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城(Angkor Thom)
吴哥城(Angkor Thom,高棉语意为“大城”),位于今天的柬埔寨,是高棉帝国的最后一个、也是服役时间最久的都城。它由国王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于十二世纪后期建造,占地9平方千米,城中既有早先时代的建筑遗存,也有阇耶跋摩七世和其继任者们的杰作。城中央是阇耶跋摩七世的国庙,巴戎寺(Bayon),它和一些主要遗迹都聚集在胜利广场(Victory Square)的北侧。
吴哥城是作为阇耶跋摩七世的帝都而建造的,也是他的庞大建筑工程的中心。城中的一处铭文表示,阇耶跋摩七世如同新郎,而吴哥城则如同新娘。
不过,吴哥城似乎并不是遗址中最早的高棉帝国首都。早于吴哥城三个世纪修建的耶琐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城中心稍偏西北,与吴哥城部分重叠。城内最著名的早期寺庙有前国庙巴普昂寺(Baphuon)和与皇宫融为一体的空中宫殿(Phimeanakas)。高棉人对吴哥城和耶琐陀罗补罗的区分比较模糊:甚至到了十四世纪还有铭文使用它的早期名称。吴哥城的名字——大城——是到16世纪以后才被使用的。
吴哥城中已知修建的最后一座寺庙是摩迦拉陀寺(Mangalartha,建于1295年)。在这之后,现有的寺庙结构还在不断地被整改,但新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易损坏,因此没有一处留存下来。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城一直是衰落中的王国的都城,直到它在1609年前的某年被废弃。当时的一位西方到访者描述这座失落的城市“绚烂如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据估计当时容纳的人口数约为80,000到150,000。
一、风格
吴哥城属巴戎风格。宏大的建筑规模,红土的大量使用,城市每个入口处的佛面塔以及塔前巨大的那伽(naga)雕塑都表明了这一点。
二、遗址
城市坐落在洞里萨湖水系(Tonle Sap)的支流——暹粒河(the Siem Reap River)的西岸,距河岸约0.25英里。吴哥城的南门在暹粒以北7.2公里,吴哥窟(Angkor Wat)入口以北1.7公里。城墙高8米,每面墙长3公里,围出9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且有护城河环绕。城墙由红土制造,泥土加固,顶端接有矮墙。在四个方位点上均有大门,大门内有路直通城市中心的巴戎寺。由于巴戎寺本身并没有城墙或护城河,因此考古学家们便把吴哥城的城墙和护城河解释为象征环绕须弥山(Mount Meru,由巴戎寺来象征)的高山和海洋。另一座大门——胜利门(the Victory Gate)——在东门以北500米,胜利大道(the Victory Way)与巴戎寺东路平行,通向巴戎寺北面的胜利广场和皇家宫殿。
23米高的城门塔上的面孔,是模仿巴戎寺的样式,后加到主结构当中去的,它们的含义同样为后人留下了难题。它们可能象征国王本人,或是观世音菩萨,或是帝国四个方位点的守护神,或是以上这些可能性的融合。每座塔前,都有引桥通向护城河:每座桥上都有一排天神(devas)在左,一排阿修罗(asuras)在右,每排天神或阿修罗都手握着蛇神那伽,像在拔河的架势。这是流行于吴哥时代的神话“搅乳海”的故事场面。巴戎寺的寺庙山(也可能是城门),便是他们搅动的轴心。蛇神那伽所象征的也可能是从人界到神界(巴戎寺)的过渡或守卫者。城门本身宽3.5米,高7米,最初可能镶有木门。如今南门作为游客入城的正门,是所有城门中最常被光顾的一座。
在城的四角,各有一座由砂岩建造、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青戎塔(Prasat Chrung)——或叫做角神龛。它们各自位于一个十字形平台的中央,并且都朝向东方。
