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剩女”:改变教育还是改变观念?
这几天看到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的一篇调查报告(可点击),作者一个是社科院研究员,一个是经济学人中国研究副总监,两人中至少有一个是女性,可是还整出了这个一篇充满歧视色彩的报告,堂而皇之放在主流媒体上不断被转载,很无语。虽然这些问题对于关心男女平权问题的朋友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还是觉得有必要拎出来共赏析一下。总要有人说话,嗯。
简单小结,这篇报告主要论证的是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原因如下:
1 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推迟进入婚姻市场,也占用女性生命周期上最佳生育年龄阶段。
2 高校扩招后女性学生比例不断上升,这一群体是中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青年人口,无论是人口学还是社会学意义上,都对社会发展有显著意义,因此其婚姻问题不容忽视。
3 按照传统习惯,女性偏向找条件比自己好的异性,男性正好相反,于是造成了学历最高的女性和学历最低的男性“剩”下,尤其是后者,大量低学历的单身剩男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危险因素。
研究者认为,高学历女性不婚比例扩大,会影响整个民族的优生,就这一群体自身而言,进入老年时,即使能为自己积累足够的养老金,也会缺少家庭内的照料和安慰,面临更高的身心健康风险。因此得出结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如果不结婚成家,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持续存在的风险。”而高校扩招是这些问题的重要罪魁祸首。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干预措施,比如在大学阶段,调整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婚育教育,帮助毕业生为参与婚姻市场和组建家庭做好准备。
很显然,这篇报道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女性最重要的事是结婚生育组建家庭,而高等教育的普及损害了女性最大的利用价值,所以必须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进行干预,让她们更适合回归传统家庭相夫教子,并认为这样最利国利民。
文中提到一个数据,“1998年以前,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男性都占显著优势,高校扩招以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更快,缩小了性别差距。在30岁以上年龄组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男性的比例都在60%甚至70%以上,然而,近年来,在年轻人口群体中,男本科生的比例下降到50%,男研究生甚至下降到44%~46%。女研究生在数量上已超过男性。”这与我身边的情况基本一致,的确高学历的女性越来越多,这显然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与此同时出现与婚配传统适应不良的问题,那么问题是出在高学历的女性上,还是这个社会依然无法扭转过来的男权传统呢?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研究者说的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却完全错误。研究者的思路完全是逆向时代潮流,真正应该改变的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这种依然把女人当生育工具的思想传统。但另一方面,也切实看出,这种思想传统是多根深蒂固。
我一直倾向于用男女平权这个词来代替女权,所谓男女平权,就是无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尽力营造出这种平等的条件。确实,女性有生育的负担,但是生育受益的是整个人类种族,不应该只让一半的人承担负担,更不应该由此造成女性职业生涯上的受歧视状况。如果仅仅是从人口优生角度考虑,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只要赋予单身女性生育权就可以了。当然理论上应该是要有国家补贴扶持,像北欧那些发达国家其实都是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像这篇报道影射的,要降低女性学历和社会能力,将其拖回家庭。但是即使没有补贴,我相信也有很多女性也愿意自己承担起经济责任。而且只要家长自身足够成熟,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孩子,奥巴马就是个好例子。相反,即使是有父母双方,却彼此冷漠、压抑,反而会造成孩子的扭曲。当然,两个人的负担肯定比一个人小,但是很多女性就是不愿意委曲求全,组建一个压抑、失望的家庭,才被“剩”下。
主流媒体有个极大误导,认为“剩”女都是因为经济方面要求太高才被“剩”下的。这恰恰说明他们根本没去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虽然不排除一部分经济因素,但从我身边的情况来看,更多高学历的女性,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吸引力,因为经济状况的提高能够通过自己努力争取,但是真正精神上能交融的人,却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也正因为经济方面压力较小,所以才更注重精神。身边好些妹子都说不介意对方收入比自己低,有的妹子甚至还经济支援自己另一半读书、创业,所以所谓经济方面要求太高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最困难的,反而是找不到精神上真正能够彼此平等尊重、交流的人。说难听点,是女性进化太快了,而男性还没跟上,才造成了这种对接不平衡,因此应该做的是提高改变男性的意识,而不是把女性拖回低水平。
至于上文所说低学历单身男性被剩下的问题,其实这是整个社会贫富分化造成的结果,应该反省的是造成贫富分化的社会,而不是要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状况的女性来承担。也有人说,如果国 家政 策支持单身女性生育,剩下的男性岂不是会更多?我认为,恰恰就是应该把这样的问题暴露出来,如果更多的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可以过不需要男性来组建家庭的生活,单身的女性也不会受到社会歧视,这种危机感才会让男性真正去反思应该如何对待女性,考虑两性相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会有更多高质量的婚姻和更健全的下一代。
报道里面还有一项所谓的“女性福利研究”显示,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幸福感最高的是“有家庭无工作者”,其次才是“有家庭有工作者”,再次是“有工作无家庭者”,最不快乐的是“无家庭无工作者”。姑且不说其既没有出处没有样本凭据,就算是这个结果,在当前这样一个传统观点站上风,在精神和经济上都对女性歧视不利的社会中,得出这些结论也是非常正常的。忽略这个有偏向性的大环境一味强调这个结论的“客观",不知该说是研究者知识不足还是别有用意。
