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资料 -Decca 028944357523
弗兰克·布里奇(Frank Bridge, 1879-1941)
英国作曲家,中提琴家,指挥家弗兰克·布里奇(又译“布瑞基”)于1879年2月26日生于布赖顿(Brighton),就学于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及作曲,并于1899年获得奖学金,1899-1903年师从斯坦福学习作曲。他很快成为一名称职的指挥和室内乐演奏者,在几个弦乐四重奏团内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1906年,他接替了因病退出约阿希姆四重奏组的中提琴手沃思(Wirth)的位置,后来又加入了英国四重奏组,直到1915年。同时他还从事指挥工作,组织新建立的新交响乐团进行排练,在萨伏依剧院和柯文特花园指挥歌剧,以及和伦敦交响乐团等许多乐团一同演出。布里奇的音乐才能使他能在短时期内掌握困难的曲目,因而亨利·伍德在因故不能指挥逍遥音乐会时邀请他代替。1923年布里奇访美,在波士顿、克利夫兰、底特律和纽约指挥自己的作品。他同时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虽然只有布里顿一个作曲学生。
在1900年代布里奇创作了大量室内乐和歌曲,他很快就拥有了娴熟的创作技术以及同时满足听众和演奏者的能力。虽然像著名的歌曲《艾伦像一朵可爱的花》这样的作品只不过是所谓的“客厅民谣”,布里奇的真正才能体现在《f小调幻想四重奏》和《第一弦乐四重奏》这样的作品中。虽然还未表现出明显的个人特色,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结构和温暖的表达。在音乐语言上表现为对勃拉姆斯和斯坦福风格的发展(这在当时是常见的),同时带有一份来自于福雷的法国式的清澈。他最出色的早期室内乐是《幻想钢琴四重奏》(1910),此曲为为科比特(Cobbett)举办的作曲比赛而创作。他希望恢复盛行于16-17世纪的单乐章幻想曲的活力。布里奇的幻想曲都力图和传统四乐章作品一样表达丰富的情绪和结构美,例如《幻想钢琴三重奏》以三段体的慢板取代传统的奏鸣曲式,并用谐谑曲作为中间乐章。《幻想钢琴四重奏》结构较简单,两个行板外乐章夹以快板的中间乐章,中部与作品的开头联系密切。作曲家一生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拱形结构。
从室内乐可以看出布里奇的非凡才能,不过他同时也创作大型作品:在创作生涯的早期他写了一些管弦乐,例如《舞蹈诗》(一部大型的交响圆舞曲)以及辉煌灿烂的《舞蹈狂想曲》。他早期创作的高峰以结构精巧的《弦乐组曲》(1908)和《大海》(1910-1911)为代表,后者是他少数在英国音乐会节目单上常见的作品之一。《大海》是一部宽广的四乐章组曲,是典型的布里奇风格,结合了诗意和优雅的旋律与织体。此曲与巴克斯的《廷塔基尔》和《十一月的森林》有相近之处,或许还影响了这些作品的和声。但布里奇的音乐在对位上更清晰和自由,和声相对简洁。布里奇音乐的情感不像巴克斯那样强烈,但是对音乐风格的革新赋予他更多的力量。
管弦乐曲《夏天》展现了他逐渐成熟的一面,即使布里奇似乎把自己限定于一种国际性的英国风格之下,曲中仍随处可见有趣的结构和织体。有意思的是,曲中最迷人的部分是用教科书式的复调写作的。布里奇对学院派技巧的掌握和他音乐中的诗意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夏天》的影响依稀可见于优美精致的《两首理查·杰弗里诗》中——两曲作于次年的精妙小品。布里奇同时创作了宏大的两乐章《大提琴奏鸣曲》和《第二弦乐四重奏》——他成熟期的第一首重要室内乐。布里奇晚期作品的特征在这些作品中略微显现,特别是旋律的回音以及日益发展的半音主义,但是它们通俗易解的浪漫主义和他战后的严肃风格仍然相距甚远。
在接下来数年中布里奇致力于小的体裁,如歌曲和钢琴小品,同时开始写作歌剧《圣诞玫瑰》的草稿。布里奇的下一首重要作品,《钢琴奏鸣曲》标志着他创作生涯的一个决定性时刻。这首奏鸣曲说明他的风格开始远离大部分同时代的英国作曲家。之前他的作品是轻松,甚至守旧的,他执着于这种和巴克斯与艾尔兰相去不远的风格。《钢琴奏鸣曲》告诉我们,他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意转向。和许多其他英国作曲家一样,一战对布里奇这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影响深刻。《钢琴奏鸣曲》所展现的变革虽然多少在他的早期风格中有所预示,但是它将使布里奇的音乐语言产生深刻的变化。这位现实主义者之前着意于创作听众喜闻乐见的乐曲,现在他清楚地意识到应该有所转变了。
不过《钢琴奏鸣曲》以及布里奇接下来的主要作品并未完全脱离英国风格。它们带有艾尔兰坚定的英雄气质,以及一些和艾尔兰与巴克斯较为相似的和弦组合。布里奇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内在双调性的运用以及更为独特的和声。巴克斯和艾尔兰的和声听起来像是在基本和弦上加点不协和音的装饰,而布里奇的和弦以其独特的音程结构为基础(例如《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同时布里奇发展了更加灵活的节奏和曲式以适应逐渐瓦解的调性:情绪,织体和速度迅速变化;思路自由地展开;情绪持续变化;以及拒绝使用完全反复。
在《钢琴奏鸣曲》之后的主要作品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上述特征,并且多数具有很高水平。更加内省的室内乐给了他更多的实验机会,在《第三弦乐四重奏》和《第四弦乐四重奏》之中布里奇接近了新维也纳乐派的早期风格:十二音主题的使用以及音乐动机之间的整体联系。尽管布里奇仍然保留英国风格,特别是富于美感的和声;尽管他表现出对贝尔格的敬仰,但他的个人风格仍然显而易见。华丽的《第二钢琴三重奏》和最后两首弦乐四重奏是二十世纪英国室内乐的巅峰之作,而情绪变化激烈的单乐章《小提琴奏鸣曲》或许是他最好的器乐作品。
