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熱愛一門藝術
終於忙完期中作業 誰說來台灣讀書就是來玩啊 摔!
期中作業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觸到老台灣人 準確來說 應該是台灣的藝術家
我們採訪的這個人叫陳錫煌 他是台灣掌中布袋戲的一個大師
他出生在一個布袋戲世家 爺爺和爸爸都是布袋戲名師
侯孝賢導演也曾經為他的爸爸拍攝過電影 戲夢人生
關於他有多偉大 Google或者youtube上有很多關於他的故事和他所獲得的獎項
我們是分兩次採訪他 一次在台北偶戲館 一次是在他的家裡
在台北偶戲館我主要負責拍攝一下 關係人物和空鏡
對陳錫煌的印象就是一個很有精力不苟言笑的老人 雖然已經85歲 可是還是很有幹勁
採訪他的學生 有一個跟隨了他很久的學生 但是講話超扯
一講老師第一句話 就是“我很感動 師傅這麼大年紀還在推廣布袋戲”
他一邊說 我一邊想 靠幺啦 好假的話 沒有真實感受嗎
其實我每次接觸一些很厲害的人 他周圍的人都會說 我很感動 他怎麼怎麼~~~
我有時候在想 真的感動還是因為這些會被他看到 才說感動?真不明白有什麼好感動的
第二次採訪的時候我們去了陳錫煌的家
我第一次去那麼大的宅子 真的是宅子 很大 就像拍電影裡面那種 大廳后院
但是因為年久失修 給人一種很破敗的感覺 到處都是灰塵和各種修繕的工具
大宅子里住的人很多 不僅僅是他的兒子 還有他一些直係親屬 包括他弟弟的孫媳婦之類的都住在裡面 所以我們也是七拐八拐才在眾多門戶里找到他的家
他帶我參觀他的家 在眾多封塵的房間 有一兩間特別新 門都上了新漆 墻也重刷過
他開門開燈 才發現是被改建成為展覽館 一個人的家居然被改成展覽館 雖然也不大 但是裡面就是各種關於布袋戲 製作布偶的工具 步驟
我略略聽得懂一些臺語 但僅限于普通簡單的交流 他一直說跟我說 但是我沒聽懂 我誤以為是他是先裝修好 為了去世以後給大家參觀的 那時候心裡就想 這也太。。。。。。(後來跟他學生交流 其實師傅是說 去年當成展覽館給人參觀的。。。去年!不是去世。。。) 我一邊拍 一邊想 家裡居然改成展覽館 這也太厲害了吧
後來採訪他 我第一次很接近一位老藝術家 原本我以為他不苟言笑 其實還是一個滿愛笑的老人 不知道是因為我們是遠道而來專程來拍他還是因為其他原因 他開始講很多他的想法
他覺得他這麼用心的努力的推廣這個日漸式微的行業 只是因為政府和企業做的太少了 他沒有誰可以依靠 只能把自己的手藝變成藝術 將布袋戲的正統保存 其他人以後看到 會明白 傳統文化原來是這樣
不知道為什麼聽他說完這些話 我有一種想哭的衝動 感動 突然有些理解原來學生們所屬的感動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其實一個人能夠多熱愛他的職業 他的興趣愛好 目前我所接觸的人 應該沒有能超過陳錫煌大師
採訪途中有個小插曲 宅子里突然出現一個陌生的參觀人 後來和陳錫煌老先生握手拍合照 旁邊有位女士幫忙介紹 她叫陳錫煌叔叔 不知道是哪一輩和他什麼關係的一位女士 也是住在宅子里的 而那位陌生的大叔 是她兒子的老師 舊聞陳錫煌師傅的大名 今天專程來家訪 叫我們幫他拍個照片 我們採訪中也有遇到他的媳婦和孫子 他們似乎對於媒體來訪或者是說對於攝影機已經十分熟悉 他們已經習慣家中有人來拍關於陳錫煌的影像資料
我心裡其實有些些酸楚 85歲的年紀 應該是兒孫繞膝 頤養天年的時候 他卻四處奔走 原本布袋戲世家 到他的下一代 沒有人願意且沒有人想繼承他的衣缽 而一大宅子的人卻在享受他的名譽和祖上的榮光 消費著不屬於他們的榮耀 作為一個外人我沒有任何資格評論他們家 只是覺得略略有些心塞 但是當我的爺爺或者伯伯成為國寶的時候 我覺得我可能也無法控制的消費不屬於我的榮耀 大家在社會中生存 靠的還是面子啊 但仍然覺得這門家傳手藝無法繼續傳承很可惜
