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故事的人的剧本
关于《念念》的评价,好坏参半。有从中年男性角度来批评65岁的张艾嘉女性视觉的局限性,以自己对爱的疲软无力感对电影里的“自我救赎”表示质疑,批评这部电影不能让叛逆的青少年得到任何感触。有人看完后在高呼,请在生活里做好一个妈妈应该扮演的角色。有人在影院里发出笑声,也有人泪眼蒙蒙。一百个人看《念念》,会有一百种感觉,在我的感觉中,《念念》是属于有故事的人的剧本。
那就先说说整体感觉吧,作为非专业人士,不懂去评论电影的拍摄手法,只知道它把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更不敢说取景是否完美,只是每个场景都让人舒服,或许这可以归功于女性导演的独特视觉;不想评论演员们的演技,因为张艾嘉选角有她的道理,但是不管是李心洁、梁洛施、 柯宇纶还是张孝全,个个都超乎了我观影前的想象,尤其是梁洛施。整部电影没有一秒钟的浪费,通过剪碎的片段,把每个角色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大脑里经过碎片的重组,每个人都能得到不一样的人物印象。于是,我试着站在30岁的角度来看它,希望能跟同龄人碰撞出更深的思想交流。
先说妈妈,有些影片介绍里给她套了 “自私”两个字,很多人也在指责她的决定,抛弃阿男,带走阿妹,亲手破碎了一个家庭。对于这些说法,我不太认同。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跟爸爸结婚(身为福建人,我认为这极有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绿岛生下两个孩子,但是她有多爱这两个孩子,从每晚不一样的美人鱼故事是能看得出来的(尽管她说了一句,如果不是你们这两个小鬼,我早就离开这个地方了)。妈妈选择离开,终究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异,她与爸爸(这个不善言辞、暴躁、重男轻女、男权主义、内心自卑而安于煮一碗面的男人)的价值观差异,对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引发了唯一一场的家暴镜头,但这绝对不是唯一一次的家暴。在这次家暴里,爸爸吼着说,不让她带走育男。她在暴风雨夜缩在激烈摇晃的小渔船舱里,搂着哭闹的阿妹,她相信被她留下的阿男长大后会来找她们两母女,不过她没有等到这一天,最后由已为人母的育美代替她握住了阿男的手。
是的,她的行动伤害了所有人,包括与她生儿育女的男人。阿男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是被带走的那个,阿妹觉得为什么要带走不是她真的想带走的那个,明明他们都听见了(也只是听见了)爸爸说不会让她带走阿男。这种伤害其实是不经意的,却是最深最痛的。然而每个不甘心于命运的人,在鼓足了旁人无法想象的勇气,做出了一些常人无法认同的举动,我们还能对其苛责什么?
接着她因为爱情做了第三者,怀了作家的小孩,她想通过这个孩子弥补带不走阿男而给自己和女儿留下来的空洞,但是没有成功,她与孩子一起死在了产房里。在她难产后合眼前的几秒镜头,她究竟在想什么,无从得知,但是脑海里肯定有她最爱的两个孩子。这个问题我想了许多年,在我亲历生活里同样的场景后,我想不明白,或许这一辈子都不能明白,或许只有做了妈妈的女人才能懂。
再谈谈爸爸,这是电影里很容易被忽略的角色,一个窝在绿岛一辈子只会煮面的男人。就像前面说的,这是个不善言辞、暴躁、重男轻女、男权主义、内心自卑而安于煮一碗面的男人。然而他也是有爱的,妈妈和阿妹的离开让他的爱变成怨与恨,他愤怒的将她们的衣物丢进火炉里,他在重重挂下电话前撂下的那句狠话,其实在受伤的心灵上又狠狠的自己插了自己几刀,只是没想到这几刀同时也插进了阿男和阿妹的心。
爸爸最终心脏病发死在暴风雨后的第二天,妈妈带走阿妹的那晚也是暴风雨夜,他在这几十年间距的两个相同的雨夜,心里是怎样的,也没有人知道,整部影片没有给爸爸死亡时刻出镜的机会,甚至没有给爸爸露过几次定格的正脸,就是这样在他粗暴的语言里,在他愤怒失控的举动里,在他让阿男放下捞面勺去考大学的妥协里,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男人的普通形象,不伟岸,不高大,放在2015年的今天甚至令人厌弃。