上述作品的结构宏大,音域宽广;而布里奇同时还创作了大型管弦乐作品。《进入春季》的主部是迅疾辉煌的快板乐章,而以催眠曲般的优美田园风格结尾。它与短小的管弦乐印象《垂柳斜倚小溪边》(1928)中阴沉的悲叹形成对比。布里奇的管弦乐和他大量的室内乐区别在于丰富的风景描绘。他认为室内乐是纯粹的内心独白,而以更富于色彩的管弦乐队来表现感官印象。布里奇的管弦乐一向十分贴切地表现其标题,以单乐章形式为主,采用比后两首弦乐四重奏中的奏鸣曲式更加灵活的结构。《垂柳》由一些不重复的段落构成,并以挽歌结尾。《进入春季》的主题呈示之前有令人目眩的变化,而直到田园风格的结尾主题才得以被强调。布里奇晚年创作了两首出色的协奏作品:为钢琴而作的《幻觉》和单乐章大提琴协奏曲《致辞》,一部不间断使用对位法和抒情乐段的宏大作品,在这里拱形结构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是《谜之序曲》,作品使用了较简洁的和声,混合了独特的张力,抒情和矛盾的情绪。
布里奇晚年在国外发展,远离英国音乐生活,这使得人们在了解他的后期作品时遇到了许多障碍。1941年1月10日,布里奇卒于伊斯特本(Eastbourne)。在他死后他的音乐虽然偶尔还会引起兴趣,但基本上被遗忘了。诗意的深刻和技术的完美,预示着他的复兴终将到来。
他的一系列室内乐作品使他声誉卓著,其中包括《幻想四重奏》(1905)、钢琴五重奏(1906)、《幻想三重奏》(1908)、《幻想钢琴四重奏》(1910)、大提琴奏鸣曲(1913-17),但他也创作歌曲,最著名的为《爱情消逝》Love Went Ariding ;并作有管弦乐曲,其中有《伊萨贝拉》Isabella (1908) 和《大海》The Sea (1910-1911) 。最后他写了五部弦乐四重奏。1920年后他的音乐在和声语言方面起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钢琴奏鸣曲(1921-24)、弦乐三重奏“狂想曲”Rhapsody(1928)、第四四重奏(1937)和小提琴奏鸣曲(1934)中,致使甘些评论家在他身后公认他为英国最先进的世界主义作曲家之一,因为他和勋伯格的风格因素有明显的类似现象。他的大提琴和乐队曲《演讲》Oration(忧伤协奏曲)(1930)在效果上堪与埃尔加的协奏曲媲美,是一部遭忽视的杰作。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在14岁时曾拜他为师,他敏锐地觉察到布里顿的天才,这也是布里奇值得后世感恩扬名之处,布里顿的《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s Theme of Frank Bridge (1937) 就是根据布里奇的弦乐四重奏《三首田园曲》3 Idylls (1906) 中之一首的主题写成的。布里奇的管弦乐曲还有《夏》Summer (1914) 、《进入春天》Enter Spring (1927) 、和弦乐曲《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1941)。
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英国作曲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 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 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
主要作品 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 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我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和平使者] 本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布里顿,其重要作品中至少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 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 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 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 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 处境很窘迫。 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 “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 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 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 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 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 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 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 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 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 反战内容。 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 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 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 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 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 《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
