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游记之影园漫谈
说起扬州的瘦西湖,无人不知。而提起影园,知者寥寥。如今的影园,被扬州人称为荷花池公园,关于影园的故事,恐怕即使当地人也无法说上一二。
2003年10月,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在影园原址建设遗址公园,用铺装及断垣残壁的方式表现其主要建筑:玉勾草堂、读书藏书处、媚幽阁、一字斋等,并尽量按照园主人郑元勋在《影园自记》中记载的植物进行栽植,以求再现影园风韵。公园开放后,作为扬州为数不多的免费公园,风景优美的荷花池公园成了扬州人爱去的场所之一。
荷花池公园东南西北各有入口,整体布局大体遵循了清朝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提到的影园格局,影园在湖中长屿上。四方池,池外堤,堤高柳。
公园正门为西门,进入后左侧为市园林管理局,往前四五步一湾湖水迎面而来,每逢夏季满湖荷花别样红艳,右侧为健身广场,沿湖往北十余步往东登石拱桥,立高望远,清风徐来,湖水收窄向北出双虹桥融二道河直入瘦西湖,南入古运河连绵不绝。
下石桥,左侧为遗址区域,如今的荒芜丝毫不影响游人畅游怀想,在水边长凳稍坐,一闭眼仿佛置身古时玉勾草堂,看淡烟品茗听疏雨,穿曲廊登读书楼,远处景致尽收眼底,步至履园内见奇珍异草,亭台楼阁,假山灵水。待起立收神沿小径回环影园遗址残迹,思古之情萦绕不去。
遗址区南面,石拱桥正东广场一侧,建有一方半卧式斜碑,上刻郑元勋《影园自记》手迹,全文两千余字,自右往左细细读一遍,方知影园精妙。
《影园自记》开篇说由于自己生于江北,儿时虽爱高山却只能在字画中看看,去郊外看见秀美林水就忘记回家,后来他以自作山水画求教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受到赞赏。郑对董提到,自己在城南有一处废园,打算建成园林,在那里一边孝养母亲,一边读书终老一生。董其昌很赞成这个主意,问:那儿有山吗?郑元勋说没有,但是那里环四面,柳万屯,荷千余顷,萑苇生之。水清而多鱼,渔棹往来不绝,升高处望之,迷楼、平山皆在项背,江南诸山一览无余。“地盖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称得上是一方胜地。董其昌于是书“影园”二字相赠。
得废园七八年后,郑元勋请来好友计成设计影园。计成造园手法独特,为挚友亲力亲为,“指挥匠石百不失一”,他借蜀岗的山影、瘦西湖的水影、柳树的柳影造园,而园中又以奇花异石古树名木设计景观,虽占地面积不大,但始终给人美景未尽之感。计成务求使影园的设计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一时间影园成为江南第一名园。几年后,计成完成《园治》一书,奠定了其在中国园林建造史的地位,这部著作的问世被研究者推崇为园林艺术这个独立门类诞生的标志。《园治》一书的题词中,郑元勋高度评价了计成对影园的设计,说“予卜筑城南,芦汀柳岸之间,仅广十笏,经无否略为区画,别现灵幽”。
再回到荷花池公园,出了石拱桥正东广场往左过红桥可见古朴楼台,往右过石板桥到达一片区域,由两片树林和几座凉亭组成,树林下石凳石桌常见三两副牌,凉亭里常见棋局。往东走又见空地豁然开朗,湖边停了游船,湖内有荷花仙子白色塑像,春夏时坐船的游人如织,沿河道环公园一周心旷神怡。
再往前直出东门,先不出门可右拐有拱桥连接池心岛,过桥后就能看到岛上写有“砚池染翰”匾额的仿古建筑。匾额下的小字写道:“平山堂图志云,莲花池隔岸文峰寺有塔,俗称文笔,故称此为砚池。南园主人汪氏玉枢因题之曰砚池染翰”,这却与影园故事无关,偶有民间艺人在廊亭吹拉弹唱,别无其他。
再说远一点,建园后郑元勋正值“影园”内开黄牡丹一株,在园中大会文士,得七律九百首,经文坛领袖钱谦益评定南海黎美周十首为第一,郑元勋以内刻“黄牡丹状元”的两只金杯赠之,一时传为佳话。
影园主人郑元勋为明末画家,进士,江东名流,复社成员。可惜四十八岁时为了拯救风雨飘摇的南明政权和扬州人民惨死,“因悍镇分地临扬,欲纾难而出语小误,为众击,惨死,时论惜之”。
影园兴盛时明朝即将崩溃。史可法守扬州前夕,悍将高杰抢占地盘,欲驻兵扬州城内,官民形同水火。郑氏与高杰有旧交,自请从中调解,从高营返扬州南门城楼叙述经过,听者言语有误,误认为郑氏系高杰之奸细,欲出卖扬州,于是“磔之城”,将其分尸城下,形成冤案。史可法日后为此事平冤,但江都郑氏门庭和影园却从此衰落了。
