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哈特利·迪安的《社会政策学》(中文版)
这本书,虽然只有一百多页,可是我看得却非常缓慢。一是由于自己这周过得比较浑浑沌沌吧,就连周一周二干了些啥,也不记得了;二是由于这本书不再像之前所看的,是调查实证的呈现或者是有趣的故事讽刺。但是,不管什么理由,都因归结于自己心不能静下来,不能好好领悟的缘故。
本书是岳经纶老师和他的两位硕士生共同翻译的。自己在下一年也即将开始攻读硕士学位的阶段,而在那时我也会有如此成就吗?如果说本科生阶段是积累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就是创造知识。我可以创造吗?我能创造出什么?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上,它是一本非常好的启发性读物,深入浅出,让我们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社会政策学、它关注什么、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等等。我一直对社会政策有一定兴趣,但你要我道出一二三来,我就只有半吊子了。而这本书帮我理清了一些思路,还弥补了我以前认识的不足。
社会政策学与社会政策。虽然以前自己也学过社会政策这一门课,但是从未想过它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像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独立存在。这又让我想起了自己所读的专业:公共政策,再过两年半的时间,它就要消失在中大校园了。日前的院运动会上,师弟师妹仍然在空旷的操场上喊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空前绝后,公共政策”的口号时,有点滑稽却难掩悲壮。如果,中国也有社会政策学,那么公共政策是否也有一线生机了?
福祉与福利。书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分析。福利涉及人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福祉则侧重于人们的生存状态。福祉(well being )指的是 ‘ doing well and feeling well ’,意思是说‘实际好并且感觉也好’。“福祉”(well being)不是“福利”(welfare)。因为“福祉”关心的是人们活得好不好(how well people are ),而不是做得好不好(how well they do )(严格来说,这正是“福利”的含义)。 社会政策学研究的是人类福祉所必需的社会关系,以及能够增进福祉的体制。
照顾和关心。“照顾”是一项实际的活动,其中的大部分,即使在发达福利国家,也是在家庭内部并由妇女来承担的。照顾儿童和患病、伤残或体弱长者的责任往往落在,至少首先是落在母亲和女性家庭成员身上。另一方面,“关心”则是可以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这一公共领域来解决或处理的。
理清了几个概念之后,本书还为我们描述了在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资本主义世界提供社会政策的不同模型。当然,我们会看到诸如女性主义、反种族主义、反残疾歧视、绿色主义和反全球化等意识形态如何能够超越这些传统的意识形态冲突。这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目前所孕育的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和审视,在把握历史的同时可以预测未来。所以,渐渐地,我也发现下一步自己可以读书的方向,就是了解中国的社会政策历程。
更为有趣的是,此书从经济维度、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来介绍了社会政策,让我清楚了如果从经济、政治、社会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可以去观察些什么,了解些什么。例如从政治角度中,我们可以去关注伴随着政策制定过程的政治权力,以及在新时代产生的区域治理层次。从社会角度,我们可以去关注提供社会政策途径背后的伦理考量。
让我感触极深的是,即使你目前所看到的一些福利措施或者你认为较好的社会政策,或许在它的背后都可能存在一种强制、权威、牺牲或霸道的色彩。例如在对残疾人提供社会政策时,两种不同的途径是补偿性途径和机会平等途径。补偿性途径所要实现的是一个人道而团结的社会,而机会平等途径所追求的则是一个宽容而公正的社会。然而,两者都受到了批评。补偿性途径倾向于保留和巩固而不是正视差异性的影响。机会平等途径则未能看到不利地位存在的根本原因与潜在的权力关系。
此次看书,思考的太少,见识的也太少,所以感悟也少。但是,我相信厚积总会薄发,眼界也是一点点慢慢打开的。Keeping on……
本书是岳经纶老师和他的两位硕士生共同翻译的。自己在下一年也即将开始攻读硕士学位的阶段,而在那时我也会有如此成就吗?如果说本科生阶段是积累知识,那么研究生阶段就是创造知识。我可以创造吗?我能创造出什么?
回到这本书的内容上,它是一本非常好的启发性读物,深入浅出,让我们很容易明白什么是社会政策学、它关注什么、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等等。我一直对社会政策有一定兴趣,但你要我道出一二三来,我就只有半吊子了。而这本书帮我理清了一些思路,还弥补了我以前认识的不足。
社会政策学与社会政策。虽然以前自己也学过社会政策这一门课,但是从未想过它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像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独立存在。这又让我想起了自己所读的专业:公共政策,再过两年半的时间,它就要消失在中大校园了。日前的院运动会上,师弟师妹仍然在空旷的操场上喊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空前绝后,公共政策”的口号时,有点滑稽却难掩悲壮。如果,中国也有社会政策学,那么公共政策是否也有一线生机了?
福祉与福利。书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分析。福利涉及人们所拥有的物质条件,福祉则侧重于人们的生存状态。福祉(well being )指的是 ‘ doing well and feeling well ’,意思是说‘实际好并且感觉也好’。“福祉”(well being)不是“福利”(welfare)。因为“福祉”关心的是人们活得好不好(how well people are ),而不是做得好不好(how well they do )(严格来说,这正是“福利”的含义)。 社会政策学研究的是人类福祉所必需的社会关系,以及能够增进福祉的体制。
照顾和关心。“照顾”是一项实际的活动,其中的大部分,即使在发达福利国家,也是在家庭内部并由妇女来承担的。照顾儿童和患病、伤残或体弱长者的责任往往落在,至少首先是落在母亲和女性家庭成员身上。另一方面,“关心”则是可以通过社会政策的制定这一公共领域来解决或处理的。
理清了几个概念之后,本书还为我们描述了在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资本主义世界提供社会政策的不同模型。当然,我们会看到诸如女性主义、反种族主义、反残疾歧视、绿色主义和反全球化等意识形态如何能够超越这些传统的意识形态冲突。这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目前所孕育的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和审视,在把握历史的同时可以预测未来。所以,渐渐地,我也发现下一步自己可以读书的方向,就是了解中国的社会政策历程。
![]() |
更为有趣的是,此书从经济维度、政治维度和社会维度来介绍了社会政策,让我清楚了如果从经济、政治、社会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可以去观察些什么,了解些什么。例如从政治角度中,我们可以去关注伴随着政策制定过程的政治权力,以及在新时代产生的区域治理层次。从社会角度,我们可以去关注提供社会政策途径背后的伦理考量。
让我感触极深的是,即使你目前所看到的一些福利措施或者你认为较好的社会政策,或许在它的背后都可能存在一种强制、权威、牺牲或霸道的色彩。例如在对残疾人提供社会政策时,两种不同的途径是补偿性途径和机会平等途径。补偿性途径所要实现的是一个人道而团结的社会,而机会平等途径所追求的则是一个宽容而公正的社会。然而,两者都受到了批评。补偿性途径倾向于保留和巩固而不是正视差异性的影响。机会平等途径则未能看到不利地位存在的根本原因与潜在的权力关系。
此次看书,思考的太少,见识的也太少,所以感悟也少。但是,我相信厚积总会薄发,眼界也是一点点慢慢打开的。Keeping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