细节也不是虚构的,而是作者长年累月在当下中国的农村家乡生活的真实记录,如同一个用语言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人,徐淳刚写下了长诗《南寨》。这是一首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长诗,是汶川大地震催生地震体赛诗会运动之后,当代汉语诗歌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首杰出长诗。
长诗《南寨》诗节计三百,信息含量不亚于一部陕西(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特产的宏大叙事的长篇小说,每一节都简洁有力,绝无废话。每一节,甚至它的题记“走!放羊走!”都是一个细节,具有超级写实主义的笔触。从诗节、诗行的分布形式,按五号字32开排印,大部分诗节不超过三行,也就是说,这首长诗的分行绝不同于某类诗人的回车键硬分行,而是诗节的自然分节,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每一节诗,都具有很强的镜头感,稍长一些的诗节,仿佛是一个长镜头。就像镜头语言的细节与情节在视觉中的表现,这首长诗的每一节并不限于一个镜头,略长的诗节像一个长镜头,或者包含有多个镜头或者说包含有多个视角发现的细节,几乎是一部短片。纵观全诗,可以说这是一首细节组成的一部村寨和个人成长的史诗电影。
这是一首地理探索电影般的长诗,诗中出现的很多地名,以及方位介绍,对于常在地图、在路上品味地名的我,它们引我遐想。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那些地图上见不到的称名,古人是如何命名它们,并流传千年?在诗中,我读到反复出现,扩大出现的地名、山名、水名、村名、人名、物名。由于作者谋篇布局的严谨,恰到好处的匠心,让我读得趣味丛生,兴味盎然。如同穿行在西北的土地,遇到一些山,遇到一些河,遇到一些村庄,遇到一些人,遇到一些物,和它们(他们)对视、对谈,毫无枯燥之感。出身于南寨的小徐,近年在西安工作谋生,相比那些身在废都假装流氓的小知识分子们像一个个面瘫痴人流淌不止的口语涎水诗,这首长诗的出现难能可贵。
作为西北边人,北方城镇村人的方言话语我大致能听懂,尤其是发音与河湟话近似的关中话,我更不用担心听不懂。长诗《南寨》,是自称蓝田猿人后裔的作者用方言写诗的一次全面尝试。如同有人用川剧武生腔调唱汉语摇滚,小徐同志以独白的秦腔(昔日雅言)沉吟写长诗,是否如同秦腔中的黑撒,作为长诗尝试的急先锋?
记得那个深入阅读《南寨》不禁朗读出声的中午,我躺在沙发上,越读感到越有味,那种诗味解禁了我口舌深处的方言语音。我情不自禁学着用陕西话朗读,一句一句读下去,感到我学着说的关中话越说越好,津津然舌绽莲花,几乎已经在大唐边陲掌握了唐政府饮定的普通话。正飘飘然,孩子过来问我,你为什么用河州话读书。河州方言发音有与陕西接近的地方,甚至就是从关中而来的。听到孩子问,我差点笑出声来,我说我读的是徐淳刚叔叔写的诗,里面有陕西话,跟咱们的话有点像。孩子在幼儿园中班后开始说普通话,有意教给他一些方言,他却不学,理由是学会说方言就会忘记说普通话。真是无稽之谈。我真想对孩子说,你不想跟我学着说说唐政府推广的普通话吗,即使后来满清圣祖二年,甘肃省从陕西省划分而出,但是方言语音,怎么划分?
在近六十页的纸面上,我反复阅读《南寨》的部分诗节,发现有几处方言中的字不合适,便在邮件中向小徐提起。小徐回信说,有些字,我是舍义取音,如“褒”(嫑),二“一”(尾)子。“肏”在古典方言小说里很常见,音shi,是陕西话的发音,而不是操(cao),《金瓶梅》上就有,可惜这样的字现在不让通用。在随后的邮件往来中,我跟小徐说起,在诗中是否应该注上方言之音?注上陕西话的发音。因为我已经有了误解、误读,误读不可怕,怕的是以讹传讹。现在不让通用的字,我们可以照用不误。小徐说,当时写完也考虑过注释,但还是免了。“一个人在说方言的时候是不需要翻译的。”
