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酱油(待续)
之前舍友去超市买酱油,看到Worcestershire sauce,看颜色形态以为是,于是就买回来了。等蘸速冻饺子吃了一次发现,不对,于是就没用过了。告诉我买酱油买成了醋(我的这位舍友烧菜从来不用醋),索性送我。
于是我查了之后才发现,Worcestershire sauce的上海版,叫做“辣酱油”,主要成分为醋的一种调料竟然叫做酱油,这种命名方式显然是与舍友一样的人想出来的。
据《上海传统食品》(中国食品出版社,1990,253-254),吴名继与陈学峰写的简介,上海辣酱油起源于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1930年代,各西菜餐馆采用的调味品多从欧美进口。梅林罐头食品厂的陈闰发、戴行水,用多种香料磨粉调合,试制出一种新的调味料。这块形容是,“液状,呈棕褐色,口味稍咸,又有爽口的酸辣味,香浓适度,既可调味,又可蘸食”。命名原因是,“由于国内尚无这类调味品,而外表又近似酱油,故称‘辣酱油’”。1960年代,辣酱油油梅林罐头食品厂转至泰康食品厂生产,“梅林牌”改为“金鸡牌”。辣酱油分黄牌、蓝牌两种。黄牌是特抽,使用黄色商标,口味较浓。蓝牌是一抽,使用蓝色商标,口味较淡。辣酱油装瓶后,在静止状态下瓶子下部有很明显的香料沉淀层。这是辣酱油的特色,表示由多量香味物质制成,使用时需先摇匀,然后倒出。
重点是《上海传统食品》给出了辣酱油的制作方法:
【原料】食盐,砂糖,醋酸,香料,香辛料,水果,蔬菜。
【工艺】备料:香料磨细,香辛料及果蔬粉碎;配方;抽题;熬煮;滤渣;冷却;包装。
【特点】辣酱油由20多种原料精制而成,口味独特,即可调味,又可蘸食,适用于中外菜肴,使食品添加美味,增进食欲,使用方便,四时皆宜。
《中国土特名产辞典》(商务,1991,p.411)介绍的更详细,(金鸡牌上海辣酱油)原为金盾牌及梅林牌。采用洋葱、芹菜、萝卜、辣根、生姜、蒜头、辣椒、胡椒、茴香等近30种原、辅料,经原料处理、配料、熬煮、装瓶、封口制成。其所用蔬菜类,要求鲜嫩、饱满、肥厚;所用香辛类,要求新鲜、干燥、香正;水果则要求清香、新鲜。原料经沸水熬煮,所含香精油、糖类、胶类、色素类等成分被抽提析出,糖、盐之类经溶化、熬煮,兼起调色作用。待色泽逐渐转深,达到规定浓度后过滤、贮存,在一定时间后制成成品。由于所用香辛料及盐、醋之类有杀菌防腐作用,故具有较好的贮存性能。产品呈酱红色,香酸鲜辣,滋味醇香,静置时底部有香料沉淀,用时摇荡混合以提高香味。用于中外菜肴,烹调、蘸食均宜,油炸菜点使用,益增鲜美,有开胃、去腻、增香、促食之效。这里明确说道,创始于1933年。
至于Worcestershire sauce在中国的使用,殳俏在2012年出版的《贪食纪》中提到,在上海兰桂坊点炸猪排,送上来的调料是Worcestershire sauce而不是常见的“泰康黄牌”。同样,她说起这种酱汁在中国出现过的各种叫法,李派林调味汁、伍斯特沙司、英国黑醋汁,还有喼汁。(喼汁应该是粤语区的说法。)但殳俏文章的问题在于,她没搞清楚梅林牌辣酱油的起源时间,她给出的说法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因为舶来品供应的中断,为了应对本地消费者,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自制了梅林牌辣酱油,即伍斯特酱汁。”
日本大概是1880s开始用这种调料,有趣的是《深夜食堂》第一本里面就讲到过煎荷包蛋上面究竟是放酱油还是辣酱油之争。而且翻译用的就是“辣酱油”。我当年看的时候还挺疑惑。
