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身世与其词之“隔”
读词,就像和作者谈一场恋爱。有的词,读起来缠绵悱恻,情意尽露,耳鬓厮磨间很快同词人共入佳境;然而有些词,清冷高绝,让读者感觉与词人之间仿佛隔了一层窗纱,看不清,摸不透,却在人心中隐隐激起涟漪。姜夔,就是这样放不开的人。
观白石一生,清客寒士的文人典型。书香门第出身的他也曾心怀壮志,“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然而命运对他实在不公,少年丧父,若是仕途得意还好,也可畴世匡时。无奈际遇无常,两度科考受挫后便绝意仕途,于是一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依靠周济度日,贫苦终生。
因为人生这样的不如意,我想,他是自卑的,同时出于自尊,他将这种自卑深深埋藏于内心不想被人发现,写出来的词自然遮遮掩掩,情绪难以轻松表露。也就是王国维说的“隔也”,言其不够淋漓,如雾里看花。王国维对姜夔是有遗憾的,所以反反复复陈述“有格而无情”,说他“惜不于意境上用力”,就像老师对待一个天赋极佳又不努力的学生,总是恨铁不成钢的。在那清冷的外表格调下,内里又是怎样一副苦涩凄惶的肝肠?不过这也不能怪他。毕竟生于南宋,就注定是孱弱王朝下一个早衰的“老人”。
既然出仕无望,那么像柳永一样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号浪迹于秦楼楚馆,倒也尽显风流。可姜夔不敢。他是放不开的,隐忍,沉默,清高,逆来顺受,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内心的落魄,才能保留所剩无几的自尊,才能维护骨子里文人的性情。额外的寄托就只有填词度曲了吧,可看他自度的曲牌名字,“扬州慢”、“长亭怨慢”、“凄凉犯”……浓浓的清冷之气,谁犯了谁呢?跌跌撞撞的,他是准备着一个人的地老天荒了么?“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连哀伤,都是这般小心翼翼。
我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微不足道,就是看白石的恋情。在合肥,琵琶姐妹双双相伴游,白石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只不过,多少美好真诚最终卒于无疾而终。昨夜星辰昨夜风,无奈就是,曾经的海誓山盟,而今的分道扬镳。为此他写“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可是啊,已经迟了,太迟了,有些话,怎么说都是遗憾;有些人,怎么做都是辜负。还有小红,她和白石之间,让我最觉得唏嘘,心疼。据说他的“暗香”“疏影”都是写给小红的,或许只有在词里,才能重温“小红低唱我吹箫”的鸳梦吧。他与她之间,隔着年华的河流,隔着世道艰难的苦楚,隔着一斗米的天涯海角。爱情有双重性,美好又残酷,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来时充满希冀,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它永远挣脱不了现实的桎梏。他们的爱情,宿命就是给现实陪葬。
“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一句话就淡掉所有不能言说的委屈。姜夔向来习惯了画地为牢,把自己囚禁。多少难言的痛楚,多少无名的惆怅,都被他自己咬碎了生生咽下肚去,然后缓缓酿成文字,造境之后,笑着冰你。不过从始至终,我都是旁观者,无法真切体会姜夔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文字比现实残酷么?不!经历从来只有感同,没有身受。残忍,只有在被现实洗礼之后才能体会,体会到时已然覆水难收。
现实,才是白石最大的切肤之痛。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观白石一生,清客寒士的文人典型。书香门第出身的他也曾心怀壮志,“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然而命运对他实在不公,少年丧父,若是仕途得意还好,也可畴世匡时。无奈际遇无常,两度科考受挫后便绝意仕途,于是一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依靠周济度日,贫苦终生。
因为人生这样的不如意,我想,他是自卑的,同时出于自尊,他将这种自卑深深埋藏于内心不想被人发现,写出来的词自然遮遮掩掩,情绪难以轻松表露。也就是王国维说的“隔也”,言其不够淋漓,如雾里看花。王国维对姜夔是有遗憾的,所以反反复复陈述“有格而无情”,说他“惜不于意境上用力”,就像老师对待一个天赋极佳又不努力的学生,总是恨铁不成钢的。在那清冷的外表格调下,内里又是怎样一副苦涩凄惶的肝肠?不过这也不能怪他。毕竟生于南宋,就注定是孱弱王朝下一个早衰的“老人”。
既然出仕无望,那么像柳永一样打着“奉旨填词”的旗号浪迹于秦楼楚馆,倒也尽显风流。可姜夔不敢。他是放不开的,隐忍,沉默,清高,逆来顺受,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内心的落魄,才能保留所剩无几的自尊,才能维护骨子里文人的性情。额外的寄托就只有填词度曲了吧,可看他自度的曲牌名字,“扬州慢”、“长亭怨慢”、“凄凉犯”……浓浓的清冷之气,谁犯了谁呢?跌跌撞撞的,他是准备着一个人的地老天荒了么?“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连哀伤,都是这般小心翼翼。
我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微不足道,就是看白石的恋情。在合肥,琵琶姐妹双双相伴游,白石一生中少有的快乐时光。只不过,多少美好真诚最终卒于无疾而终。昨夜星辰昨夜风,无奈就是,曾经的海誓山盟,而今的分道扬镳。为此他写“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可是啊,已经迟了,太迟了,有些话,怎么说都是遗憾;有些人,怎么做都是辜负。还有小红,她和白石之间,让我最觉得唏嘘,心疼。据说他的“暗香”“疏影”都是写给小红的,或许只有在词里,才能重温“小红低唱我吹箫”的鸳梦吧。他与她之间,隔着年华的河流,隔着世道艰难的苦楚,隔着一斗米的天涯海角。爱情有双重性,美好又残酷,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来时充满希冀,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它永远挣脱不了现实的桎梏。他们的爱情,宿命就是给现实陪葬。
“仗酒祓清愁,花消英气。”一句话就淡掉所有不能言说的委屈。姜夔向来习惯了画地为牢,把自己囚禁。多少难言的痛楚,多少无名的惆怅,都被他自己咬碎了生生咽下肚去,然后缓缓酿成文字,造境之后,笑着冰你。不过从始至终,我都是旁观者,无法真切体会姜夔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文字比现实残酷么?不!经历从来只有感同,没有身受。残忍,只有在被现实洗礼之后才能体会,体会到时已然覆水难收。
现实,才是白石最大的切肤之痛。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