城内有一套排水系统,可以使水从东北流向西南。城墙所包围的大片土地最初应该挤满了城市中的世俗建筑,现今无一存留,并被森林所覆盖。
大多数吴哥遗迹中刻有大量的浅浮雕,描绘格式男神、女神以及神话故事和古印度教史诗中的仙物(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佛教化)。夹杂在其中的还有真实的动物形象,如象、蛇、鱼、猴,还有和中国艺术中风格化的、长有脚爪的巨蛇很相像的似龙生物。
不过在塔布茏寺(Ta Prohm)的遗迹中,在西入口的巨大石门南侧,可以看到“在壁柱上雕刻圆形饰物的不寻常设计”。
人们可以看到圆形饰物上雕刻着各种常见的动物——猪、猴子、水牛、公鸡和蛇。在圆形饰物上没有神话形象,因此可以推断,所描绘的这些动物都是十二世纪古代高棉人经常能够见到的。
三、流行文化中的吴哥城
· 电影《古墓丽影(Lara Croft: Tomb Raider)》中的几名角色为了找回神光三角的第一个碎片,在到达柬埔寨后造访了吴哥城。
· 詹姆斯·罗林斯(James Rollins)的《西格玛中队(SIGMA Force)》系列第4部《犹大基因(Judas Strain)》(2007年),书中人物为了寻找瘟疫的治疗方法,要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并因此被指引到了吴哥城。
· 在彼得·波恩(Peter Bourne)的小说《金色异教徒(Golden Pagans)》(1956年)中,主角们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被送往阿拉伯,被俘虏后成为了高棉人的奴隶。囚徒们参与建造了后来的吴哥城。
· 《机动警察2(Patlabor the Movie 2)》的开场场景,据宫崎骏(Hayao Miyazaki)在《Animage》杂志(1993年十月刊)的一次采访中称,就是吴哥城。
· 在游戏《文明4:超越刀锋(Civilization IV: Beyond the Sword)》中,吴哥城是继耶琐陀罗补罗和诃里诃罗洛耶(Hariharalaya)之后在高棉帝国建造的第三座城市。
· 在游戏《永恒黑暗:圣之安魂曲(Eternal Darkness: Sanity's Requiem)》中,死尸之神曼托洛克(Mantorok)就居住在吴哥城内的一座柬埔寨寺庙里。
(完)
![]() |
吴哥城城门 |
吴哥城是作为阇耶跋摩七世的帝都而建造的,也是他的庞大建筑工程的中心。城中的一处铭文表示,阇耶跋摩七世如同新郎,而吴哥城则如同新娘。
不过,吴哥城似乎并不是遗址中最早的高棉帝国首都。早于吴哥城三个世纪修建的耶琐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城中心稍偏西北,与吴哥城部分重叠。城内最著名的早期寺庙有前国庙巴普昂寺(Baphuon)和与皇宫融为一体的空中宫殿(Phimeanakas)。高棉人对吴哥城和耶琐陀罗补罗的区分比较模糊:甚至到了十四世纪还有铭文使用它的早期名称。吴哥城的名字——大城——是到16世纪以后才被使用的。
吴哥城中已知修建的最后一座寺庙是摩迦拉陀寺(Mangalartha,建于1295年)。在这之后,现有的寺庙结构还在不断地被整改,但新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易损坏,因此没有一处留存下来。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城一直是衰落中的王国的都城,直到它在1609年前的某年被废弃。当时的一位西方到访者描述这座失落的城市“绚烂如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据估计当时容纳的人口数约为80,000到150,000。
![]() |
吴哥城中心区地图 |
一、风格
吴哥城属巴戎风格。宏大的建筑规模,红土的大量使用,城市每个入口处的佛面塔以及塔前巨大的那伽(naga)雕塑都表明了这一点。
二、遗址