他的徒弟常說 師父在教布袋戲的時候是沒有撇步的 意思是他從不隱藏布袋戲的技巧和奧秘 傳統的掌中布袋戲在台灣分南管和北管 雖然在陳錫煌身上已經完全融合 但市面上還是有南北管流派在暗中競爭 但無論是南管戲團的學生還是北管戲團的學生 陳錫煌都會把自己會的東西無私的教給他們 在日漸商業化的時代 “秘方”已經成為了出奇制勝的法寶 但是對於沒有什麼獨門訣竅 只有訣竅 問到這件事 陳錫煌只是笑笑:“能教就教啦~”
我以前常常不懂為什麼人家會說 因為看到一個人一直在堅持搞藝術讓人很感動 也常常聽人說什麼自己是多么多麼喜歡一項東西 我來台北后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陳錫煌 我才覺得 其實感動的點不在於布袋戲他個人的喜好 而在於他為掌中布袋戲做培養了下一代喜好它的人 他的熱愛不僅僅是熱愛 而是“傳統的”希望這項文化能夠一直保留 所以他痛心沒有人實質的關心這項藝術 他希望布袋戲不僅僅“孤芳自賞”而是能“流芳百世”
我到最後走的時候 真的差給他鞠一個躬了 當我踏出陳家大宅的門的時候 我心裡就一直想說 希望老天能夠眷顧他 讓他平安健康
-----------------------------------------------------5月9號補充--------------------------------------------------------------------
昨晚看到學妹在微博上說的一段話 有關熱愛與堅持的關係
我一直不認為熱愛是萬能的事情 那時候覺得熱愛就可以無敵 堅持一輩子
現在覺得其實二者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或者說是兩個動詞
熱愛一樣事情 或者是 東西 本應該是快樂的 如果硬要你說我要堅持熱愛 這樣未免也是太生硬了
一個人熱愛一樣事情 你不用問 看他提起這件事是否快樂就夠了
期中作業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觸到老台灣人 準確來說 應該是台灣的藝術家
我們採訪的這個人叫陳錫煌 他是台灣掌中布袋戲的一個大師
他出生在一個布袋戲世家 爺爺和爸爸都是布袋戲名師
侯孝賢導演也曾經為他的爸爸拍攝過電影 戲夢人生
關於他有多偉大 Google或者youtube上有很多關於他的故事和他所獲得的獎項
我們是分兩次採訪他 一次在台北偶戲館 一次是在他的家裡
在台北偶戲館我主要負責拍攝一下 關係人物和空鏡
對陳錫煌的印象就是一個很有精力不苟言笑的老人 雖然已經85歲 可是還是很有幹勁
採訪他的學生 有一個跟隨了他很久的學生 但是講話超扯
一講老師第一句話 就是“我很感動 師傅這麼大年紀還在推廣布袋戲”
他一邊說 我一邊想 靠幺啦 好假的話 沒有真實感受嗎
其實我每次接觸一些很厲害的人 他周圍的人都會說 我很感動 他怎麼怎麼~~~
我有時候在想 真的感動還是因為這些會被他看到 才說感動?真不明白有什麼好感動的
第二次採訪的時候我們去了陳錫煌的家
我第一次去那麼大的宅子 真的是宅子 很大 就像拍電影裡面那種 大廳后院
但是因為年久失修 給人一種很破敗的感覺 到處都是灰塵和各種修繕的工具
大宅子里住的人很多 不僅僅是他的兒子 還有他一些直係親屬 包括他弟弟的孫媳婦之類的都住在裡面 所以我們也是七拐八拐才在眾多門戶里找到他的家
他帶我參觀他的家 在眾多封塵的房間 有一兩間特別新 門都上了新漆 墻也重刷過
他開門開燈 才發現是被改建成為展覽館 一個人的家居然被改成展覽館 雖然也不大 但是裡面就是各種關於布袋戲 製作布偶的工具 步驟
我略略聽得懂一些臺語 但僅限于普通簡單的交流 他一直說跟我說 但是我沒聽懂 我誤以為是他是先裝修好 為了去世以後給大家參觀的 那時候心裡就想 這也太。。。。。。(後來跟他學生交流 其實師傅是說 去年當成展覽館給人參觀的。。。去年!不是去世。。。) 我一邊拍 一邊想 家裡居然改成展覽館 這也太厲害了吧
