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
我今天所说的,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说是人本主义,但是可以无视这个定语,以我粗浅的理解,一切世间相关事物,都围绕人性开展,最基本的是:需求。
需求有不同层次,满足需求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总体而言,可以分两类:可自我满足的需求,通过关系实现的需求。我一直很重视关系,并且不限于人类之间。
刚出生的婴儿和大成就者会有自我满足的方式。无所待,不假外求。但也不是全部,只是占据的比例比普通人多一点。
多数的需求是通过关系来实现的。也是分两类:生理,心理。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一般的实现规律,也比较正常的次序。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二者往往是交错的。对于人类来说,心理需求往往更甚于生理需求,比如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等等。除开这种比较极端的需求强调,普通情况下,基本生理需求能满足的时候,一个人被人误会带来的不愉快,可能更甚于中午没有吃一顿满意可口的饭。
关系对实现需求很重要,也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你,是我把你视为和我拥有同等人格或灵魂的平等个体,我与你是平等的人(广义天地之间的人)。
我与它,是我把你视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无关灵魂与人格。
我与你的关系中,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甚至是不带任何预期以及目的,就如我们初生人世一刻的相遇。我与你,就是对对方从内心自然生出对一个人的关注和尊重。 而我与它的关系中,无论其中的目的、预期多么有道理,无论其使用的旗帜、口号多么光辉伟大,只要掺杂进来,那么你对于我的意义,就是作为帮我实现目的的工具的“它”,而不是一个和我一样有着平等的灵魂的人;也即,对方此刻已经被物化、被功能化。
胡适说:“你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最后一条且不论,前两条:应该怎样对待小孩子,应该怎样对待女人?怎样才是合适的?
不知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比贾琏贾珍乃至贾政都好?只是因为他对女孩子好?贾琏对尤二姐也不错啊,贾珍对秦可卿不也一往情深,贾政还是最正人君子的一个呢。贾宝玉不学无术,每天就是在女儿堆里打混,还很博爱,他的好到底在哪里?
如胡适而言,对待女人,对待小孩子,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那怎样是合适的?
——和他们建立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
贾宝玉,对女孩子,就是我与你的关系。他和林黛玉,是知己。知己是什么含义?我与你,灵魂与灵魂的相遇,相知。
鲁迅说的,“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只是一个表现,还不是本质。本质就是贾宝玉和女孩子们建立的关系,他对待她们的态度,是我与你。你们和我一样,都是有灵魂的个体——甚至,你们是水做的骨肉,我是泥,我在你们面前自惭形秽,自觉污秽不堪。如“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如平儿理妆,如龄官划蔷,如宝玉挨打半死不活的时候还体贴宝钗的心思。
贾宝玉有没有把女孩当客体的时候呢?当然有,比如宝钗的雪白胳膊,比如和袭人的云雨之事。但他有真正的爱情,因为他和女孩子们建立了我与你的关系。甚至,不仅是女孩子,他和满地的落花,池塘凋零的枯荷,都能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这一点和黛玉是一致的,黛玉葬花,是与落花的我与你的关系。他们都具有非常强的感通力,所以他们是一类人。
反观贾琏贾珍贾政等人,他们对女人的态度,就是我与它。女人只是客体,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比如性,取乐,传宗接代。
除掉对女人的态度,贾宝玉对人的态度也非常鲜明,他不认为人活着是要成为仕途经济夺取功名的工具。他首先拒绝自己被家族当成工具。所以他混世魔王,他任性贪玩,他不务正业。对待孩子,不是让他为家族挣地位,不是为了让他为父母挣脸面,都不是,只是看见他的天性,和他在一起,让他按天性成为自己。林黛玉懂了贾宝玉的拒绝成为工具,所以她无愧于他的知己。
说到此处,关于如何对待小孩,免不了要说到孝道。如果真的爱一个人,真正爱的方式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至少不是让他变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对孩子更是如此。而如今这个时代鼓吹的孝道,恐怕只是后人的刻意的歪曲。
记得那一次做练习,我忽然就感受到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看见一个个生命以自己的速度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以一个个婴儿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那么孤独,那么天真无邪。我看见他们看着这个全然陌生的世界的眼神,纯净极了。他们看见了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我的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那一刻,根本不会去在意他的高矮胖瘦美丑,只是全然地欢欣和接受,真好,有你真好。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抛开世俗一切浮云,你看见那个他,恍如人之初的他,那一刻他也许一无是处,但你还爱他。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是可怕的一句话。事实上,很多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什么是爱,和孩子若没有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就不是真正的爱。养儿防老,让孩子替自己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让孩子光宗耀祖,逼迫孩子考第一让自己不丢面子,要求孩子无条件“听话”……这些全都不是爱,至多是“假爱之名”罢了。至少,在这一刻,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工具,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就是“它与我”。
孩子为什么要叛逆,为什么要反抗。他反抗的不是父母的权威,他反抗的是灵魂的不平等,叛逆的是父母构建起来的“我与它”的关系。
说到这里,胡适所言该如何对待女人和小孩子,不言而喻。
派克医生所说的上帝与上帝的相遇,就是我与你相遇,以本真相见。所以能够明白古人的“士为知己者死”有怎样的分量。不含一丝的利诱,不含一丝的期待,只是遇见,看见,感应。Isee u, I feel u.
