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青梅竹马的八O年代
那时候,人们叫它八十年代。那时候,我们住在东风轮胎厂。那时候,吃粮吃油要用粮本粮票,买的话要去集贸市场里的粮店。
我们一两个月去粮店一次。妈妈先查看下米缸、面缸,心中擘划出一月所需,然后拿上白棉布米袋子、面袋子和粮本粮票,我和弟弟推上二八大杠自行车,三人就出发了。
我们欣快又庄重地走着,像是要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嘉年华。厂广播播放着于淑珍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悠扬不尽地盘旋在青灰色的天空;神定河边,细柳与枫杨树正临水照花;马路上冒出几个下夜班的青工,哼着邓丽君,他们刚在澡堂洗过澡,海鸥洗发水味,力士香皂味,游荡在晨风中;邻居杨丹妈妈又骑着“永久二八”去卖冰棍雪糕了,车铃铛如闪亮的晨星。
嘁……哐当……工厂厂房里冲压机有节奏的闷响,从四方山脚悠悠传来,如从大地深处涌出的夯声,显得“亘古”、壮阔,然而又是单调的。
进到绿色拱棚做穹顶的集贸市场,人浪一阵一阵扑打过来。再进到粮店,米、面、酱油和菜籽油交杂的气味马上给我们来一个结实的拥抱。妈妈先向柜台出纳交粮本、粮票和钱,告诉她要买多少斤米、多少斤面、几斤油、几两酱油。出纳开出小票,拿好票我们先行买米。
米像山一样堆在米仓,仓底部是一个白铁皮出口。买多少米,铁皮出口里先来段儿轰隆隆的声响,之后,白花花的米们就开过山车一样淌出来。事先妈妈已把米袋子口张好,套在铁皮口上,米欢唱着涌入米袋时,我和弟弟嘴里不停念叨:“再来点再来点……”盼望这米永流不尽。然后是买面,面也从铁皮口里出来,我们弟兄俩总爱抢面袋子去接面,一次争抢中,“捉急”的面汹涌而出,腾起茫茫粉烟,在缭绕轻扬的“面雪”与妈妈的呵斥声里,我们欣喜地打起了转。
还要买油和酱油。它们都盛在硕大黏黑的汽油桶里,桶口架一个明晃晃的计量装置。打多少油,师傅会固定好刻度,然后按下装置上的小把手,黄澄澄的油就缓缓从管口流出,细微的气泡躲藏其间,像朵朵透明的小花。
妈妈去打油和酱油,我们看沉甸甸的米面。我忍不住会伸出一只手,摊开手掌,并拢五指,深深、深深地将之插进生凉的米中。那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呵,指尖儿、掌心、胳膊,一点点被凉凉的米亲吻、摩挲、包围、压迫,心中翻滚着莫可名状的快意。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用一小块浸入红茶的玛德琳小蛋糕询唤回一个黄金时代.而现在为稻粱谋的我,爱在无眠的深夜,将手伸进米中,玩穿越,回到藏在指尖上的八零年代。
买好日用的饮食,我们返家。妈妈驮米袋子、面袋子,我们抱油瓶与酱油瓶。路过录像厅,小布帘后爆响着乒乒乓乓的香港“枪战武打片”,我恍惚瞥见小马哥一袭满是弹孔的黑风衣,含着最后一口气,一字一顿地对好兄弟说:“轻轻地我走了,就像我轻轻地来”。
经过磁带店,店家的燕舞大砖头收录机一遍遍放着《飘雪》《红茶馆》《千千阙歌》,“红茶馆,情深我款款。怎么你在,望窗畔。枉我一心,与你一起,做你一半……”过东风桥,我和弟弟停步了,看到一个农妇,拉着板车,边拉边哭,板车上花团锦簇的棉被下,卧着个一动不动的人,露出孤独的头发。
上到桥头,杨丹妈妈正卖冰棍雪糕。她戴大沿凉帽,穿着白的确良衬衣,装冰棍雪糕的白泡沫板箱浸泡在温暾的阳光里。妈妈说杨丹家是“农转非”,她妈和她没有城镇户口,购不成商品粮,于是常来我家借用粮本粮票。每次我们上街买粮,妈妈总要给我一毛钱,让去买根雪糕,照顾一下杨丹妈妈的生意。一只雪糕,弟弟唆几口,我唆几口,我们总吃得欢乐又开怀。
有一次盛夏买的奶油雪糕实在太好吃了,味道像初恋一般,我狠狠心要独吞。我把半根雪糕憋到嘴中,弟弟气得哇哇大哭,妈妈支好永久二八来撵我打我。左藏右躲,快被抓住,没法子,我驾驶二八永久开始逃逸。那时候,我刚学会骑自行车不久,腿短,坐不上车座,只能从大杠下穿出一条腿来骑。我载着米面骑得摇摇晃晃,心里吓得踢里哐啷。纷扰间闯入一段长长的下坡路,猛地碰到一块红砖,震得双手失控“脱把”,永久二八醉汉般玩起了一个令人作呕的“伪劣漂移”,“嘭”!最后撞向路边一棵悬铃木……
——听人说,那个骑二八永久、满载粮食、下坡撒把的少年,撞向行道树后,开始做起超低空飞行。后来他越飞越高,飞过枫杨树,飞过神定河,飞过粮店、录像厅、磁带店,飞过集贸市场和东风轮胎厂后,突然看不到了。
