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记
是去神奇照相馆69一套,还是去瑞丽摄影199元一张?或者干脆10块钱一打的这种。拍这些照片会不会很烦?会不会PS的痕迹太重?这些都是成本,但都无关于我需要的那一张求职照。在完成了简历美化后,我打算今晚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下。
资源:
相机是5BW像素的傻Benq,用来拍近景不错。有两张床单颜色可选,到时用晾衣杆挂着当幕布。计划做三个光源,背景漫反、左下柔光和右上主光源。测试了一下JY婚礼时DIY的1KW工业白昼灯还能用状态良好,另两个光源用8W的节能台灯代替。网上找了篇人像摄影原则粗略看了了,说干就干。
测试:
分别用钨丝灯、日光、阴天、荧光灯进行测光,来尽可能接近干练、干净的摄影棚效果。最后测下来色温最接近理想效果的是钨丝灯模式,白平衡最合适,色差最明显。然后是背景幕布,看下来最舒服还是深咖啡点白幕布的这款床单,就是平整的时候需要不断拉伸,这个略麻烦,但经过一次调整完毕后即可。
调整:
主光源有几百度的工作温度,为了不让它烧坏其他物件就必须要做个支架。方法是把用一根钢制晾衣杆+转椅的底座固定,将主光源固定在杆子顶部。这样就实现了伸缩、移动,即方便调整又安全。相机借用老爸的单反三脚架固定,经过反复调整发现与面部等高时效果最自然。
开拍:
心目中有两张POSE,一张可以表现个性,另一张是西装照。但是万事俱备,竟然忽略了还没把自己准备好。大忌大忌啊!刚才测光被大灯烤的一身汗不算,设备和布景也弄的自己脏兮兮的。看来临时抱佛脚永远也要不得,其结果必然就是“为人民服务”。开拍之后情绪怎么也提不高,导致表情僵硬,效果很差。但精心准备的大片到这就NG了吗?
继续调整:
关掉大灯、平整衣物、把领带打成最佳状态。收纳多余材料,再调整一下灯光和布景。这样差不多半个小时过去了,额头的汗也干了。接下来对着镜子调整造型,想着尽量避免额头高造成的高光区,也尽量放松表情以免给人太强势的印象。夜晚开着音乐会舒服些,渐渐的心也随着沉了下来。
正式开拍:
原先预想的是坐着拍,但由于背景与相机之间距离太近总是很难体现纵深的效果。但陆陆续续拍了几张后发现之前的努力还是保证了环境效果,于是将重心放在捕捉面部特写成了拍摄的核心。之后连拍了大约有60多张,边看边调整各种表情、角度和状态,直到第67张时相机终于没电了。
裁剪修改:
这67张照片中大多数颜色达到要求,但表情自然的并不多。加上甄选条件入围的只剩4张,在调整颜色之后锁定了2张,正好2张,嘿。数量正确了,不过依然很僵硬。怎么办呢?职业照僵硬可以理解,但个性照太僵硬说不过去了吧。这时候想起在开拍看到的人像技巧一则:“切掉额头”,于是大胆的做了起来,后来说实话很满意,甚至还有些意外。
收获:
最美好的事物是发自内心的,这句话一点不假。之前一直认为达到这样的效果要花大价钱,但幸运的是我捕捉到了,这绝对是个意外收获。周密准备、反复测试,完成之后收拾干净,这些看似简单繁琐的事情永远必要,好比宣叙调,为最美好的声音做铺陈。拍照是个专业领域,也是个创作过程,通过这次经历让我对摄影艺术生出了一份敬意。所以,以后拍照第一选择仍然是专业摄影师。
最后……
结果? 哈哈,还是让别人来说吧。
也希望熬过这艰难的一年后能站起来再出发吧。
外面 - 周迅
资源:
相机是5BW像素的傻Benq,用来拍近景不错。有两张床单颜色可选,到时用晾衣杆挂着当幕布。计划做三个光源,背景漫反、左下柔光和右上主光源。测试了一下JY婚礼时DIY的1KW工业白昼灯还能用状态良好,另两个光源用8W的节能台灯代替。网上找了篇人像摄影原则粗略看了了,说干就干。
测试:
分别用钨丝灯、日光、阴天、荧光灯进行测光,来尽可能接近干练、干净的摄影棚效果。最后测下来色温最接近理想效果的是钨丝灯模式,白平衡最合适,色差最明显。然后是背景幕布,看下来最舒服还是深咖啡点白幕布的这款床单,就是平整的时候需要不断拉伸,这个略麻烦,但经过一次调整完毕后即可。
调整:
主光源有几百度的工作温度,为了不让它烧坏其他物件就必须要做个支架。方法是把用一根钢制晾衣杆+转椅的底座固定,将主光源固定在杆子顶部。这样就实现了伸缩、移动,即方便调整又安全。相机借用老爸的单反三脚架固定,经过反复调整发现与面部等高时效果最自然。
开拍:
心目中有两张POSE,一张可以表现个性,另一张是西装照。但是万事俱备,竟然忽略了还没把自己准备好。大忌大忌啊!刚才测光被大灯烤的一身汗不算,设备和布景也弄的自己脏兮兮的。看来临时抱佛脚永远也要不得,其结果必然就是“为人民服务”。开拍之后情绪怎么也提不高,导致表情僵硬,效果很差。但精心准备的大片到这就NG了吗?
继续调整:
关掉大灯、平整衣物、把领带打成最佳状态。收纳多余材料,再调整一下灯光和布景。这样差不多半个小时过去了,额头的汗也干了。接下来对着镜子调整造型,想着尽量避免额头高造成的高光区,也尽量放松表情以免给人太强势的印象。夜晚开着音乐会舒服些,渐渐的心也随着沉了下来。
正式开拍:
原先预想的是坐着拍,但由于背景与相机之间距离太近总是很难体现纵深的效果。但陆陆续续拍了几张后发现之前的努力还是保证了环境效果,于是将重心放在捕捉面部特写成了拍摄的核心。之后连拍了大约有60多张,边看边调整各种表情、角度和状态,直到第67张时相机终于没电了。
裁剪修改:
这67张照片中大多数颜色达到要求,但表情自然的并不多。加上甄选条件入围的只剩4张,在调整颜色之后锁定了2张,正好2张,嘿。数量正确了,不过依然很僵硬。怎么办呢?职业照僵硬可以理解,但个性照太僵硬说不过去了吧。这时候想起在开拍看到的人像技巧一则:“切掉额头”,于是大胆的做了起来,后来说实话很满意,甚至还有些意外。
收获:
最美好的事物是发自内心的,这句话一点不假。之前一直认为达到这样的效果要花大价钱,但幸运的是我捕捉到了,这绝对是个意外收获。周密准备、反复测试,完成之后收拾干净,这些看似简单繁琐的事情永远必要,好比宣叙调,为最美好的声音做铺陈。拍照是个专业领域,也是个创作过程,通过这次经历让我对摄影艺术生出了一份敬意。所以,以后拍照第一选择仍然是专业摄影师。
最后……
结果? 哈哈,还是让别人来说吧。
也希望熬过这艰难的一年后能站起来再出发吧。
外面 - 周迅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