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心引力》不仅仅是身体的重生,更有着精神的重塑【龙斌大话电影(2013) 第51期 原稿】
【更多影评,关注微信号:lbdhdy】 转发请注明出处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陶瓷隔热瓦脱落,在返航过程中不幸爆炸坠毁。从那时候开始,航天飞机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并翻转,由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照检查隔热瓦的完整性。
十年后,以国际空间站和航天为背景的太空电影《地心引力》上映。此时,距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并告别国际空间站,已经过去了两年的时间。
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上,《地心引力》是首部被选为开幕片的3D电影。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之前,已经被国外媒体捧上了神坛。但是于此同时,也遭受了不少的质疑。
一些理工男开始对科技细节进行吐槽,很多观众认为电影的剧情只能用呵呵来形容,这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对于这部电影,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加避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一部分鼓吹“航天无用论”的所谓的意见领袖则被击碎了睾丸,然后默默低下自己无知的头颅。
宇航科技作为当今最高科技水准的代表,抛开可能带来的科技成果,国家软实力的作用通过《地心引力》得到了一次有说服力的呈现。如果没有航天科技,永远也不会进入电影的设定中。当美国人完成人类首次登月壮举的时候,他们故作姿态地说了一句,月球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事实上,这个全人类只包括那些能够登上去的国家。不管阿方索•卡隆是否有意加入中国元素来迎合庞大的大陆市场,我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让人迎合的硬件和实力。
在严格意义上,《地心引力》并不算是真正的科幻电影。如果非要说它是科幻片,只能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可能性是极其微小的。除了现实中的宇航员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在飞船着陆后自如出舱,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科技前瞻性,缺失来自未来世界的元素和虚构,它只是一个在目前科技水准之上构建出来的悬疑惊悚故事。但是因为太空环境与观众生活相距甚远,再加上对宇航科技的仰视姿态,并没有多少人去怀疑它的科幻含义。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地心引力》在技术层面上的硬伤并不值得我们去深究,它只是一部描绘太空危机的电影,而不是科普纪录片。即使电影中出现的航天器根本不是一个轨道倾角,凭借灭火器就能完成变轨逃生显得天方夜谭。即使国际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所在近地轨道几乎不可能发生卫星碎片碰撞事故,碎片的运行速度也不合常理。但是太空碎片和宇宙中可能对宇航员造成生命威胁的其他危险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
事实上,剥除为了完成故事进展而出现的科技瑕疵,《地心引力》在大部分科技细节上的呈现都值得称赞。自从20世纪70年代“土星五号”火箭先后6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之后,美国已经有40多年没有专门发展运载火箭技术,转而使用航天飞机进行空间任务。在航天飞机退役的前10年,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国际空间站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运输任务,各国宇航员最熟悉的就是联盟号飞船。而神舟飞船又和联盟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背景知识都在电影中飞船的按键和舱内布局上得到了诠释。
在拍摄上,长镜头爱好者阿方索•卡隆再次发挥到了极致,开场一段17分钟的伪长镜头直接将人拉入了太空的环境之下。而除了电影的运镜,它的配乐也让人不得不提。舒缓、柔和而又流畅的运动镜头仿佛像人物一样失重了,而配乐则将惊悚紧张的气氛完整地塑造了出来,当碎片击碎国际空间站,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恐怕连真正的宇航员也只能在电影中感受。
电影的主创们没有一个人去过太空,为了完成对于太空的高度模拟,摄制组试验了很多拍摄手法。好莱坞的很多电影都推动了电影技术的革新,《地心引力》也可以被算在其中。但是由于技术的瓶颈,它最后还是将3D拍摄改为后期转制。而就最后结果来看,它的3D效果能够以假乱真,这让无数观众开始想一个问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评价这部电影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电影”,虽然有过誉的嫌疑,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相比《2001:太空漫游》那样让人看三遍睡三次的太空电影,《地心引力》显然在科技性、娱乐性、故事性和寓意性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优秀的协调。
而相比复杂的拍摄方式,电影的故事却非常简单,这是一个太空版“拯救大婶瑞恩”的故事,美国人的救世精神加上中国人的帮忙,顺便调侃一下老冤家俄罗斯的间谍卫星。但如果真的以为这个拍过《人类之子》的家伙只甘心于讲述简单的商业故事,观众应该首先怀疑自己的脑洞。
伴随着简单的剧情发展,《地心引力》一直在讨论人类自身。当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瑞恩•斯通博士从太空灾难中返回国际空间站,在舱门轮廓的映衬下,她蜷缩得像一个在子宫中孕育的婴儿,一个新鲜生命的诞生也从此开始。纠缠的降落伞绳索仿佛是婴儿的脐带,直到她踉踉跄跄地重新在大地上站立走动,生命从孕育到降生的全部历程被隐喻到了这个故事中。
同时,这也不仅仅是身体的重生,更有着精神的重塑。在斯通博士和由乔治•克鲁尼饰演的任务指挥官之间的对话中,他们谈到了博士早夭的小女儿,在斯通博士与地面意外的连线中,她听到了婴儿的啼哭。斯通博士在幻觉和梦境中找到了继续生存的理由,并将丧女之痛转化为美好的沉淀,在生命的挣扎和质问中挖掘生存的意义。