三个年轻人的角色,外面有很多的专业影评人慷慨地给了他们很多文字了。在这里只想简单聊一下育男。
这是电影里最讨我喜欢的角色,敏感、含蓄、善良、脆弱又很坚强。他的内敛,在给几个年轻人做导游的镜头里,得到了强烈的冲突对比。在妈妈出乎意料的带走育美留下他以后,他小心翼翼的背负着爸爸的恨,把对妈妈和育美的爱藏在心底,不敢寻找。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离开,让他孤独了后续的几十年。他是否恨过?我相信是没有的。
张艾嘉是善良的,她毫不偏心地给了三个年轻人同样美好的结局。育美亲眼看着生命的诞生而得到了力量(婴儿出来的那一段,我心中莫名的恐惧);阿翔在海边与父亲的内心对话促使他打开了心结,虽然看着稍显牵强。育男的不解在暴雨夜的酒后梦中得到了答案,多年来深埋在心底最大的苦就是对母爱的渴求而不得,他要的只是简单一句“我是一样爱你的”罢了。他的人生枷锁也因为爸爸的离世得到了解脱,背负别人的恨而不敢爱相比背负着自己对别人的恨而不爱,究竟哪一种更辛苦?
影片里还有几个反复出现的镜头,比如美人鱼和放生小鱼,我们可以看到张艾嘉在这部电影里对命运的不妥协,对自由与爱的尊重。
影片终究有点遗憾,在阿男含泪看着阿妹的画集时,我觉得奶茶的歌声这时应该缓缓滑入,一直到剧终,可是一直等到黑屏了都还是没有。在我码这篇东西的时候,这首歌就在耳机里单曲循环。是啊,人生总是不尽完美。
总的来说,这是值得反复去细细回味的电影。人的成长是无法由他人代劳的,相信这是一部从20岁一直到60岁每几年重温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的好电影。
那就先说说整体感觉吧,作为非专业人士,不懂去评论电影的拍摄手法,只知道它把蒙太奇的手法运用到了极致;更不敢说取景是否完美,只是每个场景都让人舒服,或许这可以归功于女性导演的独特视觉;不想评论演员们的演技,因为张艾嘉选角有她的道理,但是不管是李心洁、梁洛施、 柯宇纶还是张孝全,个个都超乎了我观影前的想象,尤其是梁洛施。整部电影没有一秒钟的浪费,通过剪碎的片段,把每个角色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在大脑里经过碎片的重组,每个人都能得到不一样的人物印象。于是,我试着站在30岁的角度来看它,希望能跟同龄人碰撞出更深的思想交流。
先说妈妈,有些影片介绍里给她套了 “自私”两个字,很多人也在指责她的决定,抛弃阿男,带走阿妹,亲手破碎了一个家庭。对于这些说法,我不太认同。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跟爸爸结婚(身为福建人,我认为这极有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绿岛生下两个孩子,但是她有多爱这两个孩子,从每晚不一样的美人鱼故事是能看得出来的(尽管她说了一句,如果不是你们这两个小鬼,我早就离开这个地方了)。妈妈选择离开,终究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异,她与爸爸(这个不善言辞、暴躁、重男轻女、男权主义、内心自卑而安于煮一碗面的男人)的价值观差异,对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引发了唯一一场的家暴镜头,但这绝对不是唯一一次的家暴。在这次家暴里,爸爸吼着说,不让她带走育男。她在暴风雨夜缩在激烈摇晃的小渔船舱里,搂着哭闹的阿妹,她相信被她留下的阿男长大后会来找她们两母女,不过她没有等到这一天,最后由已为人母的育美代替她握住了阿男的手。
是的,她的行动伤害了所有人,包括与她生儿育女的男人。阿男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是被带走的那个,阿妹觉得为什么要带走不是她真的想带走的那个,明明他们都听见了(也只是听见了)爸爸说不会让她带走阿男。这种伤害其实是不经意的,却是最深最痛的。然而每个不甘心于命运的人,在鼓足了旁人无法想象的勇气,做出了一些常人无法认同的举动,我们还能对其苛责什么?
