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协考级曲目解析】青春无敌美少女——十级曲目少女朱丽叶
一首描写少女的曲子会是怎么样?我们马上会想起了脍炙人口的《少女的祈祷》,恬静,柔美的音乐形象呼之欲出。好吧,time to “毁三观”,来听听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中的少女朱丽叶吧。
点击欣赏芭蕾视频
这段视频是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出场的经典段落,这段音乐与舞蹈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传统的“美丽少女”形象,这位朱丽叶简直与《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有一拼。还记得小燕子的歌词吗?——有一位姑娘,她有一些顽皮,她还有一些嚣张……当然了,那里面还有一位传统的美少女形象:紫薇,但是显而易见,小燕子人气更高。
现在明白了吧?罗密欧瞬间为朱丽叶倾倒,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朱丽叶的花容月貌,更是因为她身上所洋溢着的青春活力。所谓“青春”,并不仅是皮肤紧致没皱纹,身材苗条吃不胖,而是一种如同初升太阳般的活力,生命力,也正是这种力量,最后才能致使两位主人公走向殉情之路。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马上就向我呈现出了一位“活生生”的可爱少女,那一瞬间,我也爱上了朱丽叶,她的形象再也挥之不去……音乐居然能够再现一见钟情,真是神奇啊!
这首曲子后来由作曲家亲自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是不是忍不住要去弹了呢?结合上面那段芭蕾舞来理解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它其实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整个曲子是回旋曲式,也就是我曾经在讲座中提到的“汉堡包”,当然这是一个夹层超多的汉堡包,只不过每片面包都比较薄。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如果这个结构图看起来还觉得复杂的话,那么结合剧情来看就明白了。乐曲的第一主题,也就是“A”,是由音阶构成的,表现了少女的顽皮与活泼。
对应剧中的情节是朱丽叶与保姆的嬉闹,八个小节就结束了,简洁明快。
接下来是充满活力的少女舞——第一插部“B”,右手都是快速的16分音符。
注意此处,右手的每个音上面都标有黑点。这里你若是真的弹成“嘎嘣脆”的跳音,那么神也帮不了你,你速度肯定上不去,少女就成了老太。我建议先练连奏,充分使用重量弹奏,之后改成“non legato”,也就是“非连”即可(也就是每个音一碰就放)。
A短暂再现之后,乐曲转到了降A大调的第二插部B,如图
。对应的情节就是朱丽叶的母亲登场了,尽管在舞剧中是没有台词的,但我们完全可以猜到她在说什么:小姑娘家,疯疯癫癫的像什么样子?像你这样以后怎么嫁得出去哦……
之后,自然是主题A再现了,小姑娘该疯继续疯。终止式之后,第三插部“D+C”以完全不同的性格进入,这里标记“Piu tranquillo”,也就是要安静下来的意思,速度也相应也比前面要慢一些。其实想要让少女矜持下来,表现出“女人”的一面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她面对异性。想必朱丽叶也是到了婚嫁的年龄,就像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她的母亲也开始帮她安排相亲。不过人家可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年轻的绅士会来登门拜访。如图
插部“D”描写的就是,朱丽叶与相亲对象相见的场景。右手的重复音代表少女的矜持,羞涩,而左手的上行琶音是年轻的绅士向朱丽叶表明心迹。相亲的结果可想而知,若是真的从了父母,朱丽叶便就没那么可爱了。D之后,C又跟着进来了,她妈又接着唠叨:这个也不满意,那个也不喜欢,一辈子别嫁人,伺候父母好了……
很快,乐曲回到了原速,第一主题A再现了:母亲走了以后,朱丽叶继续跟保姆嬉戏打闹。钢琴改编曲中的尾声部分与芭蕾舞剧中是不一样,这是作曲家有意安排的。标有“Andante dolente”(痛苦的行板)的尾声,是旁白者为朱丽叶的悲剧命运的扼腕叹息。
在最后的“Meno mosso”(更慢)中,我们还还能听见朱丽叶的音阶主题,在左手部分,这代表对朱丽叶的追忆吧。
我一直主张要在钢琴教材中增加二十世纪音乐的比重,这首曲子可以说是学习二十世纪音乐的最好的教材,而且个人认为这是十级的三首乐曲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首。考十级的考生们,能有机会学习这么伟大的音乐,你就没事儿偷着乐吧!