当人处于失重的状态,精神也会随之空灵。也许,没有比在孤独无助而又失重的太空中讨论生命更适合的地点了。生命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挣扎和痛苦,但是最终会转化为坚强和伟大。
人类之所以要发展宇航科技,之所以会一直探索宇宙,很多时候是在探讨一个根本意义上的问题,人类从何而来,我们是否孤独。这个意义如此单纯,就像电影中那壮丽的蓝色星球,我们努力摆脱地心引力,却终究要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陶瓷隔热瓦脱落,在返航过程中不幸爆炸坠毁。从那时候开始,航天飞机每次执行任务,都要在国际空间站停留并翻转,由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拍照检查隔热瓦的完整性。
十年后,以国际空间站和航天为背景的太空电影《地心引力》上映。此时,距航天飞机全部退役并告别国际空间站,已经过去了两年的时间。
在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上,《地心引力》是首部被选为开幕片的3D电影。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上映之前,已经被国外媒体捧上了神坛。但是于此同时,也遭受了不少的质疑。
一些理工男开始对科技细节进行吐槽,很多观众认为电影的剧情只能用呵呵来形容,这都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对于这部电影,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加避讳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一部分鼓吹“航天无用论”的所谓的意见领袖则被击碎了睾丸,然后默默低下自己无知的头颅。
宇航科技作为当今最高科技水准的代表,抛开可能带来的科技成果,国家软实力的作用通过《地心引力》得到了一次有说服力的呈现。如果没有航天科技,永远也不会进入电影的设定中。当美国人完成人类首次登月壮举的时候,他们故作姿态地说了一句,月球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事实上,这个全人类只包括那些能够登上去的国家。不管阿方索•卡隆是否有意加入中国元素来迎合庞大的大陆市场,我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让人迎合的硬件和实力。
在严格意义上,《地心引力》并不算是真正的科幻电影。如果非要说它是科幻片,只能说这个故事发生的可能性是极其微小的。除了现实中的宇航员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在飞船着陆后自如出舱,这部电影没有任何科技前瞻性,缺失来自未来世界的元素和虚构,它只是一个在目前科技水准之上构建出来的悬疑惊悚故事。但是因为太空环境与观众生活相距甚远,再加上对宇航科技的仰视姿态,并没有多少人去怀疑它的科幻含义。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地心引力》在技术层面上的硬伤并不值得我们去深究,它只是一部描绘太空危机的电影,而不是科普纪录片。即使电影中出现的航天器根本不是一个轨道倾角,凭借灭火器就能完成变轨逃生显得天方夜谭。即使国际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所在近地轨道几乎不可能发生卫星碎片碰撞事故,碎片的运行速度也不合常理。但是太空碎片和宇宙中可能对宇航员造成生命威胁的其他危险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
事实上,剥除为了完成故事进展而出现的科技瑕疵,《地心引力》在大部分科技细节上的呈现都值得称赞。自从20世纪70年代“土星五号”火箭先后6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之后,美国已经有40多年没有专门发展运载火箭技术,转而使用航天飞机进行空间任务。在航天飞机退役的前10年,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国际空间站更多的时候只能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运输任务,各国宇航员最熟悉的就是联盟号飞船。而神舟飞船又和联盟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背景知识都在电影中飞船的按键和舱内布局上得到了诠释。
在拍摄上,长镜头爱好者阿方索•卡隆再次发挥到了极致,开场一段17分钟的伪长镜头直接将人拉入了太空的环境之下。而除了电影的运镜,它的配乐也让人不得不提。舒缓、柔和而又流畅的运动镜头仿佛像人物一样失重了,而配乐则将惊悚紧张的气氛完整地塑造了出来,当碎片击碎国际空间站,身临其境般的体验恐怕连真正的宇航员也只能在电影中感受。
电影的主创们没有一个人去过太空,为了完成对于太空的高度模拟,摄制组试验了很多拍摄手法。好莱坞的很多电影都推动了电影技术的革新,《地心引力》也可以被算在其中。但是由于技术的瓶颈,它最后还是将3D拍摄改为后期转制。而就最后结果来看,它的3D效果能够以假乱真,这让无数观众开始想一个问题,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评价这部电影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电影”,虽然有过誉的嫌疑,但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相比《2001:太空漫游》那样让人看三遍睡三次的太空电影,《地心引力》显然在科技性、娱乐性、故事性和寓意性等各个方面都做到了优秀的协调。
而相比复杂的拍摄方式,电影的故事却非常简单,这是一个太空版“拯救大婶瑞恩”的故事,美国人的救世精神加上中国人的帮忙,顺便调侃一下老冤家俄罗斯的间谍卫星。但如果真的以为这个拍过《人类之子》的家伙只甘心于讲述简单的商业故事,观众应该首先怀疑自己的脑洞。
伴随着简单的剧情发展,《地心引力》一直在讨论人类自身。当桑德拉•布洛克扮演的瑞恩•斯通博士从太空灾难中返回国际空间站,在舱门轮廓的映衬下,她蜷缩得像一个在子宫中孕育的婴儿,一个新鲜生命的诞生也从此开始。纠缠的降落伞绳索仿佛是婴儿的脐带,直到她踉踉跄跄地重新在大地上站立走动,生命从孕育到降生的全部历程被隐喻到了这个故事中。
同时,这也不仅仅是身体的重生,更有着精神的重塑。在斯通博士和由乔治•克鲁尼饰演的任务指挥官之间的对话中,他们谈到了博士早夭的小女儿,在斯通博士与地面意外的连线中,她听到了婴儿的啼哭。斯通博士在幻觉和梦境中找到了继续生存的理由,并将丧女之痛转化为美好的沉淀,在生命的挣扎和质问中挖掘生存的意义。
当人处于失重的状态,精神也会随之空灵。也许,没有比在孤独无助而又失重的太空中讨论生命更适合的地点了。生命的诞生过程充满了挣扎和痛苦,但是最终会转化为坚强和伟大。
人类之所以要发展宇航科技,之所以会一直探索宇宙,很多时候是在探讨一个根本意义上的问题,人类从何而来,我们是否孤独。这个意义如此单纯,就像电影中那壮丽的蓝色星球,我们努力摆脱地心引力,却终究要回到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