无情何必生斯世。每一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世界,孤独地行走,孤独地离去。在这个从头到尾的孤独中,我与你的相遇,点亮了生命。
需求有不同层次,满足需求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总体而言,可以分两类:可自我满足的需求,通过关系实现的需求。我一直很重视关系,并且不限于人类之间。
刚出生的婴儿和大成就者会有自我满足的方式。无所待,不假外求。但也不是全部,只是占据的比例比普通人多一点。
多数的需求是通过关系来实现的。也是分两类:生理,心理。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一般的实现规律,也比较正常的次序。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二者往往是交错的。对于人类来说,心理需求往往更甚于生理需求,比如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等等。除开这种比较极端的需求强调,普通情况下,基本生理需求能满足的时候,一个人被人误会带来的不愉快,可能更甚于中午没有吃一顿满意可口的饭。
关系对实现需求很重要,也分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我与你,是我把你视为和我拥有同等人格或灵魂的平等个体,我与你是平等的人(广义天地之间的人)。
我与它,是我把你视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无关灵魂与人格。
我与你的关系中,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甚至是不带任何预期以及目的,就如我们初生人世一刻的相遇。我与你,就是对对方从内心自然生出对一个人的关注和尊重。 而我与它的关系中,无论其中的目的、预期多么有道理,无论其使用的旗帜、口号多么光辉伟大,只要掺杂进来,那么你对于我的意义,就是作为帮我实现目的的工具的“它”,而不是一个和我一样有着平等的灵魂的人;也即,对方此刻已经被物化、被功能化。
胡适说:“你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最后一条且不论,前两条:应该怎样对待小孩子,应该怎样对待女人?怎样才是合适的?
不知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为什么比贾琏贾珍乃至贾政都好?只是因为他对女孩子好?贾琏对尤二姐也不错啊,贾珍对秦可卿不也一往情深,贾政还是最正人君子的一个呢。贾宝玉不学无术,每天就是在女儿堆里打混,还很博爱,他的好到底在哪里?
如胡适而言,对待女人,对待小孩子,可以判断一个国家的文明,那怎样是合适的?
——和他们建立我与你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
贾宝玉,对女孩子,就是我与你的关系。他和林黛玉,是知己。知己是什么含义?我与你,灵魂与灵魂的相遇,相知。
鲁迅说的,“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只是一个表现,还不是本质。本质就是贾宝玉和女孩子们建立的关系,他对待她们的态度,是我与你。你们和我一样,都是有灵魂的个体——甚至,你们是水做的骨肉,我是泥,我在你们面前自惭形秽,自觉污秽不堪。如“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如平儿理妆,如龄官划蔷,如宝玉挨打半死不活的时候还体贴宝钗的心思。
贾宝玉有没有把女孩当客体的时候呢?当然有,比如宝钗的雪白胳膊,比如和袭人的云雨之事。但他有真正的爱情,因为他和女孩子们建立了我与你的关系。甚至,不仅是女孩子,他和满地的落花,池塘凋零的枯荷,都能建立起这样的关系。这一点和黛玉是一致的,黛玉葬花,是与落花的我与你的关系。他们都具有非常强的感通力,所以他们是一类人。
反观贾琏贾珍贾政等人,他们对女人的态度,就是我与它。女人只是客体,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比如性,取乐,传宗接代。
除掉对女人的态度,贾宝玉对人的态度也非常鲜明,他不认为人活着是要成为仕途经济夺取功名的工具。他首先拒绝自己被家族当成工具。所以他混世魔王,他任性贪玩,他不务正业。对待孩子,不是让他为家族挣地位,不是为了让他为父母挣脸面,都不是,只是看见他的天性,和他在一起,让他按天性成为自己。林黛玉懂了贾宝玉的拒绝成为工具,所以她无愧于他的知己。
说到此处,关于如何对待小孩,免不了要说到孝道。如果真的爱一个人,真正爱的方式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至少不是让他变成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对孩子更是如此。而如今这个时代鼓吹的孝道,恐怕只是后人的刻意的歪曲。
记得那一次做练习,我忽然就感受到了什么是无条件的爱,看见一个个生命以自己的速度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以一个个婴儿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那么孤独,那么天真无邪。我看见他们看着这个全然陌生的世界的眼神,纯净极了。他们看见了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我的眼泪在眼眶中直打转,那一刻,根本不会去在意他的高矮胖瘦美丑,只是全然地欢欣和接受,真好,有你真好。什么是无条件的爱,抛开世俗一切浮云,你看见那个他,恍如人之初的他,那一刻他也许一无是处,但你还爱他。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是可怕的一句话。事实上,很多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什么是爱,和孩子若没有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就不是真正的爱。养儿防老,让孩子替自己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让孩子光宗耀祖,逼迫孩子考第一让自己不丢面子,要求孩子无条件“听话”……这些全都不是爱,至多是“假爱之名”罢了。至少,在这一刻,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工具,孩子对于父母的意义就是“它与我”。
孩子为什么要叛逆,为什么要反抗。他反抗的不是父母的权威,他反抗的是灵魂的不平等,叛逆的是父母构建起来的“我与它”的关系。
说到这里,胡适所言该如何对待女人和小孩子,不言而喻。
派克医生所说的上帝与上帝的相遇,就是我与你相遇,以本真相见。所以能够明白古人的“士为知己者死”有怎样的分量。不含一丝的利诱,不含一丝的期待,只是遇见,看见,感应。Isee u, I feel u.
无情何必生斯世。每一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世界,孤独地行走,孤独地离去。在这个从头到尾的孤独中,我与你的相遇,点亮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