最后,我的结论是,应该改变的不是高等教育的路线,恰恰相反,高等教育应该更进一步消除招生等方面的性别歧视,而真正应该改变的,是这份研究报告中反应的这种冥顽守旧、落后于时代的思想和社会环境。
简单小结,这篇报告主要论证的是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原因如下:
1 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推迟进入婚姻市场,也占用女性生命周期上最佳生育年龄阶段。
2 高校扩招后女性学生比例不断上升,这一群体是中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青年人口,无论是人口学还是社会学意义上,都对社会发展有显著意义,因此其婚姻问题不容忽视。
3 按照传统习惯,女性偏向找条件比自己好的异性,男性正好相反,于是造成了学历最高的女性和学历最低的男性“剩”下,尤其是后者,大量低学历的单身剩男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危险因素。
研究者认为,高学历女性不婚比例扩大,会影响整个民族的优生,就这一群体自身而言,进入老年时,即使能为自己积累足够的养老金,也会缺少家庭内的照料和安慰,面临更高的身心健康风险。因此得出结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如果不结婚成家,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社会,都是一种持续存在的风险。”而高校扩招是这些问题的重要罪魁祸首。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干预措施,比如在大学阶段,调整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进行婚育教育,帮助毕业生为参与婚姻市场和组建家庭做好准备。
很显然,这篇报道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女性最重要的事是结婚生育组建家庭,而高等教育的普及损害了女性最大的利用价值,所以必须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进行干预,让她们更适合回归传统家庭相夫教子,并认为这样最利国利民。
文中提到一个数据,“1998年以前,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男性都占显著优势,高校扩招以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加更快,缩小了性别差距。在30岁以上年龄组中,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男性的比例都在60%甚至70%以上,然而,近年来,在年轻人口群体中,男本科生的比例下降到50%,男研究生甚至下降到44%~46%。女研究生在数量上已超过男性。”这与我身边的情况基本一致,的确高学历的女性越来越多,这显然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与此同时出现与婚配传统适应不良的问题,那么问题是出在高学历的女性上,还是这个社会依然无法扭转过来的男权传统呢?答案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研究者说的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却完全错误。研究者的思路完全是逆向时代潮流,真正应该改变的不是高等教育,而是这种依然把女人当生育工具的思想传统。但另一方面,也切实看出,这种思想传统是多根深蒂固。
我一直倾向于用男女平权这个词来代替女权,所谓男女平权,就是无论性别如何,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尽力营造出这种平等的条件。确实,女性有生育的负担,但是生育受益的是整个人类种族,不应该只让一半的人承担负担,更不应该由此造成女性职业生涯上的受歧视状况。如果仅仅是从人口优生角度考虑,问题其实并不难解决,只要赋予单身女性生育权就可以了。当然理论上应该是要有国家补贴扶持,像北欧那些发达国家其实都是朝这个方向努力,而不是像这篇报道影射的,要降低女性学历和社会能力,将其拖回家庭。但是即使没有补贴,我相信也有很多女性也愿意自己承担起经济责任。而且只要家长自身足够成熟,单亲家庭同样可以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孩子,奥巴马就是个好例子。相反,即使是有父母双方,却彼此冷漠、压抑,反而会造成孩子的扭曲。当然,两个人的负担肯定比一个人小,但是很多女性就是不愿意委曲求全,组建一个压抑、失望的家庭,才被“剩”下。
主流媒体有个极大误导,认为“剩”女都是因为经济方面要求太高才被“剩”下的。这恰恰说明他们根本没去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虽然不排除一部分经济因素,但从我身边的情况来看,更多高学历的女性,更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吸引力,因为经济状况的提高能够通过自己努力争取,但是真正精神上能交融的人,却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也正因为经济方面压力较小,所以才更注重精神。身边好些妹子都说不介意对方收入比自己低,有的妹子甚至还经济支援自己另一半读书、创业,所以所谓经济方面要求太高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最困难的,反而是找不到精神上真正能够彼此平等尊重、交流的人。说难听点,是女性进化太快了,而男性还没跟上,才造成了这种对接不平衡,因此应该做的是提高改变男性的意识,而不是把女性拖回低水平。
至于上文所说低学历单身男性被剩下的问题,其实这是整个社会贫富分化造成的结果,应该反省的是造成贫富分化的社会,而不是要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状况的女性来承担。也有人说,如果国 家政 策支持单身女性生育,剩下的男性岂不是会更多?我认为,恰恰就是应该把这样的问题暴露出来,如果更多的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可以过不需要男性来组建家庭的生活,单身的女性也不会受到社会歧视,这种危机感才会让男性真正去反思应该如何对待女性,考虑两性相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会有更多高质量的婚姻和更健全的下一代。
报道里面还有一项所谓的“女性福利研究”显示,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幸福感最高的是“有家庭无工作者”,其次才是“有家庭有工作者”,再次是“有工作无家庭者”,最不快乐的是“无家庭无工作者”。姑且不说其既没有出处没有样本凭据,就算是这个结果,在当前这样一个传统观点站上风,在精神和经济上都对女性歧视不利的社会中,得出这些结论也是非常正常的。忽略这个有偏向性的大环境一味强调这个结论的“客观",不知该说是研究者知识不足还是别有用意。
最后,我的结论是,应该改变的不是高等教育的路线,恰恰相反,高等教育应该更进一步消除招生等方面的性别歧视,而真正应该改变的,是这份研究报告中反应的这种冥顽守旧、落后于时代的思想和社会环境。
AO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谓无名约稿)迟到的2024书单 (53人喜欢)
- 从琼瑶诉于正案看“融梗”——关于“非字面侵权”认定问题(下) (13人喜欢)
- “融梗”算不算“抄”?——关于“非字面侵权”认定问题(上)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