![]() |
Frank Bridge |
英国作曲家,中提琴家,指挥家弗兰克·布里奇(又译“布瑞基”)于1879年2月26日生于布赖顿(Brighton),就学于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及作曲,并于1899年获得奖学金,1899-1903年师从斯坦福学习作曲。他很快成为一名称职的指挥和室内乐演奏者,在几个弦乐四重奏团内演奏小提琴和中提琴。1906年,他接替了因病退出约阿希姆四重奏组的中提琴手沃思(Wirth)的位置,后来又加入了英国四重奏组,直到1915年。同时他还从事指挥工作,组织新建立的新交响乐团进行排练,在萨伏依剧院和柯文特花园指挥歌剧,以及和伦敦交响乐团等许多乐团一同演出。布里奇的音乐才能使他能在短时期内掌握困难的曲目,因而亨利·伍德在因故不能指挥逍遥音乐会时邀请他代替。1923年布里奇访美,在波士顿、克利夫兰、底特律和纽约指挥自己的作品。他同时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虽然只有布里顿一个作曲学生。
在1900年代布里奇创作了大量室内乐和歌曲,他很快就拥有了娴熟的创作技术以及同时满足听众和演奏者的能力。虽然像著名的歌曲《艾伦像一朵可爱的花》这样的作品只不过是所谓的“客厅民谣”,布里奇的真正才能体现在《f小调幻想四重奏》和《第一弦乐四重奏》这样的作品中。虽然还未表现出明显的个人特色,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结构和温暖的表达。在音乐语言上表现为对勃拉姆斯和斯坦福风格的发展(这在当时是常见的),同时带有一份来自于福雷的法国式的清澈。他最出色的早期室内乐是《幻想钢琴四重奏》(1910),此曲为为科比特(Cobbett)举办的作曲比赛而创作。他希望恢复盛行于16-17世纪的单乐章幻想曲的活力。布里奇的幻想曲都力图和传统四乐章作品一样表达丰富的情绪和结构美,例如《幻想钢琴三重奏》以三段体的慢板取代传统的奏鸣曲式,并用谐谑曲作为中间乐章。《幻想钢琴四重奏》结构较简单,两个行板外乐章夹以快板的中间乐章,中部与作品的开头联系密切。作曲家一生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拱形结构。
从室内乐可以看出布里奇的非凡才能,不过他同时也创作大型作品:在创作生涯的早期他写了一些管弦乐,例如《舞蹈诗》(一部大型的交响圆舞曲)以及辉煌灿烂的《舞蹈狂想曲》。他早期创作的高峰以结构精巧的《弦乐组曲》(1908)和《大海》(1910-1911)为代表,后者是他少数在英国音乐会节目单上常见的作品之一。《大海》是一部宽广的四乐章组曲,是典型的布里奇风格,结合了诗意和优雅的旋律与织体。此曲与巴克斯的《廷塔基尔》和《十一月的森林》有相近之处,或许还影响了这些作品的和声。但布里奇的音乐在对位上更清晰和自由,和声相对简洁。布里奇音乐的情感不像巴克斯那样强烈,但是对音乐风格的革新赋予他更多的力量。
管弦乐曲《夏天》展现了他逐渐成熟的一面,即使布里奇似乎把自己限定于一种国际性的英国风格之下,曲中仍随处可见有趣的结构和织体。有意思的是,曲中最迷人的部分是用教科书式的复调写作的。布里奇对学院派技巧的掌握和他音乐中的诗意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夏天》的影响依稀可见于优美精致的《两首理查·杰弗里诗》中——两曲作于次年的精妙小品。布里奇同时创作了宏大的两乐章《大提琴奏鸣曲》和《第二弦乐四重奏》——他成熟期的第一首重要室内乐。布里奇晚期作品的特征在这些作品中略微显现,特别是旋律的回音以及日益发展的半音主义,但是它们通俗易解的浪漫主义和他战后的严肃风格仍然相距甚远。
在接下来数年中布里奇致力于小的体裁,如歌曲和钢琴小品,同时开始写作歌剧《圣诞玫瑰》的草稿。布里奇的下一首重要作品,《钢琴奏鸣曲》标志着他创作生涯的一个决定性时刻。这首奏鸣曲说明他的风格开始远离大部分同时代的英国作曲家。之前他的作品是轻松,甚至守旧的,他执着于这种和巴克斯与艾尔兰相去不远的风格。《钢琴奏鸣曲》告诉我们,他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意转向。和许多其他英国作曲家一样,一战对布里奇这位坚定的和平主义者影响深刻。《钢琴奏鸣曲》所展现的变革虽然多少在他的早期风格中有所预示,但是它将使布里奇的音乐语言产生深刻的变化。这位现实主义者之前着意于创作听众喜闻乐见的乐曲,现在他清楚地意识到应该有所转变了。
不过《钢琴奏鸣曲》以及布里奇接下来的主要作品并未完全脱离英国风格。它们带有艾尔兰坚定的英雄气质,以及一些和艾尔兰与巴克斯较为相似的和弦组合。布里奇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在于内在双调性的运用以及更为独特的和声。巴克斯和艾尔兰的和声听起来像是在基本和弦上加点不协和音的装饰,而布里奇的和弦以其独特的音程结构为基础(例如《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同时布里奇发展了更加灵活的节奏和曲式以适应逐渐瓦解的调性:情绪,织体和速度迅速变化;思路自由地展开;情绪持续变化;以及拒绝使用完全反复。
在《钢琴奏鸣曲》之后的主要作品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上述特征,并且多数具有很高水平。更加内省的室内乐给了他更多的实验机会,在《第三弦乐四重奏》和《第四弦乐四重奏》之中布里奇接近了新维也纳乐派的早期风格:十二音主题的使用以及音乐动机之间的整体联系。尽管布里奇仍然保留英国风格,特别是富于美感的和声;尽管他表现出对贝尔格的敬仰,但他的个人风格仍然显而易见。华丽的《第二钢琴三重奏》和最后两首弦乐四重奏是二十世纪英国室内乐的巅峰之作,而情绪变化激烈的单乐章《小提琴奏鸣曲》或许是他最好的器乐作品。
