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工处竞似画——乱评桃源阿嵩书法
(文/谭锦屏)记得还是前年,我到常德参观了一个书画展,在展馆里,突然见到一个熟悉无比的名字和一幅非常怪诞的书法:点不成点,横歪竖斜,但自由恣肆,独成一品。原来是我同窗六年的治嵩兄,在桃花源里潜修20多年后交出的作品。
后来,治嵩兄又陆陆续续通过网路传来一批作品,说是请我点评。我俩从高中开始一起学画,后来又在湖南师大美术系同窗,但于书法一道我天份平平,其实哪有点评的资格,更何况这是治嵩多年潜心修炼之后,老而弥辣的大作!然而兄弟情深,他将我架上台来,总是要说几句吧。
1、故事
记得还是高中的时候,治嵩的字就是出名的好,在当时的中学里,全校师生可谓无人不知。据他自己介绍,很小的时候,他就随在农村当赤脚医生的父亲学写字,那个年代经济困难,买不起纸墨,他就用毛笔蘸水在自家的泥坪上书写练字,一写就是几个时辰,每天不辍,打下了很坚实的童子功。
这个有些类似古代张芝临池学书,将池水染黑的故事,中间有多少吹牛的成分,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但那时候治嵩的字确实已经写得很好,这个不假。
后来,我们一起立志,开始发奋学画考大学,当年国内的大学都没有专门的书法专业,治嵩的长才无从施展,不免让人遗憾。但书画相通,也无大碍。1990年,我们一起考入了湖南师大美术系。在大学扩招之前,考大学像过“独木桥”,是非常难的事情。
学画之余,治嵩一直坚持习字,他很喜欢魏碑,下过苦功,像《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魏书名帖,我都是通过他才知道的。我记得当时他对《张猛龙碑》情有独钟,这个碑粗犷雄奇,气势豪迈,但结体严整,和他的脾气投缘。
毕业之后,老同学各自东西,之间联系也少之又少。治嵩在桃源修身养性,一般同学聚会都难得出席,有时候被坚请推托不过,都是飘然来去,竞似有了些仙风道骨一般。
2、书道
故事讲完,回到主题。话说时隔20多年后,我初次在展馆里看到治嵩在走过不惑之年后的作品,说实话,在一大堆结构严谨、能看出来龙去脉的书法作品里边,治嵩兄的作品显得相当另类,我也看不太懂,心里不免有些狐疑:治嵩这是搞的甚么东东?
后来,他又给我传了些作品过来,我慢慢才有些明白过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炼,治嵩兄的书法已经得道了。
何谓道?道可道,非常道。能说明白的,就不叫道了。
而要我“霸蛮”总结治嵩书法中的“道”,那就是——“以画入书”。
古来有云:书画相通,书画同源。是指以书法的用笔、线条入画,画才得有筋骨,有灵魂。所以一般认为,书家学画容易,而画家学书却非常难,其中的原因在书法是基础,就像盖房子,基础打好了,在上面盖什么样的楼都没有问题。
我观治嵩的书法,看似怪异得很,但其实内中还是有迹可寻:他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画意融入了书法。
请看:点不成点,却似春花;捺不成捺,恰如秋叶;纵横杂乱,却成山川沟壑;此处晕染,那处枯笔,笔墨淋漓,满纸烟云。不正是一幅写意山水的画意吗?