城市坐落在洞里萨湖水系(Tonle Sap)的支流——暹粒河(the Siem Reap River)的西岸,距河岸约0.25英里。吴哥城的南门在暹粒以北7.2公里,吴哥窟(Angkor Wat)入口以北1.7公里。城墙高8米,每面墙长3公里,围出9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且有护城河环绕。城墙由红土制造,泥土加固,顶端接有矮墙。在四个方位点上均有大门,大门内有路直通城市中心的巴戎寺。由于巴戎寺本身并没有城墙或护城河,因此考古学家们便把吴哥城的城墙和护城河解释为象征环绕须弥山(Mount Meru,由巴戎寺来象征)的高山和海洋。另一座大门——胜利门(the Victory Gate)——在东门以北500米,胜利大道(the Victory Way)与巴戎寺东路平行,通向巴戎寺北面的胜利广场和皇家宫殿。
![]() |
巴戎寺的人脸 |
23米高的城门塔上的面孔,是模仿巴戎寺的样式,后加到主结构当中去的,它们的含义同样为后人留下了难题。它们可能象征国王本人,或是观世音菩萨,或是帝国四个方位点的守护神,或是以上这些可能性的融合。每座塔前,都有引桥通向护城河:每座桥上都有一排天神(devas)在左,一排阿修罗(asuras)在右,每排天神或阿修罗都手握着蛇神那伽,像在拔河的架势。这是流行于吴哥时代的神话“搅乳海”的故事场面。巴戎寺的寺庙山(也可能是城门),便是他们搅动的轴心。蛇神那伽所象征的也可能是从人界到神界(巴戎寺)的过渡或守卫者。城门本身宽3.5米,高7米,最初可能镶有木门。如今南门作为游客入城的正门,是所有城门中最常被光顾的一座。
在城的四角,各有一座由砂岩建造、供奉观世音菩萨的青戎塔(Prasat Chrung)——或叫做角神龛。它们各自位于一个十字形平台的中央,并且都朝向东方。
城内有一套排水系统,可以使水从东北流向西南。城墙所包围的大片土地最初应该挤满了城市中的世俗建筑,现今无一存留,并被森林所覆盖。
![]() |
1899年艺术家绘制的吴哥城12世纪全盛时期复原图 |
大多数吴哥遗迹中刻有大量的浅浮雕,描绘格式男神、女神以及神话故事和古印度教史诗中的仙物(也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佛教化)。夹杂在其中的还有真实的动物形象,如象、蛇、鱼、猴,还有和中国艺术中风格化的、长有脚爪的巨蛇很相像的似龙生物。
不过在塔布茏寺(Ta Prohm)的遗迹中,在西入口的巨大石门南侧,可以看到“在壁柱上雕刻圆形饰物的不寻常设计”。
人们可以看到圆形饰物上雕刻着各种常见的动物——猪、猴子、水牛、公鸡和蛇。在圆形饰物上没有神话形象,因此可以推断,所描绘的这些动物都是十二世纪古代高棉人经常能够见到的。
![]() |
战象平台 |
三、流行文化中的吴哥城
· 电影《古墓丽影(Lara Croft: Tomb Raider)》中的几名角色为了找回神光三角的第一个碎片,在到达柬埔寨后造访了吴哥城。
· 詹姆斯·罗林斯(James Rollins)的《西格玛中队(SIGMA Force)》系列第4部《犹大基因(Judas Strain)》(2007年),书中人物为了寻找瘟疫的治疗方法,要追寻马可波罗的足迹,并因此被指引到了吴哥城。
· 在彼得·波恩(Peter Bourne)的小说《金色异教徒(Golden Pagans)》(1956年)中,主角们在十字军东征时期被送往阿拉伯,被俘虏后成为了高棉人的奴隶。囚徒们参与建造了后来的吴哥城。
· 《机动警察2(Patlabor the Movie 2)》的开场场景,据宫崎骏(Hayao Miyazaki)在《Animage》杂志(1993年十月刊)的一次采访中称,就是吴哥城。
· 在游戏《文明4:超越刀锋(Civilization IV: Beyond the Sword)》中,吴哥城是继耶琐陀罗补罗和诃里诃罗洛耶(Hariharalaya)之后在高棉帝国建造的第三座城市。
· 在游戏《永恒黑暗:圣之安魂曲(Eternal Darkness: Sanity's Requiem)》中,死尸之神曼托洛克(Mantorok)就居住在吴哥城内的一座柬埔寨寺庙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