闲去荷花池公园,想起上文中与影园有关的几位人物生平无一圆满,感古怀今令人唏嘘。
2003年10月,扬州市园林管理局在影园原址建设遗址公园,用铺装及断垣残壁的方式表现其主要建筑:玉勾草堂、读书藏书处、媚幽阁、一字斋等,并尽量按照园主人郑元勋在《影园自记》中记载的植物进行栽植,以求再现影园风韵。公园开放后,作为扬州为数不多的免费公园,风景优美的荷花池公园成了扬州人爱去的场所之一。
荷花池公园东南西北各有入口,整体布局大体遵循了清朝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提到的影园格局,影园在湖中长屿上。四方池,池外堤,堤高柳。
公园正门为西门,进入后左侧为市园林管理局,往前四五步一湾湖水迎面而来,每逢夏季满湖荷花别样红艳,右侧为健身广场,沿湖往北十余步往东登石拱桥,立高望远,清风徐来,湖水收窄向北出双虹桥融二道河直入瘦西湖,南入古运河连绵不绝。
下石桥,左侧为遗址区域,如今的荒芜丝毫不影响游人畅游怀想,在水边长凳稍坐,一闭眼仿佛置身古时玉勾草堂,看淡烟品茗听疏雨,穿曲廊登读书楼,远处景致尽收眼底,步至履园内见奇珍异草,亭台楼阁,假山灵水。待起立收神沿小径回环影园遗址残迹,思古之情萦绕不去。
遗址区南面,石拱桥正东广场一侧,建有一方半卧式斜碑,上刻郑元勋《影园自记》手迹,全文两千余字,自右往左细细读一遍,方知影园精妙。
《影园自记》开篇说由于自己生于江北,儿时虽爱高山却只能在字画中看看,去郊外看见秀美林水就忘记回家,后来他以自作山水画求教于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受到赞赏。郑对董提到,自己在城南有一处废园,打算建成园林,在那里一边孝养母亲,一边读书终老一生。董其昌很赞成这个主意,问:那儿有山吗?郑元勋说没有,但是那里环四面,柳万屯,荷千余顷,萑苇生之。水清而多鱼,渔棹往来不绝,升高处望之,迷楼、平山皆在项背,江南诸山一览无余。“地盖在柳影、水影、山影之间”,称得上是一方胜地。董其昌于是书“影园”二字相赠。
得废园七八年后,郑元勋请来好友计成设计影园。计成造园手法独特,为挚友亲力亲为,“指挥匠石百不失一”,他借蜀岗的山影、瘦西湖的水影、柳树的柳影造园,而园中又以奇花异石古树名木设计景观,虽占地面积不大,但始终给人美景未尽之感。计成务求使影园的设计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一时间影园成为江南第一名园。几年后,计成完成《园治》一书,奠定了其在中国园林建造史的地位,这部著作的问世被研究者推崇为园林艺术这个独立门类诞生的标志。《园治》一书的题词中,郑元勋高度评价了计成对影园的设计,说“予卜筑城南,芦汀柳岸之间,仅广十笏,经无否略为区画,别现灵幽”。
再回到荷花池公园,出了石拱桥正东广场往左过红桥可见古朴楼台,往右过石板桥到达一片区域,由两片树林和几座凉亭组成,树林下石凳石桌常见三两副牌,凉亭里常见棋局。往东走又见空地豁然开朗,湖边停了游船,湖内有荷花仙子白色塑像,春夏时坐船的游人如织,沿河道环公园一周心旷神怡。
再往前直出东门,先不出门可右拐有拱桥连接池心岛,过桥后就能看到岛上写有“砚池染翰”匾额的仿古建筑。匾额下的小字写道:“平山堂图志云,莲花池隔岸文峰寺有塔,俗称文笔,故称此为砚池。南园主人汪氏玉枢因题之曰砚池染翰”,这却与影园故事无关,偶有民间艺人在廊亭吹拉弹唱,别无其他。
再说远一点,建园后郑元勋正值“影园”内开黄牡丹一株,在园中大会文士,得七律九百首,经文坛领袖钱谦益评定南海黎美周十首为第一,郑元勋以内刻“黄牡丹状元”的两只金杯赠之,一时传为佳话。
影园主人郑元勋为明末画家,进士,江东名流,复社成员。可惜四十八岁时为了拯救风雨飘摇的南明政权和扬州人民惨死,“因悍镇分地临扬,欲纾难而出语小误,为众击,惨死,时论惜之”。
影园兴盛时明朝即将崩溃。史可法守扬州前夕,悍将高杰抢占地盘,欲驻兵扬州城内,官民形同水火。郑氏与高杰有旧交,自请从中调解,从高营返扬州南门城楼叙述经过,听者言语有误,误认为郑氏系高杰之奸细,欲出卖扬州,于是“磔之城”,将其分尸城下,形成冤案。史可法日后为此事平冤,但江都郑氏门庭和影园却从此衰落了。
闲去荷花池公园,想起上文中与影园有关的几位人物生平无一圆满,感古怀今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