上述作品的结构宏大,音域宽广;而布里奇同时还创作了大型管弦乐作品。《进入春季》的主部是迅疾辉煌的快板乐章,而以催眠曲般的优美田园风格结尾。它与短小的管弦乐印象《垂柳斜倚小溪边》(1928)中阴沉的悲叹形成对比。布里奇的管弦乐和他大量的室内乐区别在于丰富的风景描绘。他认为室内乐是纯粹的内心独白,而以更富于色彩的管弦乐队来表现感官印象。布里奇的管弦乐一向十分贴切地表现其标题,以单乐章形式为主,采用比后两首弦乐四重奏中的奏鸣曲式更加灵活的结构。《垂柳》由一些不重复的段落构成,并以挽歌结尾。《进入春季》的主题呈示之前有令人目眩的变化,而直到田园风格的结尾主题才得以被强调。布里奇晚年创作了两首出色的协奏作品:为钢琴而作的《幻觉》和单乐章大提琴协奏曲《致辞》,一部不间断使用对位法和抒情乐段的宏大作品,在这里拱形结构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是《谜之序曲》,作品使用了较简洁的和声,混合了独特的张力,抒情和矛盾的情绪。
布里奇晚年在国外发展,远离英国音乐生活,这使得人们在了解他的后期作品时遇到了许多障碍。1941年1月10日,布里奇卒于伊斯特本(Eastbourne)。在他死后他的音乐虽然偶尔还会引起兴趣,但基本上被遗忘了。诗意的深刻和技术的完美,预示着他的复兴终将到来。
他的一系列室内乐作品使他声誉卓著,其中包括《幻想四重奏》(1905)、钢琴五重奏(1906)、《幻想三重奏》(1908)、《幻想钢琴四重奏》(1910)、大提琴奏鸣曲(1913-17),但他也创作歌曲,最著名的为《爱情消逝》Love Went Ariding ;并作有管弦乐曲,其中有《伊萨贝拉》Isabella (1908) 和《大海》The Sea (1910-1911) 。最后他写了五部弦乐四重奏。1920年后他的音乐在和声语言方面起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在钢琴奏鸣曲(1921-24)、弦乐三重奏“狂想曲”Rhapsody(1928)、第四四重奏(1937)和小提琴奏鸣曲(1934)中,致使甘些评论家在他身后公认他为英国最先进的世界主义作曲家之一,因为他和勋伯格的风格因素有明显的类似现象。他的大提琴和乐队曲《演讲》Oration(忧伤协奏曲)(1930)在效果上堪与埃尔加的协奏曲媲美,是一部遭忽视的杰作。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在14岁时曾拜他为师,他敏锐地觉察到布里顿的天才,这也是布里奇值得后世感恩扬名之处,布里顿的《弗兰克·布里奇主题变奏曲》Variations on s Theme of Frank Bridge (1937) 就是根据布里奇的弦乐四重奏《三首田园曲》3 Idylls (1906) 中之一首的主题写成的。布里奇的管弦乐曲还有《夏》Summer (1914) 、《进入春天》Enter Spring (1927) 、和弦乐曲《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1941)。
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
![]() |
Benjamin Britten |
英国作曲家,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 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 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
主要作品 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 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我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和平使者] 本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布里顿,其重要作品中至少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 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 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 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 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 处境很窘迫。 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 “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 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 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 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 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 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 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 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 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 反战内容。 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 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 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 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 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 《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