好吧 写饿了...先不写了
于是我查了之后才发现,Worcestershire sauce的上海版,叫做“辣酱油”,主要成分为醋的一种调料竟然叫做酱油,这种命名方式显然是与舍友一样的人想出来的。
据《上海传统食品》(中国食品出版社,1990,253-254),吴名继与陈学峰写的简介,上海辣酱油起源于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1930年代,各西菜餐馆采用的调味品多从欧美进口。梅林罐头食品厂的陈闰发、戴行水,用多种香料磨粉调合,试制出一种新的调味料。这块形容是,“液状,呈棕褐色,口味稍咸,又有爽口的酸辣味,香浓适度,既可调味,又可蘸食”。命名原因是,“由于国内尚无这类调味品,而外表又近似酱油,故称‘辣酱油’”。1960年代,辣酱油油梅林罐头食品厂转至泰康食品厂生产,“梅林牌”改为“金鸡牌”。辣酱油分黄牌、蓝牌两种。黄牌是特抽,使用黄色商标,口味较浓。蓝牌是一抽,使用蓝色商标,口味较淡。辣酱油装瓶后,在静止状态下瓶子下部有很明显的香料沉淀层。这是辣酱油的特色,表示由多量香味物质制成,使用时需先摇匀,然后倒出。
重点是《上海传统食品》给出了辣酱油的制作方法:
【原料】食盐,砂糖,醋酸,香料,香辛料,水果,蔬菜。
【工艺】备料:香料磨细,香辛料及果蔬粉碎;配方;抽题;熬煮;滤渣;冷却;包装。
【特点】辣酱油由20多种原料精制而成,口味独特,即可调味,又可蘸食,适用于中外菜肴,使食品添加美味,增进食欲,使用方便,四时皆宜。
《中国土特名产辞典》(商务,1991,p.411)介绍的更详细,(金鸡牌上海辣酱油)原为金盾牌及梅林牌。采用洋葱、芹菜、萝卜、辣根、生姜、蒜头、辣椒、胡椒、茴香等近30种原、辅料,经原料处理、配料、熬煮、装瓶、封口制成。其所用蔬菜类,要求鲜嫩、饱满、肥厚;所用香辛类,要求新鲜、干燥、香正;水果则要求清香、新鲜。原料经沸水熬煮,所含香精油、糖类、胶类、色素类等成分被抽提析出,糖、盐之类经溶化、熬煮,兼起调色作用。待色泽逐渐转深,达到规定浓度后过滤、贮存,在一定时间后制成成品。由于所用香辛料及盐、醋之类有杀菌防腐作用,故具有较好的贮存性能。产品呈酱红色,香酸鲜辣,滋味醇香,静置时底部有香料沉淀,用时摇荡混合以提高香味。用于中外菜肴,烹调、蘸食均宜,油炸菜点使用,益增鲜美,有开胃、去腻、增香、促食之效。这里明确说道,创始于1933年。
至于Worcestershire sauce在中国的使用,殳俏在2012年出版的《贪食纪》中提到,在上海兰桂坊点炸猪排,送上来的调料是Worcestershire sauce而不是常见的“泰康黄牌”。同样,她说起这种酱汁在中国出现过的各种叫法,李派林调味汁、伍斯特沙司、英国黑醋汁,还有喼汁。(喼汁应该是粤语区的说法。)但殳俏文章的问题在于,她没搞清楚梅林牌辣酱油的起源时间,她给出的说法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因为舶来品供应的中断,为了应对本地消费者,上海梅林罐头食品厂自制了梅林牌辣酱油,即伍斯特酱汁。”
日本大概是1880s开始用这种调料,有趣的是《深夜食堂》第一本里面就讲到过煎荷包蛋上面究竟是放酱油还是辣酱油之争。而且翻译用的就是“辣酱油”。我当年看的时候还挺疑惑。
![]() |
好吧 写饿了...先不写了
夏天珍珠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报书名 (21人喜欢)
- 24年看到的“人与自然”主题的女性的写作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