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的故事太多而讲诉的人太孤单
那年9月,度过大学以来最悠长的假期后,我搭乘汉莎航空前往巴黎的航班,逃离身后这个以为很熟悉的国度。
航班在法兰克福降下,转机的时候,看着一板一眼的机场工作人员,“德国——严谨”在大脑前庭生动起来。及至到了戴高乐机场,满眼的“黑白”肤色和周围的陌生语言,无助——是很特别的见面礼。在TGV(法国高铁)飞驰南下的路上,有青草、白云和骏马、牛羊,一扫巴黎的阴霾,直至蒙彼利埃,阳光温暖。后来,去了蓝色海岸、卢瓦尔河谷、勃艮第夜丘、波尔多河旁,这个国家的色彩明晰起来——白色代表理想、蓝色代表浪漫、红色代表浪漫。
一
本科在西农读葡萄酒学院的第一届基地班,残酷的淘汰学制倒是让大家在学业上不但学得深入而且练得宽泛。课业优异的同时,课外实践也很积极。所以申请留学时个人简历内容软硬件都不错。三年本科后毕业并顺利的保研,在朋友投简历、毕业旅行的时候,又重新坐回教室。那个时候就决定要出去走走,而去哪,是个大问题。
英文学得不太好,其它外语几乎不会。考虑到美国短缺实验室苦工、加拿大移民太多,所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成了初期仅有的考虑。和新西兰林肯大学一个做鸟害生物防控以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做化学的教授都写好了研究计划,最后发现这俩都没钱。索性将眼光转向了欧洲,这样Erasmus Mundus这个欧盟教育组织支持的Vinifera Euromasterof Viticulture & Enology项目就走进了我的视野。因为面向全球招募学生,所以授课语言为英文,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而每年给中国的两个全额奖学金名额又解决了经济问题。幸运的我就又开始了这样游离主流之外的旅程。
二
蒙彼利埃地靠地中海,四季都有明媚的阳光,是个知名的旅行地。这里有全欧历史最悠久的医学院,也有全法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酿酒师。班里33个同学来自20来个国家,都是留学生,第一件事就是美食、美酒的交换。所以,上学的第一学期,过了20个国庆节,参加了20场国家专题葡萄酒会。而早八点晚六点的上课时间结合每两周一考试的学习节奏则让假期变得无比珍贵。而在欧洲上学的优势就变得明显:拿着申根签证,走遍欧洲大陆——冰岛、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土耳其等等,葡萄酒的传播地图可以用脚丈量。
蒙彼利埃有全法最好的学生食堂,然而对于我来说,食物似乎太大盘而且营养太丰富。身体加粗一圈后,自己也拿起了锅铲,家乐福少得可怜的可用食材,也能变幻出奇特的中式菜肴。不要在外国同学面前做酸辣土豆丝这道菜,花在解释上的时间通常都够去市中心吃顿豪华大餐。在离市区最远的角落寻觅亚洲超市的影子只为在冬至吃一顿白菜大肉饺子,这可能是很多人共同的记忆。通常学生都得自己在学校外租住房子,丰俭由人。需要注意的是要遵守私人空间:不侵犯别人的空间,守护好自己的小天地。在外学习,听过不少针对外国学生的入室犯罪行为。
法国的课堂比较自由,困顿的间歇溜出去捧杯咖啡也OK。昨夜的宿醉未醒,想要在教室补补觉也行,谨记一点,不要在第一排伏桌,老教授们通常都会“重点照顾”此类行为。课堂内容随着教授的风格也千奇百怪,有照本宣科宣教型,也有天马行空激情型,更有悲天悯人回忆型。有一点是相同的,教授知识的同时,保存学生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这也是课堂回答很少以对错作为评语的原因。讨论多过评价。适应了课堂,开放式题目的试卷才能答得得心应手。一道题就是一个考试,适者生存。
我在法国上的蒙彼利埃国立高等农学院,是一所著名的公立工程师院校。在法国学习葡萄酒主要有波尔多、勃艮第、蒙彼利埃、图卢兹、昂热、兰斯六个地方。在波尔多能接触到酿造学得前沿和良好的商业氛围;勃艮第的教育则更注重培养重视风土的市场、技术人才;蒙彼利埃是葡萄栽培的学习圣地;图卢兹的优点在于去那学酒的人特少;在昂热的福利则是卢瓦尔河谷灿若星辰的城堡群;兰斯就是泡泡之地,大家都在惊叹香槟气泡多,香槟区土地贵。所有的地方里,蒙彼利埃应该是最适合学玩派的。
在蒙彼利埃学习一年后,去了德国莱茵高产区腹地的盖森海姆大学继续学习,如果说法国的葡萄酒业还有很多传统影响,在德国就真切的感受到严谨和科学对葡萄酒的影响。之后,有机会去马德里做毕业论文。感慨西班牙的热情和风骨。一路学习来,欧洲知名的产酒国都去生活、旅行过,如果有什么好处,那当然是旁人看来难记忆、理解的德语词汇竟然对我透着亲切;而西班牙、葡萄牙那些诡异的地名实际上都和记忆绑在一起。因为走过、喝过,所以心怀的是一个葡萄酒的世界而非一个葡萄酒国家。
三
工作两年,也走遍了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也有遇见孜孜追求、严谨的葡萄酒从业者,也看到整齐、现代的葡萄园。只是,在大多数人眼里,我看到的是迷茫和彷徨:不知道自己的酒该向什么方向做,也不清楚未来中国人的味蕾会为什么样的葡萄酒欢呼。不自信的中国葡萄酒产业好像是未成年的小朋友在拼命的寻找长辈的认同。我们少的是一些偏执的理念和特色的自信。