接着她因为爱情做了第三者,怀了作家的小孩,她想通过这个孩子弥补带不走阿男而给自己和女儿留下来的空洞,但是没有成功,她与孩子一起死在了产房里。在她难产后合眼前的几秒镜头,她究竟在想什么,无从得知,但是脑海里肯定有她最爱的两个孩子。这个问题我想了许多年,在我亲历生活里同样的场景后,我想不明白,或许这一辈子都不能明白,或许只有做了妈妈的女人才能懂。
再谈谈爸爸,这是电影里很容易被忽略的角色,一个窝在绿岛一辈子只会煮面的男人。就像前面说的,这是个不善言辞、暴躁、重男轻女、男权主义、内心自卑而安于煮一碗面的男人。然而他也是有爱的,妈妈和阿妹的离开让他的爱变成怨与恨,他愤怒的将她们的衣物丢进火炉里,他在重重挂下电话前撂下的那句狠话,其实在受伤的心灵上又狠狠的自己插了自己几刀,只是没想到这几刀同时也插进了阿男和阿妹的心。
爸爸最终心脏病发死在暴风雨后的第二天,妈妈带走阿妹的那晚也是暴风雨夜,他在这几十年间距的两个相同的雨夜,心里是怎样的,也没有人知道,整部影片没有给爸爸死亡时刻出镜的机会,甚至没有给爸爸露过几次定格的正脸,就是这样在他粗暴的语言里,在他愤怒失控的举动里,在他让阿男放下捞面勺去考大学的妥协里,让我们看到一个平凡男人的普通形象,不伟岸,不高大,放在2015年的今天甚至令人厌弃。
三个年轻人的角色,外面有很多的专业影评人慷慨地给了他们很多文字了。在这里只想简单聊一下育男。
这是电影里最讨我喜欢的角色,敏感、含蓄、善良、脆弱又很坚强。他的内敛,在给几个年轻人做导游的镜头里,得到了强烈的冲突对比。在妈妈出乎意料的带走育美留下他以后,他小心翼翼的背负着爸爸的恨,把对妈妈和育美的爱藏在心底,不敢寻找。因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离开,让他孤独了后续的几十年。他是否恨过?我相信是没有的。
张艾嘉是善良的,她毫不偏心地给了三个年轻人同样美好的结局。育美亲眼看着生命的诞生而得到了力量(婴儿出来的那一段,我心中莫名的恐惧);阿翔在海边与父亲的内心对话促使他打开了心结,虽然看着稍显牵强。育男的不解在暴雨夜的酒后梦中得到了答案,多年来深埋在心底最大的苦就是对母爱的渴求而不得,他要的只是简单一句“我是一样爱你的”罢了。他的人生枷锁也因为爸爸的离世得到了解脱,背负别人的恨而不敢爱相比背负着自己对别人的恨而不爱,究竟哪一种更辛苦?
影片里还有几个反复出现的镜头,比如美人鱼和放生小鱼,我们可以看到张艾嘉在这部电影里对命运的不妥协,对自由与爱的尊重。
影片终究有点遗憾,在阿男含泪看着阿妹的画集时,我觉得奶茶的歌声这时应该缓缓滑入,一直到剧终,可是一直等到黑屏了都还是没有。在我码这篇东西的时候,这首歌就在耳机里单曲循环。是啊,人生总是不尽完美。
总的来说,这是值得反复去细细回味的电影。人的成长是无法由他人代劳的,相信这是一部从20岁一直到60岁每几年重温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触的好电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