後來採訪他 我第一次很接近一位老藝術家 原本我以為他不苟言笑 其實還是一個滿愛笑的老人 不知道是因為我們是遠道而來專程來拍他還是因為其他原因 他開始講很多他的想法
他覺得他這麼用心的努力的推廣這個日漸式微的行業 只是因為政府和企業做的太少了 他沒有誰可以依靠 只能把自己的手藝變成藝術 將布袋戲的正統保存 其他人以後看到 會明白 傳統文化原來是這樣
不知道為什麼聽他說完這些話 我有一種想哭的衝動 感動 突然有些理解原來學生們所屬的感動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其實一個人能夠多熱愛他的職業 他的興趣愛好 目前我所接觸的人 應該沒有能超過陳錫煌大師
採訪途中有個小插曲 宅子里突然出現一個陌生的參觀人 後來和陳錫煌老先生握手拍合照 旁邊有位女士幫忙介紹 她叫陳錫煌叔叔 不知道是哪一輩和他什麼關係的一位女士 也是住在宅子里的 而那位陌生的大叔 是她兒子的老師 舊聞陳錫煌師傅的大名 今天專程來家訪 叫我們幫他拍個照片 我們採訪中也有遇到他的媳婦和孫子 他們似乎對於媒體來訪或者是說對於攝影機已經十分熟悉 他們已經習慣家中有人來拍關於陳錫煌的影像資料
我心裡其實有些些酸楚 85歲的年紀 應該是兒孫繞膝 頤養天年的時候 他卻四處奔走 原本布袋戲世家 到他的下一代 沒有人願意且沒有人想繼承他的衣缽 而一大宅子的人卻在享受他的名譽和祖上的榮光 消費著不屬於他們的榮耀 作為一個外人我沒有任何資格評論他們家 只是覺得略略有些心塞 但是當我的爺爺或者伯伯成為國寶的時候 我覺得我可能也無法控制的消費不屬於我的榮耀 大家在社會中生存 靠的還是面子啊 但仍然覺得這門家傳手藝無法繼續傳承很可惜
他的徒弟常說 師父在教布袋戲的時候是沒有撇步的 意思是他從不隱藏布袋戲的技巧和奧秘 傳統的掌中布袋戲在台灣分南管和北管 雖然在陳錫煌身上已經完全融合 但市面上還是有南北管流派在暗中競爭 但無論是南管戲團的學生還是北管戲團的學生 陳錫煌都會把自己會的東西無私的教給他們 在日漸商業化的時代 “秘方”已經成為了出奇制勝的法寶 但是對於沒有什麼獨門訣竅 只有訣竅 問到這件事 陳錫煌只是笑笑:“能教就教啦~”
我以前常常不懂為什麼人家會說 因為看到一個人一直在堅持搞藝術讓人很感動 也常常聽人說什麼自己是多么多麼喜歡一項東西 我來台北后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陳錫煌 我才覺得 其實感動的點不在於布袋戲他個人的喜好 而在於他為掌中布袋戲做培養了下一代喜好它的人 他的熱愛不僅僅是熱愛 而是“傳統的”希望這項文化能夠一直保留 所以他痛心沒有人實質的關心這項藝術 他希望布袋戲不僅僅“孤芳自賞”而是能“流芳百世”
我到最後走的時候 真的差給他鞠一個躬了 當我踏出陳家大宅的門的時候 我心裡就一直想說 希望老天能夠眷顧他 讓他平安健康
-----------------------------------------------------5月9號補充--------------------------------------------------------------------
昨晚看到學妹在微博上說的一段話 有關熱愛與堅持的關係
我一直不認為熱愛是萬能的事情 那時候覺得熱愛就可以無敵 堅持一輩子
現在覺得其實二者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或者說是兩個動詞
熱愛一樣事情 或者是 東西 本應該是快樂的 如果硬要你說我要堅持熱愛 這樣未免也是太生硬了
一個人熱愛一樣事情 你不用問 看他提起這件事是否快樂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