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野之城》:失落的香港
《无野之城》是香港第一部关于棒球运动员的电影作品,而影片的名字也是来自于导演此前所认为的香港没有棒球队——棒球在日本被称之为“野球”,导演云翔是一位日本漫画迷。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在2003年及2004年时,其中,2003年对于香港而言是及其重要的一年。因为,在香港回归之前不少港人对于回归有种“恐惧”感,即使在1997年7月1日回归后心态也还一时半刻里没有转变过来,回归第二天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也在香港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经济方面;2003年3月大规模出现的SARS,将港人的信心再度的降低,于是,在当年7月1日的回归纪念日时也爆发了港人的集体性事件——香港纪录片导演张虹就拍摄了作品《七月》,记录了这一天的状况。《无野之城》以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为故事背景,将人物的心态发展变化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
不过,电影不是纯粹的纪录片,尽管穿插了数段比赛时的录像过程,也尽管本片的角色大部分都是生活现实中的自己,但也加入了一些虚构成分使得影片的戏剧性更加突出(就像贾樟柯的最新电影《24城记》一样),尤其是董敏莉与林苑这两位女主角的戏份的加入,使得影片中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更明显,尤其是凸显了压抑时代的青春时期的友情、爱情等的变迁。
影评人Ryan认为“电影在加入感情戏份上,虽然一众球员连同数位演员在演出上算是十分配合,但是所谓的感情线,加起上来亦过于随意,三位女角的作用,比起花瓶更花瓶。所谓的家庭,拿出香子俊的一家,演绎亦仿如舞台剧演出,浮夸得令人汗颜。戏剧成分的加入,似乎没有好好地协助电影表达主题。当中的性取向问题,更被夸大探讨其异性恋与同性恋,不知同志影展或假同志影展会否拿来谈及了”,另有人也认为“《无野之城》用意好,但两头不到岸,效果吃力不讨好······《无野之城》不但传递不了对青春与失落的主题,反而借香港棒球队及他们的肉体,给予观众的我‘挂羊头,卖狗肉’被骗的感觉”。
不过,电影最遭人诟病的是大量充斥的男性裸露场景(影片在巴士宣传上也是比较裸露的海报,在遭市民投诉后才换掉),如影片一开头的澡堂。但有些奇怪的是,本片在香港仅是被评为IIB级,而不是三级。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533023725248/#
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533023725248/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在2003年及2004年时,其中,2003年对于香港而言是及其重要的一年。因为,在香港回归之前不少港人对于回归有种“恐惧”感,即使在1997年7月1日回归后心态也还一时半刻里没有转变过来,回归第二天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也在香港造成很大影响,尤其是经济方面;2003年3月大规模出现的SARS,将港人的信心再度的降低,于是,在当年7月1日的回归纪念日时也爆发了港人的集体性事件——香港纪录片导演张虹就拍摄了作品《七月》,记录了这一天的状况。《无野之城》以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为故事背景,将人物的心态发展变化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
不过,电影不是纯粹的纪录片,尽管穿插了数段比赛时的录像过程,也尽管本片的角色大部分都是生活现实中的自己,但也加入了一些虚构成分使得影片的戏剧性更加突出(就像贾樟柯的最新电影《24城记》一样),尤其是董敏莉与林苑这两位女主角的戏份的加入,使得影片中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更明显,尤其是凸显了压抑时代的青春时期的友情、爱情等的变迁。
影评人Ryan认为“电影在加入感情戏份上,虽然一众球员连同数位演员在演出上算是十分配合,但是所谓的感情线,加起上来亦过于随意,三位女角的作用,比起花瓶更花瓶。所谓的家庭,拿出香子俊的一家,演绎亦仿如舞台剧演出,浮夸得令人汗颜。戏剧成分的加入,似乎没有好好地协助电影表达主题。当中的性取向问题,更被夸大探讨其异性恋与同性恋,不知同志影展或假同志影展会否拿来谈及了”,另有人也认为“《无野之城》用意好,但两头不到岸,效果吃力不讨好······《无野之城》不但传递不了对青春与失落的主题,反而借香港棒球队及他们的肉体,给予观众的我‘挂羊头,卖狗肉’被骗的感觉”。
不过,电影最遭人诟病的是大量充斥的男性裸露场景(影片在巴士宣传上也是比较裸露的海报,在遭市民投诉后才换掉),如影片一开头的澡堂。但有些奇怪的是,本片在香港仅是被评为IIB级,而不是三级。
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533023725248/#
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53302372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