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录制预算少?8个方法教你节省开支
![]() |
每个音乐人都希望得到成果——将一段时间创作成熟的作品录制成制作精良的录音作品。但如果没有大厂牌的鼎力支持,预算总是有限的。设备,租棚,聘请录音师、混音师、制作人,做母带,包装设计、投入生产……每一项都要花钱。
如果你不想卖掉好几个肾,如果想把钱都花在刀刃上,在有限的预算下得达质量×2的成果,不妨了解一下该如何节省录制专辑的开支。
1.进棚前先排练好
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我们还是会惊讶地发现有不少乐队进棚之后的表现很不专业:速度不稳、手箱音色调得很烂、演唱技巧太差等等。我想99%的录音棚都是按时间收费的,真的要到棚里浪费时间去做那些在排练室中就应该做好的事情吗?
2.习惯听节拍器
虽然在演奏和排练时听听节拍器已经不是什么新颖的话题,但是进棚前的适应却最需要得到重视。在排练或演出时,乐队整体轻微的速度变化或小小的错误是可以允许的,可能还是有趣的。但进棚就不一样,为了后期制作效率,节拍当然是越准越好。
要习惯戴着耳机听录音师做好的“点儿”去演奏。那么精准是唯一要求吗?——绝对不是!有的乐手能很精确地跟随节拍器演奏,但听上去像机器人演奏的一样。所以我们说到“习惯听节拍器”不仅包括准确,还包括在框架中发挥出充满现场感的情绪和激情来。
3.准备好所有素材
如果棚时预算不够,那么最好不要在进棚后才开始写一些小素材。也许你见过很多国外大牌乐队花几个月的时间泡在棚里创作歌曲、探寻音色,但这种惬意岂是我等“屌丝级”预算乐队所能得到的?哈哈!所以真要省钱,就别等到进棚才写和声、写吉他solo、编弦乐什么的了。时间就是金钱。在压力下创作可不是件轻松的事。
4.提前在排练室中录好打底
录音时,正如前面提到的,有的乐手习惯听节拍器打点,也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听乐队提前录好的完整歌曲去演奏。这个东西俗称“打底”。基本上预算不是很紧张的话,打底是在录音棚中完成的。但是如果要节省每一分钱,那么可以在排练室中录好。音质不是最关键,节拍稳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打底至关重要,如果经验不足,那么邀请你的制作人或是录音师到场“监工”。“监工”不仅能把打底工作做好,还能一起找出歌曲在演奏、编曲、音色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进棚前就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或者至少,得到解决方案,做到心里有谱。
5.安排制作前会议
就像上条所说的,预先解决问题很重要。制作前会议是指在进棚前几天,整个录制团队聚集在一起,各自熟悉并商议例如设备、录音时间安排等最细节的事宜。
不过,与团队的沟通其实需要更早,提供小样、商讨录制方式等这样的“熟悉-提需求-反馈与解决”双向流程是要尽早开始的。
6.向录音师和制作人提供作品资料
作品资料包括:作品名称、速度、调、歌词、和弦、歌曲结构(如intro, 主歌, 副歌, 桥段等)。
大部分音乐人在进棚前都在排练和找音色,忽略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情有可原的。但如果为了节省棚时预算的话,将作品资料提前写好能省去不少沟通时间,提高效率。
7.一次集中录2、3首歌即可
你也许会想“Black Sabbath首张专辑一天就录完了,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呢?”这听上去是很激励人心,特别是对于想省钱的音乐人来说。可是这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
就拿专辑要录10首歌来举例子吧,对于排练勤快的乐队来说,每首歌需要录个2-3遍才能把基本的节奏轨(鼓、贝司、节奏吉他、键盘)录好。而且!这说的是完全不出错的演奏才能做到。如果每首歌大概4分钟长,那么也就是需要两小时不间断工作才能把10首歌曲的节奏轨录好。但是真这样不间断、不休息的话……你不累吗?神智还清楚吗?
好吧,那如果算上休息喝口水抽根烟的时间,就算3小时吧。接下来要开始录人声、和声、lead乐器、小打等等,这些更耗时,大概算6小时吧(主唱已经失声了吧)。再算上编辑调整的时间,最后到混音的时候,每个人都体力不支了。
好吧,上面这么多不切实际的假设是想让大家知道,不要因为着急省钱就图快。真正10首歌的录制,每天8小时、花7天做完(不算混音与母带)已经是非常匆忙了。毕竟除了演奏,还有大量时间会花在设备装卸、调音色上面,人声的录制也是着急不得的。
所以,不要来马拉松似的拉锯战,一天花十几个小时耗在棚里。并且,每个阶段只专注两三首歌会更有质量。
8.选择合适的制作人
试听制作人过去的作品,与其合作过的音乐人交流,或者直接联系制作人,都能对这位至关重要的角色有所了解。除了知晓其音乐风格与制作水准是否与你合拍,知道其录制习惯也很重要。
总之,风格合拍、要价合理、技术过硬、沟通愉快的制作人会是最理想的。谁也不希望把棚时浪费在团队间的误解和争论上,对吧?
扩展阅读:
《EP还是LP: 那种专辑形式适合你?》
《特别指南:怎样选择合适的录音棚》
《录音计划表的重要性》
《进棚录音前要了解的18个问题》
文章来自音乐人攻略 http://musicianguide.cn
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