记得2004年秋天,我返回河湟路过长安,跟艺术家何理在东郊等驾坡下了公交车,看到路旁站着一位青年男子,回想网上见过的照片(有意思的是,小徐最早上传的照片是几张结婚照),认出他就是小徐。何理走在前面,我随后跨过街边绿化带铁丝,在人行道上握住小徐的手。我们随小徐穿过小巷,来到一处院落,进到小徐租住的东房,坐到床边,小徐与何理对坐在窗前椅子上,开始聊天。小徐夫人端来水果,我拿了一颗枣,咬开后尝到了童年时枣的味道,我有些惊奇,拿在眼前看咬开的部分,一半是绿色,一半是褐色。又吃了板栗,葡萄,个头都不小。小徐的电脑旁放着一些本子,是孩子用的图画本,说习惯手写,再输入电脑,用拼音。看到有一本书,是《人,诗意的栖居》。我向他索要他的诗集《自行车王国》,他取过来,原来是薄薄的小册子,他说只选了十八首诗。我请他签名,说搞得俗套一些,要求代销,问好售价和折扣。小徐拿出二十本,装在两层红塑料袋中。我又想到书薄,可以背回,免得邮寄麻烦。那时小徐夫人怀着一帆,小徐说到十二月孩子就要出生了。很快到了午饭时间,我们来到院中,准备去外面吃。院中有只小狗,毛短体肥,我用河州话招呼它,它能听懂。在街边一家清真泡馍馆,我们点来凉菜、啤酒,谈天说地。我说网络不是虚拟的,否则我们会坐在这里喝酒吃菜吗?小徐喜欢哲学,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记得那天我说了个诗核的问题,得到他的认同。后来我们又加菜、加啤酒,相聊甚欢。吃过主食羊肉泡馍,我们返回小徐家,又聊一会儿,小徐打开电视机,播放诗人野狼翻拍的MTV与VCD诗刊给我们。快到傍晚,我和何理方才告辞出来,小徐送我们到公交车站,来到街上,我抬头看见夕阳余辉中有鸽群飞过,灰色的,像野鸽。
一晃五年过去了,五年来我时常在电子邮箱收读到小徐的新作,时常想起那次与小徐相见,想起照片上的他,想他的模样怎么看都不像个陕西楞娃,虽然他的写作、译诗不乏执着的楞劲。从一本薄薄的诗集《自行车王国》的隐喻,到一次真实乡村《南寨》的追忆,五年后同样的秋夜,我依然感到阅读小徐诗歌作品时特有的愉悦体验。阅读过程中我一再体验到,这个村寨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伴随着我个人的生命历程,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漫长岁月。想起他写在邮件中的话,“一个人在说方言的时候是不需要翻译的”。是的,一个人在说方言时不需要翻译,一个人在写诗的时候是不需要翻译的,一个读者,即使他农村生活经验有限,但他在读这一首关于村寨的长诗时,同样是不需要翻译的。
2009.10.9-10
杜撰
诗人小说家徐淳刚耗时大半年完成的长诗《南寨》,是一首好读又有趣的诗,最初见到此诗,我在电脑上习惯性地予以快读,浏览之下,全是细节,即时感到这是一部徐淳刚的诗体少年史。随后我在废纸背面打印了这首长诗,装订成册,手握纸页细细阅读,读出这首长诗中的名为南寨的村庄并非虚构。除非大比例地图,小徐笔下的南寨并不是纸上的一个点,而是关中大地上的一个真实的村庄。随着阅读的持续进行,我发现其中的细节也不是虚构的,而是作者长年累月在当下中国的农村家乡生活的真实记录,如同一个用语言追寻逝去的时光的人,徐淳刚写下了长诗《南寨》。这是一首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长诗,是汶川大地震催生地震体赛诗会运动之后,当代汉语诗歌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一首杰出长诗。
长诗《南寨》诗节计三百,信息含量不亚于一部陕西(包括甘肃、青海、宁夏)特产的宏大叙事的长篇小说,每一节都简洁有力,绝无废话。每一节,甚至它的题记“走!放羊走!”都是一个细节,具有超级写实主义的笔触。从诗节、诗行的分布形式,按五号字32开排印,大部分诗节不超过三行,也就是说,这首长诗的分行绝不同于某类诗人的回车键硬分行,而是诗节的自然分节,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每一节诗,都具有很强的镜头感,稍长一些的诗节,仿佛是一个长镜头。就像镜头语言的细节与情节在视觉中的表现,这首长诗的每一节并不限于一个镜头,略长的诗节像一个长镜头,或者包含有多个镜头或者说包含有多个视角发现的细节,几乎是一部短片。纵观全诗,可以说这是一首细节组成的一部村寨和个人成长的史诗电影。
这是一首地理探索电影般的长诗,诗中出现的很多地名,以及方位介绍,对于常在地图、在路上品味地名的我,它们引我遐想。随着阅读的深入,特别是那些地图上见不到的称名,古人是如何命名它们,并流传千年?在诗中,我读到反复出现,扩大出现的地名、山名、水名、村名、人名、物名。由于作者谋篇布局的严谨,恰到好处的匠心,让我读得趣味丛生,兴味盎然。如同穿行在西北的土地,遇到一些山,遇到一些河,遇到一些村庄,遇到一些人,遇到一些物,和它们(他们)对视、对谈,毫无枯燥之感。出身于南寨的小徐,近年在西安工作谋生,相比那些身在废都假装流氓的小知识分子们像一个个面瘫痴人流淌不止的口语涎水诗,这首长诗的出现难能可贵。
作为西北边人,北方城镇村人的方言话语我大致能听懂,尤其是发音与河湟话近似的关中话,我更不用担心听不懂。长诗《南寨》,是自称蓝田猿人后裔的作者用方言写诗的一次全面尝试。如同有人用川剧武生腔调唱汉语摇滚,小徐同志以独白的秦腔(昔日雅言)沉吟写长诗,是否如同秦腔中的黑撒,作为长诗尝试的急先锋?