而同样的以画入书,治嵩又各有不同的表达,好像同样的酒兴,狂放时是李太白狂歌买醉,举杯邀明月;慵懒时却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此外,治嵩还有一大创新,他将国画中的留白技法大量融入到书法之中,这在纯书法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有时候大大一张纸,书法只占到小小的一块,或在上、或在下,或在左,或在右,有时候甚至将留白放到了书法的字里行间,实在大胆到了极处。他写下的书法,仿佛倒成了一幅画的题款,在空白的地方,观者大可根据文意,自行发挥想像,分别图现出山水、花鸟、人物或者其他,因人而异,各自神奇。
3、解密
有方家可能笑我矫情,自称门外汉,却在这里舞桃剑烧神符,故弄玄虚。
甚或连治嵩本人在书法创作时的初衷,也未见得如我解读的如此这般。
记得金庸先生有本小说叫《侠客行》,讲的是侠客岛上有门神秘武功,藏在石壁上刻下的李太白《侠客行》诗行之内。若干绝顶高手,面壁苦索数十年不得其解。而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石破天到了岛上,反而误打误撞一下就学会了绝世武功。这是为何?原来石破天不认字,在他的眼里,《侠客行》不是诗歌,也不是书法,而是图形。这个故事就是佛家所说的“识见障”,有时候门外汉说不定还真能一语道破天机,因为心中没有成见之故也。
在品评治嵩书法作品时,我就用上了石破天的笨方法,说不定反而一针见血,恰中窍要。正是“不见书法只见墨,勾捺点染全是色。信手拈来得真如,百变千幻逃不得。”
4、境界
面对治嵩这批有些另类的书法,可能有的人会道我胡咧咧,这是什么书法,乱得很,好像小孩写字,越写越回去了嘛!
其实这话也是对的,是“回”去了。
有一则被讲烂了的关于悟道的故事,说修道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道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悟道之后,依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什么修道几十年,反而是转了一个大圏圈又转回来了呢?
这其实讲的是人的认知水平逐步升华的过程。譬如一个人的成长,小时候不懂事,幼稚,长大了就要装装逼,到得年过不惑,就把世间一切都看透了,心无挂碍,就又返璞归真了。
这么来看,人一辈子就像转圈圈,最后都回到原点,但其实中间又有着非常微妙的差别,看着好似同一条河,但水其实已经不是当时的水了。
治嵩的书法也是如此,内中的微妙差别,却是涂鸦与高妙艺术作品二者间的关键。
这么多年来,治嵩兄豹隐桃源,真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四十不惑,我看他的书法艺术已经修到了归真的境界。
后来,治嵩兄又陆陆续续通过网路传来一批作品,说是请我点评。我俩从高中开始一起学画,后来又在湖南师大美术系同窗,但于书法一道我天份平平,其实哪有点评的资格,更何况这是治嵩多年潜心修炼之后,老而弥辣的大作!然而兄弟情深,他将我架上台来,总是要说几句吧。
1、故事
记得还是高中的时候,治嵩的字就是出名的好,在当时的中学里,全校师生可谓无人不知。据他自己介绍,很小的时候,他就随在农村当赤脚医生的父亲学写字,那个年代经济困难,买不起纸墨,他就用毛笔蘸水在自家的泥坪上书写练字,一写就是几个时辰,每天不辍,打下了很坚实的童子功。
这个有些类似古代张芝临池学书,将池水染黑的故事,中间有多少吹牛的成分,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但那时候治嵩的字确实已经写得很好,这个不假。
后来,我们一起立志,开始发奋学画考大学,当年国内的大学都没有专门的书法专业,治嵩的长才无从施展,不免让人遗憾。但书画相通,也无大碍。1990年,我们一起考入了湖南师大美术系。在大学扩招之前,考大学像过“独木桥”,是非常难的事情。
学画之余,治嵩一直坚持习字,他很喜欢魏碑,下过苦功,像《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等魏书名帖,我都是通过他才知道的。我记得当时他对《张猛龙碑》情有独钟,这个碑粗犷雄奇,气势豪迈,但结体严整,和他的脾气投缘。
毕业之后,老同学各自东西,之间联系也少之又少。治嵩在桃源修身养性,一般同学聚会都难得出席,有时候被坚请推托不过,都是飘然来去,竞似有了些仙风道骨一般。
2、书道
故事讲完,回到主题。话说时隔20多年后,我初次在展馆里看到治嵩在走过不惑之年后的作品,说实话,在一大堆结构严谨、能看出来龙去脉的书法作品里边,治嵩兄的作品显得相当另类,我也看不太懂,心里不免有些狐疑:治嵩这是搞的甚么东东?