点击欣赏芭蕾视频
这段视频是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出场的经典段落,这段音乐与舞蹈完全颠覆了人们心中传统的“美丽少女”形象,这位朱丽叶简直与《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有一拼。还记得小燕子的歌词吗?——有一位姑娘,她有一些顽皮,她还有一些嚣张……当然了,那里面还有一位传统的美少女形象:紫薇,但是显而易见,小燕子人气更高。
现在明白了吧?罗密欧瞬间为朱丽叶倾倒,并不仅仅只是因为朱丽叶的花容月貌,更是因为她身上所洋溢着的青春活力。所谓“青春”,并不仅是皮肤紧致没皱纹,身材苗条吃不胖,而是一种如同初升太阳般的活力,生命力,也正是这种力量,最后才能致使两位主人公走向殉情之路。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马上就向我呈现出了一位“活生生”的可爱少女,那一瞬间,我也爱上了朱丽叶,她的形象再也挥之不去……音乐居然能够再现一见钟情,真是神奇啊!
这首曲子后来由作曲家亲自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是不是忍不住要去弹了呢?结合上面那段芭蕾舞来理解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它其实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整个曲子是回旋曲式,也就是我曾经在讲座中提到的“汉堡包”,当然这是一个夹层超多的汉堡包,只不过每片面包都比较薄。曲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 |
如果这个结构图看起来还觉得复杂的话,那么结合剧情来看就明白了。乐曲的第一主题,也就是“A”,是由音阶构成的,表现了少女的顽皮与活泼。
![]() |
对应剧中的情节是朱丽叶与保姆的嬉闹,八个小节就结束了,简洁明快。
接下来是充满活力的少女舞——第一插部“B”,右手都是快速的16分音符。
![]() |
注意此处,右手的每个音上面都标有黑点。这里你若是真的弹成“嘎嘣脆”的跳音,那么神也帮不了你,你速度肯定上不去,少女就成了老太。我建议先练连奏,充分使用重量弹奏,之后改成“non legato”,也就是“非连”即可(也就是每个音一碰就放)。
A短暂再现之后,乐曲转到了降A大调的第二插部B,如图
![]() |
。对应的情节就是朱丽叶的母亲登场了,尽管在舞剧中是没有台词的,但我们完全可以猜到她在说什么:小姑娘家,疯疯癫癫的像什么样子?像你这样以后怎么嫁得出去哦……
之后,自然是主题A再现了,小姑娘该疯继续疯。终止式之后,第三插部“D+C”以完全不同的性格进入,这里标记“Piu tranquillo”,也就是要安静下来的意思,速度也相应也比前面要慢一些。其实想要让少女矜持下来,表现出“女人”的一面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她面对异性。想必朱丽叶也是到了婚嫁的年龄,就像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她的母亲也开始帮她安排相亲。不过人家可是有钱有势的大家族,年轻的绅士会来登门拜访。如图
![]() |
插部“D”描写的就是,朱丽叶与相亲对象相见的场景。右手的重复音代表少女的矜持,羞涩,而左手的上行琶音是年轻的绅士向朱丽叶表明心迹。相亲的结果可想而知,若是真的从了父母,朱丽叶便就没那么可爱了。D之后,C又跟着进来了,她妈又接着唠叨:这个也不满意,那个也不喜欢,一辈子别嫁人,伺候父母好了……
很快,乐曲回到了原速,第一主题A再现了:母亲走了以后,朱丽叶继续跟保姆嬉戏打闹。钢琴改编曲中的尾声部分与芭蕾舞剧中是不一样,这是作曲家有意安排的。标有“Andante dolente”(痛苦的行板)的尾声,是旁白者为朱丽叶的悲剧命运的扼腕叹息。
![]() |
在最后的“Meno mosso”(更慢)中,我们还还能听见朱丽叶的音阶主题,在左手部分,这代表对朱丽叶的追忆吧。
我一直主张要在钢琴教材中增加二十世纪音乐的比重,这首曲子可以说是学习二十世纪音乐的最好的教材,而且个人认为这是十级的三首乐曲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首。考十级的考生们,能有机会学习这么伟大的音乐,你就没事儿偷着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