记得那个深入阅读《南寨》不禁朗读出声的中午,我躺在沙发上,越读感到越有味,那种诗味解禁了我口舌深处的方言语音。我情不自禁学着用陕西话朗读,一句一句读下去,感到我学着说的关中话越说越好,津津然舌绽莲花,几乎已经在大唐边陲掌握了唐政府饮定的普通话。正飘飘然,孩子过来问我,你为什么用河州话读书。河州方言发音有与陕西接近的地方,甚至就是从关中而来的。听到孩子问,我差点笑出声来,我说我读的是徐淳刚叔叔写的诗,里面有陕西话,跟咱们的话有点像。孩子在幼儿园中班后开始说普通话,有意教给他一些方言,他却不学,理由是学会说方言就会忘记说普通话。真是无稽之谈。我真想对孩子说,你不想跟我学着说说唐政府推广的普通话吗,即使后来满清圣祖二年,甘肃省从陕西省划分而出,但是方言语音,怎么划分?
在近六十页的纸面上,我反复阅读《南寨》的部分诗节,发现有几处方言中的字不合适,便在邮件中向小徐提起。小徐回信说,有些字,我是舍义取音,如“褒”(嫑),二“一”(尾)子。“肏”在古典方言小说里很常见,音shi,是陕西话的发音,而不是操(cao),《金瓶梅》上就有,可惜这样的字现在不让通用。在随后的邮件往来中,我跟小徐说起,在诗中是否应该注上方言之音?注上陕西话的发音。因为我已经有了误解、误读,误读不可怕,怕的是以讹传讹。现在不让通用的字,我们可以照用不误。小徐说,当时写完也考虑过注释,但还是免了。“一个人在说方言的时候是不需要翻译的。”
记得2004年秋天,我返回河湟路过长安,跟艺术家何理在东郊等驾坡下了公交车,看到路旁站着一位青年男子,回想网上见过的照片(有意思的是,小徐最早上传的照片是几张结婚照),认出他就是小徐。何理走在前面,我随后跨过街边绿化带铁丝,在人行道上握住小徐的手。我们随小徐穿过小巷,来到一处院落,进到小徐租住的东房,坐到床边,小徐与何理对坐在窗前椅子上,开始聊天。小徐夫人端来水果,我拿了一颗枣,咬开后尝到了童年时枣的味道,我有些惊奇,拿在眼前看咬开的部分,一半是绿色,一半是褐色。又吃了板栗,葡萄,个头都不小。小徐的电脑旁放着一些本子,是孩子用的图画本,说习惯手写,再输入电脑,用拼音。看到有一本书,是《人,诗意的栖居》。我向他索要他的诗集《自行车王国》,他取过来,原来是薄薄的小册子,他说只选了十八首诗。我请他签名,说搞得俗套一些,要求代销,问好售价和折扣。小徐拿出二十本,装在两层红塑料袋中。我又想到书薄,可以背回,免得邮寄麻烦。那时小徐夫人怀着一帆,小徐说到十二月孩子就要出生了。很快到了午饭时间,我们来到院中,准备去外面吃。院中有只小狗,毛短体肥,我用河州话招呼它,它能听懂。在街边一家清真泡馍馆,我们点来凉菜、啤酒,谈天说地。我说网络不是虚拟的,否则我们会坐在这里喝酒吃菜吗?小徐喜欢哲学,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记得那天我说了个诗核的问题,得到他的认同。后来我们又加菜、加啤酒,相聊甚欢。吃过主食羊肉泡馍,我们返回小徐家,又聊一会儿,小徐打开电视机,播放诗人野狼翻拍的MTV与VCD诗刊给我们。快到傍晚,我和何理方才告辞出来,小徐送我们到公交车站,来到街上,我抬头看见夕阳余辉中有鸽群飞过,灰色的,像野鸽。
一晃五年过去了,五年来我时常在电子邮箱收读到小徐的新作,时常想起那次与小徐相见,想起照片上的他,想他的模样怎么看都不像个陕西楞娃,虽然他的写作、译诗不乏执着的楞劲。从一本薄薄的诗集《自行车王国》的隐喻,到一次真实乡村《南寨》的追忆,五年后同样的秋夜,我依然感到阅读小徐诗歌作品时特有的愉悦体验。阅读过程中我一再体验到,这个村寨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伴随着我个人的生命历程,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的漫长岁月。想起他写在邮件中的话,“一个人在说方言的时候是不需要翻译的”。是的,一个人在说方言时不需要翻译,一个人在写诗的时候是不需要翻译的,一个读者,即使他农村生活经验有限,但他在读这一首关于村寨的长诗时,同样是不需要翻译的。
2009.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