结束
文章转自葡萄酒商务网,www.seekwine.cn
航班在法兰克福降下,转机的时候,看着一板一眼的机场工作人员,“德国——严谨”在大脑前庭生动起来。及至到了戴高乐机场,满眼的“黑白”肤色和周围的陌生语言,无助——是很特别的见面礼。在TGV(法国高铁)飞驰南下的路上,有青草、白云和骏马、牛羊,一扫巴黎的阴霾,直至蒙彼利埃,阳光温暖。后来,去了蓝色海岸、卢瓦尔河谷、勃艮第夜丘、波尔多河旁,这个国家的色彩明晰起来——白色代表理想、蓝色代表浪漫、红色代表浪漫。
一
本科在西农读葡萄酒学院的第一届基地班,残酷的淘汰学制倒是让大家在学业上不但学得深入而且练得宽泛。课业优异的同时,课外实践也很积极。所以申请留学时个人简历内容软硬件都不错。三年本科后毕业并顺利的保研,在朋友投简历、毕业旅行的时候,又重新坐回教室。那个时候就决定要出去走走,而去哪,是个大问题。
英文学得不太好,其它外语几乎不会。考虑到美国短缺实验室苦工、加拿大移民太多,所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成了初期仅有的考虑。和新西兰林肯大学一个做鸟害生物防控以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做化学的教授都写好了研究计划,最后发现这俩都没钱。索性将眼光转向了欧洲,这样Erasmus Mundus这个欧盟教育组织支持的Vinifera Euromasterof Viticulture & Enology项目就走进了我的视野。因为面向全球招募学生,所以授课语言为英文,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而每年给中国的两个全额奖学金名额又解决了经济问题。幸运的我就又开始了这样游离主流之外的旅程。
二
蒙彼利埃地靠地中海,四季都有明媚的阳光,是个知名的旅行地。这里有全欧历史最悠久的医学院,也有全法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酿酒师。班里33个同学来自20来个国家,都是留学生,第一件事就是美食、美酒的交换。所以,上学的第一学期,过了20个国庆节,参加了20场国家专题葡萄酒会。而早八点晚六点的上课时间结合每两周一考试的学习节奏则让假期变得无比珍贵。而在欧洲上学的优势就变得明显:拿着申根签证,走遍欧洲大陆——冰岛、希腊、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土耳其等等,葡萄酒的传播地图可以用脚丈量。
蒙彼利埃有全法最好的学生食堂,然而对于我来说,食物似乎太大盘而且营养太丰富。身体加粗一圈后,自己也拿起了锅铲,家乐福少得可怜的可用食材,也能变幻出奇特的中式菜肴。不要在外国同学面前做酸辣土豆丝这道菜,花在解释上的时间通常都够去市中心吃顿豪华大餐。在离市区最远的角落寻觅亚洲超市的影子只为在冬至吃一顿白菜大肉饺子,这可能是很多人共同的记忆。通常学生都得自己在学校外租住房子,丰俭由人。需要注意的是要遵守私人空间:不侵犯别人的空间,守护好自己的小天地。在外学习,听过不少针对外国学生的入室犯罪行为。
法国的课堂比较自由,困顿的间歇溜出去捧杯咖啡也OK。昨夜的宿醉未醒,想要在教室补补觉也行,谨记一点,不要在第一排伏桌,老教授们通常都会“重点照顾”此类行为。课堂内容随着教授的风格也千奇百怪,有照本宣科宣教型,也有天马行空激情型,更有悲天悯人回忆型。有一点是相同的,教授知识的同时,保存学生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这也是课堂回答很少以对错作为评语的原因。讨论多过评价。适应了课堂,开放式题目的试卷才能答得得心应手。一道题就是一个考试,适者生存。
我在法国上的蒙彼利埃国立高等农学院,是一所著名的公立工程师院校。在法国学习葡萄酒主要有波尔多、勃艮第、蒙彼利埃、图卢兹、昂热、兰斯六个地方。在波尔多能接触到酿造学得前沿和良好的商业氛围;勃艮第的教育则更注重培养重视风土的市场、技术人才;蒙彼利埃是葡萄栽培的学习圣地;图卢兹的优点在于去那学酒的人特少;在昂热的福利则是卢瓦尔河谷灿若星辰的城堡群;兰斯就是泡泡之地,大家都在惊叹香槟气泡多,香槟区土地贵。所有的地方里,蒙彼利埃应该是最适合学玩派的。
在蒙彼利埃学习一年后,去了德国莱茵高产区腹地的盖森海姆大学继续学习,如果说法国的葡萄酒业还有很多传统影响,在德国就真切的感受到严谨和科学对葡萄酒的影响。之后,有机会去马德里做毕业论文。感慨西班牙的热情和风骨。一路学习来,欧洲知名的产酒国都去生活、旅行过,如果有什么好处,那当然是旁人看来难记忆、理解的德语词汇竟然对我透着亲切;而西班牙、葡萄牙那些诡异的地名实际上都和记忆绑在一起。因为走过、喝过,所以心怀的是一个葡萄酒的世界而非一个葡萄酒国家。
三
工作两年,也走遍了中国的葡萄酒产区,也有遇见孜孜追求、严谨的葡萄酒从业者,也看到整齐、现代的葡萄园。只是,在大多数人眼里,我看到的是迷茫和彷徨:不知道自己的酒该向什么方向做,也不清楚未来中国人的味蕾会为什么样的葡萄酒欢呼。不自信的中国葡萄酒产业好像是未成年的小朋友在拼命的寻找长辈的认同。我们少的是一些偏执的理念和特色的自信。
结束
文章转自葡萄酒商务网,www.seekwi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