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和心理
什么是语言?首先,它不是一种物质实体,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重量,我们不能说,拿个“语言”给大家看看。其次,他离不开人类社会。因此,我们给语言的定义是: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与思维认识的工具。
从其定义可知,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和社会现象,还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和心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就集中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二是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
人的认知活动主要就是指抽象思维的活动,而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活动,这就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认知活动的抽像思维可以通过语言这个中介表现出来,或者说人的思维认知就是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那这样来说的话,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有三个作用。第一,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活动。我们在说重要事件的时候,总是要在心里先打个腹稿或者斟酌再三就是使用了语言,也就是说我们是依靠了语言才可以去解决问题,想问题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那有的时候非常简单的事就不需要语言,其实这些只是习以为常我们感觉不出来而已,即使再简单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比如我们初学一门外语时,总是把想表达的意思用自己的本族语言表达,在翻译成学习的语言,时间久了,就不需要如此,能够迅速的写出来,这就是语言帮助完成人的认知活动的一个过程。第二,语言储存人的认知成果。新中国成立之时,一些留学海外的爱国人士毅然地想回到祖国,但是海外人却不让其回去,或者严格把控海关,检查行李,不让其带只言片语回国。再比如,我们总是想找回一些记录远古时期的工艺品制作的书籍,就是想通过这些书籍穿越时空从而知道古时人的一些想法。第三,语言改造人的认知活动。当我们呱呱坠地时,觉得这个眼中所看到的客观世界是五光十色和杂乱无章,对一切的事物都存在一个未知的认识。随后,我们的父母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怎么去认识身边事物,从未知到有知的一个过程,就像一根绳子在拿着它们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们改造和发展思维认知的能力也都需要语言。
语言在民族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显得重要,这是一种软实力,相当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语言体现着民族精神,表现着民族文化,我们就以汉语语言心理为例析。首先,中庸心理。儒家文化的思想根基,表现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调和折中这种心理,影响着一代中国人坚信应该以和为贵的思想。其次,攀比心理,在原先的语言结构上加“挂件”。再次,大一统的心理,这是很普遍的一种心理。历史上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下令“书同文”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也在变相的统一着语言,方便着国人的交流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播。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已经基本确立下来。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补充,确立普通话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口音。为什么要统一说普通话呢?第一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滋生出需要统一语言文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交流。最后,认同心理,主观上把异质文化认同为同质文化,并把它改造为同质文化的心理,中国化就是最好的体现。外来词的意译化,比如:英语中的“football”直接根据其意思意译为“足球”;再比如英语中的“kung fu”就是直接意译中国的功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外国人姓名的中国化以及少数民族姓名的汉族化等等。
语言无处不在,跟心理的关系更是微妙,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与探讨。
从其定义可知,语言不但是一种符号系统和社会现象,还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和心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就集中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语言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二是语言在民族社会心理中的作用。
人的认知活动主要就是指抽象思维的活动,而语言是思维最重要的活动,这就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认知活动的抽像思维可以通过语言这个中介表现出来,或者说人的思维认知就是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的。那这样来说的话,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有三个作用。第一,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活动。我们在说重要事件的时候,总是要在心里先打个腹稿或者斟酌再三就是使用了语言,也就是说我们是依靠了语言才可以去解决问题,想问题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那有的时候非常简单的事就不需要语言,其实这些只是习以为常我们感觉不出来而已,即使再简单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比如我们初学一门外语时,总是把想表达的意思用自己的本族语言表达,在翻译成学习的语言,时间久了,就不需要如此,能够迅速的写出来,这就是语言帮助完成人的认知活动的一个过程。第二,语言储存人的认知成果。新中国成立之时,一些留学海外的爱国人士毅然地想回到祖国,但是海外人却不让其回去,或者严格把控海关,检查行李,不让其带只言片语回国。再比如,我们总是想找回一些记录远古时期的工艺品制作的书籍,就是想通过这些书籍穿越时空从而知道古时人的一些想法。第三,语言改造人的认知活动。当我们呱呱坠地时,觉得这个眼中所看到的客观世界是五光十色和杂乱无章,对一切的事物都存在一个未知的认识。随后,我们的父母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怎么去认识身边事物,从未知到有知的一个过程,就像一根绳子在拿着它们认识这个客观世界。人们改造和发展思维认知的能力也都需要语言。
语言在民族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显得重要,这是一种软实力,相当于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语言体现着民族精神,表现着民族文化,我们就以汉语语言心理为例析。首先,中庸心理。儒家文化的思想根基,表现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调和折中这种心理,影响着一代中国人坚信应该以和为贵的思想。其次,攀比心理,在原先的语言结构上加“挂件”。再次,大一统的心理,这是很普遍的一种心理。历史上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下令“书同文”统一文字,文字的统一也在变相的统一着语言,方便着国人的交流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播。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已经基本确立下来。195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补充,确立普通话以北方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口音。为什么要统一说普通话呢?第一由于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滋生出需要统一语言文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交流。最后,认同心理,主观上把异质文化认同为同质文化,并把它改造为同质文化的心理,中国化就是最好的体现。外来词的意译化,比如:英语中的“football”直接根据其意思意译为“足球”;再比如英语中的“kung fu”就是直接意译中国的功夫。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外国人姓名的中国化以及少数民族姓名的汉族化等等。
语言无处不在,跟心理的关系更是微妙,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