那少年永远消失在了与他青梅竹马、和他出生入死的八零年代,再也没有回来。
我们一两个月去粮店一次。妈妈先查看下米缸、面缸,心中擘划出一月所需,然后拿上白棉布米袋子、面袋子和粮本粮票,我和弟弟推上二八大杠自行车,三人就出发了。
我们欣快又庄重地走着,像是要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嘉年华。厂广播播放着于淑珍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悠扬不尽地盘旋在青灰色的天空;神定河边,细柳与枫杨树正临水照花;马路上冒出几个下夜班的青工,哼着邓丽君,他们刚在澡堂洗过澡,海鸥洗发水味,力士香皂味,游荡在晨风中;邻居杨丹妈妈又骑着“永久二八”去卖冰棍雪糕了,车铃铛如闪亮的晨星。
嘁……哐当……工厂厂房里冲压机有节奏的闷响,从四方山脚悠悠传来,如从大地深处涌出的夯声,显得“亘古”、壮阔,然而又是单调的。
进到绿色拱棚做穹顶的集贸市场,人浪一阵一阵扑打过来。再进到粮店,米、面、酱油和菜籽油交杂的气味马上给我们来一个结实的拥抱。妈妈先向柜台出纳交粮本、粮票和钱,告诉她要买多少斤米、多少斤面、几斤油、几两酱油。出纳开出小票,拿好票我们先行买米。
米像山一样堆在米仓,仓底部是一个白铁皮出口。买多少米,铁皮出口里先来段儿轰隆隆的声响,之后,白花花的米们就开过山车一样淌出来。事先妈妈已把米袋子口张好,套在铁皮口上,米欢唱着涌入米袋时,我和弟弟嘴里不停念叨:“再来点再来点……”盼望这米永流不尽。然后是买面,面也从铁皮口里出来,我们弟兄俩总爱抢面袋子去接面,一次争抢中,“捉急”的面汹涌而出,腾起茫茫粉烟,在缭绕轻扬的“面雪”与妈妈的呵斥声里,我们欣喜地打起了转。
还要买油和酱油。它们都盛在硕大黏黑的汽油桶里,桶口架一个明晃晃的计量装置。打多少油,师傅会固定好刻度,然后按下装置上的小把手,黄澄澄的油就缓缓从管口流出,细微的气泡躲藏其间,像朵朵透明的小花。
妈妈去打油和酱油,我们看沉甸甸的米面。我忍不住会伸出一只手,摊开手掌,并拢五指,深深、深深地将之插进生凉的米中。那是一种多么奇妙的感觉呵,指尖儿、掌心、胳膊,一点点被凉凉的米亲吻、摩挲、包围、压迫,心中翻滚着莫可名状的快意。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里用一小块浸入红茶的玛德琳小蛋糕询唤回一个黄金时代.而现在为稻粱谋的我,爱在无眠的深夜,将手伸进米中,玩穿越,回到藏在指尖上的八零年代。
买好日用的饮食,我们返家。妈妈驮米袋子、面袋子,我们抱油瓶与酱油瓶。路过录像厅,小布帘后爆响着乒乒乓乓的香港“枪战武打片”,我恍惚瞥见小马哥一袭满是弹孔的黑风衣,含着最后一口气,一字一顿地对好兄弟说:“轻轻地我走了,就像我轻轻地来”。
经过磁带店,店家的燕舞大砖头收录机一遍遍放着《飘雪》《红茶馆》《千千阙歌》,“红茶馆,情深我款款。怎么你在,望窗畔。枉我一心,与你一起,做你一半……”过东风桥,我和弟弟停步了,看到一个农妇,拉着板车,边拉边哭,板车上花团锦簇的棉被下,卧着个一动不动的人,露出孤独的头发。
上到桥头,杨丹妈妈正卖冰棍雪糕。她戴大沿凉帽,穿着白的确良衬衣,装冰棍雪糕的白泡沫板箱浸泡在温暾的阳光里。妈妈说杨丹家是“农转非”,她妈和她没有城镇户口,购不成商品粮,于是常来我家借用粮本粮票。每次我们上街买粮,妈妈总要给我一毛钱,让去买根雪糕,照顾一下杨丹妈妈的生意。一只雪糕,弟弟唆几口,我唆几口,我们总吃得欢乐又开怀。
有一次盛夏买的奶油雪糕实在太好吃了,味道像初恋一般,我狠狠心要独吞。我把半根雪糕憋到嘴中,弟弟气得哇哇大哭,妈妈支好永久二八来撵我打我。左藏右躲,快被抓住,没法子,我驾驶二八永久开始逃逸。那时候,我刚学会骑自行车不久,腿短,坐不上车座,只能从大杠下穿出一条腿来骑。我载着米面骑得摇摇晃晃,心里吓得踢里哐啷。纷扰间闯入一段长长的下坡路,猛地碰到一块红砖,震得双手失控“脱把”,永久二八醉汉般玩起了一个令人作呕的“伪劣漂移”,“嘭”!最后撞向路边一棵悬铃木……
——听人说,那个骑二八永久、满载粮食、下坡撒把的少年,撞向行道树后,开始做起超低空飞行。后来他越飞越高,飞过枫杨树,飞过神定河,飞过粮店、录像厅、磁带店,飞过集贸市场和东风轮胎厂后,突然看不到了。
那少年永远消失在了与他青梅竹马、和他出生入死的八零年代,再也没有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