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路中的从容之气——青岛
是带着上悬的心,紧张的心踏上高铁,借着清明临时买票而申请到的一张高铁一等座,上车后手边摆满工作素材,俨然一副商务人士的外壳,实际上我知道这与其差之千里。
到站后,是青岛有名的栈桥,一条通向大海的桥,游人或是行人很多,在一家位于三层的餐厅吃饭,临窗的位置,面朝大海,一顿不足百元的海景工作餐,意外的犒劳。
迎面而来的空气中充满了潮湿的味道,这里的女生真是幸运,皮肤免受缺水的困扰。当时没有闻到海腥味,不知道用力吸吸鼻子是不是也能触及这种独有的味道。一直以为这个德国人修建且据称最有良心下水道的城市,是没有雨涝不用下雨天游泳的基础设施奢侈的城市,而踏上之后,这里的老城区很多单行道,上大坡下小坡强转弯,尤其在底盘很高速度很快的公交车上感受明显,一度以为我上了盘山路,最为诧异的是大雨小雨这里都会狠堵,开始担心这个海边城市下雨的频率了,回程时,3点多去火车站,晴天也堵车,司机说是外地游人过多的缘故。雨水也好外地车也罢,这个青岛的堵车,应该变成青岛人暂时摆脱不了的现实,而高频率的堵车是不是也能够培养出青岛人不急不躁的整体气质呢?!
陌生的城市除了未知还有意外。五四广场是地标性建筑,我被动地在这站下了车,一步步走近,广场上放风筝的人并不多,而且都是在绿化带的草坪上放的,看起来很有营养的小草。而真正的水泥广场上则是密密麻麻的人,我没走近,从小在农村玩泥巴沙子长大的我,到了能够踩到土的地方,摸到石头的地方,才会找到放松的感觉,一直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广场和公园是景点,为什么呢?
大学路,中国海洋大学边上的一条路,10°or15°左右的坡度。路上行人不多,爬上海洋大学的小山,青岛老城尽收眼底,忽然觉得人在地面上,小到像一粒尘埃一样微不足道,平时自居的傲娇,平时看似舍我其谁的霸气,平时以我为中心的各种情绪,在这个空间里,只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
路边有些四五十年代的老屋,一栋老屋,三层或四层的独院,院里一般都有藤椅小桌,很多院落种了竹子(莫名喜欢),木头的窗框,又高又瘦的多个窗户,一位身着砖红太极服的大姨背对着马路,自顾自或许是惯例地打着太极,踢腿时腿绷得既直且高,看来是勤练的,筋拉的很开。
一路上,都是些小店:茶语新说、内像、咖啡,对,就是小咖啡馆和小茶馆,只放几张桌子的小店,进去了,也没有店员急着迎接你,摆着开水壶、茶具、咖啡机,桌面上铺着浅色布艺的桌布,素净雅致。是什么初衷,让他们的小店都是这种不急不缓的节奏呢?是什么思想,是什么让他们的小店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呢?是什么内心,让他们守得一片天空而富足心安呢?是一份明白,是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