后来,他又给我传了些作品过来,我慢慢才有些明白过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修炼,治嵩兄的书法已经得道了。
何谓道?道可道,非常道。能说明白的,就不叫道了。
而要我“霸蛮”总结治嵩书法中的“道”,那就是——“以画入书”。
古来有云:书画相通,书画同源。是指以书法的用笔、线条入画,画才得有筋骨,有灵魂。所以一般认为,书家学画容易,而画家学书却非常难,其中的原因在书法是基础,就像盖房子,基础打好了,在上面盖什么样的楼都没有问题。
我观治嵩的书法,看似怪异得很,但其实内中还是有迹可寻:他是反其道而行之,将画意融入了书法。
请看:点不成点,却似春花;捺不成捺,恰如秋叶;纵横杂乱,却成山川沟壑;此处晕染,那处枯笔,笔墨淋漓,满纸烟云。不正是一幅写意山水的画意吗?
而同样的以画入书,治嵩又各有不同的表达,好像同样的酒兴,狂放时是李太白狂歌买醉,举杯邀明月;慵懒时却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此外,治嵩还有一大创新,他将国画中的留白技法大量融入到书法之中,这在纯书法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有时候大大一张纸,书法只占到小小的一块,或在上、或在下,或在左,或在右,有时候甚至将留白放到了书法的字里行间,实在大胆到了极处。他写下的书法,仿佛倒成了一幅画的题款,在空白的地方,观者大可根据文意,自行发挥想像,分别图现出山水、花鸟、人物或者其他,因人而异,各自神奇。
3、解密
有方家可能笑我矫情,自称门外汉,却在这里舞桃剑烧神符,故弄玄虚。
甚或连治嵩本人在书法创作时的初衷,也未见得如我解读的如此这般。
记得金庸先生有本小说叫《侠客行》,讲的是侠客岛上有门神秘武功,藏在石壁上刻下的李太白《侠客行》诗行之内。若干绝顶高手,面壁苦索数十年不得其解。而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石破天到了岛上,反而误打误撞一下就学会了绝世武功。这是为何?原来石破天不认字,在他的眼里,《侠客行》不是诗歌,也不是书法,而是图形。这个故事就是佛家所说的“识见障”,有时候门外汉说不定还真能一语道破天机,因为心中没有成见之故也。
在品评治嵩书法作品时,我就用上了石破天的笨方法,说不定反而一针见血,恰中窍要。正是“不见书法只见墨,勾捺点染全是色。信手拈来得真如,百变千幻逃不得。”
4、境界
面对治嵩这批有些另类的书法,可能有的人会道我胡咧咧,这是什么书法,乱得很,好像小孩写字,越写越回去了嘛!
其实这话也是对的,是“回”去了。
有一则被讲烂了的关于悟道的故事,说修道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修道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悟道之后,依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什么修道几十年,反而是转了一个大圏圈又转回来了呢?
这其实讲的是人的认知水平逐步升华的过程。譬如一个人的成长,小时候不懂事,幼稚,长大了就要装装逼,到得年过不惑,就把世间一切都看透了,心无挂碍,就又返璞归真了。
这么来看,人一辈子就像转圈圈,最后都回到原点,但其实中间又有着非常微妙的差别,看着好似同一条河,但水其实已经不是当时的水了。
治嵩的书法也是如此,内中的微妙差别,却是涂鸦与高妙艺术作品二者间的关键。
这么多年来,治嵩兄豹隐桃源,真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四十不惑,我看他的书法艺术已经修到了归真的境界。
![]() |
阿嵩书法作品一 |
![]() |
阿嵩书法作品二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