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
前几天看到一个关于上世纪流行歌曲的帖子,有些还附带MV。打开看看,当时觉得制作精美的画面现在竟觉得好笑。倒是前奏响起的那刻,心里涌出来记忆附带的部分,这部分的情感大概是混合着往事,所以才有特别的存在。对于大部分提及的歌手,现在都几乎不做歌手。不唱歌的他们也许在某个地方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留下一首称为“陪伴我们成长的歌曲”。这歌不老,仿佛时光不老,我们也一样永远年轻。
《花好月圆》是第一首让我觉得有所思的歌曲。也许是成语样儿的名字让一个年幼的孩子产生理想化的探索。那时我和奶奶在姑姑最早的平房里住。附近住的大多是外来人员,从早到晚狭窄的巷子口充满外来口音的谈话声。唧唧咋咋的声音在夏天的傍晚并不令人讨厌,因为你不知那是一个孩子的情绪表达还是落在某个枝桠的鸟儿。有时我和妹妹也模仿他们说话的感觉,彼此对着嬉笑除我们之外没人懂的语言。我们头顶着大红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出演自己的剧本。那时姑姑家有个高级的收音机,还有很多当下流行的磁带。每次睡前,总会放几首好听的歌曲。那次当《花好月圆》的旋律响起,我突然看到右边的奶奶和左边的姑姑及妹妹,她们大概已经进入睡眠状态,窗外有稀稀疏疏的光照进,也许很近的一个房间里异乡人也在他乡安眠。我悄悄的按下收音机的停止键,最后视线停留在头顶的一盏灯上。灯里面有圆圆的月亮,周围散发着清凉的光,烟雾缭绕无限神秘。那个夏天的夜晚,尽管外面还有听不懂的声音,也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但我觉得,这歌唱的就是我当下的状态。可心里又隐隐约约在平和中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惆怅。是歌曲还是唱词,当时的我大概还没这样及时产生的领悟力,只是知觉里有了想哭又想笑的感受。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再次听到它,我似乎还能看到那个夏夜的一切。虽然物是人非,事却不休。循着时光和旋律交汇处,我客观的看着当年的夏,夜,风,语,人,竟说不上是自己经历过的还是在观望着别人的。有些事情,明明是自己曾经历的,那种刻进骨头里铭记在心上的感受,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却从来不会消失。只是偶尔会自我疑惑,这样深刻而不更改的体验对照的是人生的哪些画面。而那些画面,完整却笼统的,最后去了哪里?
很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就像很多问题其实没有答案。在提出的时候以为自己有多坚定,马不停蹄的追问,日不间断的探索,慢慢的便被生活中万象保罗的新领域占据了。旧的一部分留下,未追着新的部分而走。就像人永远忘不了旧事,却又无法拒绝新物。可怕的是,没有永远的新,却累积下来厚厚的不断更新的旧。
旧时光,如果能用来怀念。不知是因为新的不美好,还是旧的回不去。人生某些部分的遗憾,缺失,不圆满,现在读出的都是“花好月圆”的意味。
花常开月长圆人长久。亦舒的一本小说名。青春期读走马观花的只读自己想读的部分,对于剧情统统不记得。开始相信记忆选择性的截取某些部分是件很好的事情,因为人生漫长,各种琐碎的部分加起来,会使生命的纯度打折。记得的有些成回忆,有些成自身经验的一部分,然后,最残忍而美好的是它们最终难逃被习惯而忘记的命运。花常开便没有凋谢,是不是也就只能开一次?月长圆便没有残缺,是不是也就只能圆一次?人长久便没有分离,是不是也就只能长久一次?所以只发生一次的事情,是不是就等于从来没发生过?那这是不是就等于没有花开没有月圆没有人长久?我们所经历的记得的忘记的听说的到底哪些才是最稳固的属于我们的东西?
所以是不是《花好月圆》里所有的唱词都有它的道理。这样客观平静不带感情色彩的述说着当下一切已最好,当下的美好终究会结束。花好月圆唱今宵的洒脱,其实也有万般的无奈吧。知道时光不多且行且珍惜,秉烛夜永足清游,今宵多珍重,后会遥遥无期。
这种类似的感觉,在和奶奶之前看《红楼梦》时也有。当剧中烟花升腾,我看到的是好看的夜景,而奶奶的眼中闪现了一丝疑虑。现在我懂,她看的是灰烬,是散落,是幻灭,是人生世事的变化无常。而我正值年幼,以为未来无限漫长,以为永远都会是一个样儿。当我终于理解了那种心情,教给我成长的人,却无法继续陪我成长。
成长,是独立完成的行为,它绝对是自食其力,自主完成。这么说是因为当你去感激助你成长的人时,发现他们大多已经彻底脱离你的生活----有些永远的离去了。还好你尚可借助一些曾有的稀薄的记忆力去观测自己是怎样一路成长。保持清醒对长眠于地下的他们何尝不是最大的慰藉。
张先在《木兰花》中写:“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看到这词,总算明白当年的感伤来自何处。原来在很久之前,人的悲欢离合就是相通的。那些我们未经历的好像在千百年前就有人替我们完成,再等到千百年后一个准确的时间给我们答案。越是美好的东西,其实越带着更大的伤感。因为你知道,有朝一日,它们将不复存在---尽管你在经历它们的时候多么年幼无知。
《花好月圆》是第一首让我觉得有所思的歌曲。也许是成语样儿的名字让一个年幼的孩子产生理想化的探索。那时我和奶奶在姑姑最早的平房里住。附近住的大多是外来人员,从早到晚狭窄的巷子口充满外来口音的谈话声。唧唧咋咋的声音在夏天的傍晚并不令人讨厌,因为你不知那是一个孩子的情绪表达还是落在某个枝桠的鸟儿。有时我和妹妹也模仿他们说话的感觉,彼此对着嬉笑除我们之外没人懂的语言。我们头顶着大红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出演自己的剧本。那时姑姑家有个高级的收音机,还有很多当下流行的磁带。每次睡前,总会放几首好听的歌曲。那次当《花好月圆》的旋律响起,我突然看到右边的奶奶和左边的姑姑及妹妹,她们大概已经进入睡眠状态,窗外有稀稀疏疏的光照进,也许很近的一个房间里异乡人也在他乡安眠。我悄悄的按下收音机的停止键,最后视线停留在头顶的一盏灯上。灯里面有圆圆的月亮,周围散发着清凉的光,烟雾缭绕无限神秘。那个夏天的夜晚,尽管外面还有听不懂的声音,也看不到月亮的影子,但我觉得,这歌唱的就是我当下的状态。可心里又隐隐约约在平和中产生一种无法言说的惆怅。是歌曲还是唱词,当时的我大概还没这样及时产生的领悟力,只是知觉里有了想哭又想笑的感受。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再次听到它,我似乎还能看到那个夏夜的一切。虽然物是人非,事却不休。循着时光和旋律交汇处,我客观的看着当年的夏,夜,风,语,人,竟说不上是自己经历过的还是在观望着别人的。有些事情,明明是自己曾经历的,那种刻进骨头里铭记在心上的感受,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却从来不会消失。只是偶尔会自我疑惑,这样深刻而不更改的体验对照的是人生的哪些画面。而那些画面,完整却笼统的,最后去了哪里?
很多事情是不需要理由,就像很多问题其实没有答案。在提出的时候以为自己有多坚定,马不停蹄的追问,日不间断的探索,慢慢的便被生活中万象保罗的新领域占据了。旧的一部分留下,未追着新的部分而走。就像人永远忘不了旧事,却又无法拒绝新物。可怕的是,没有永远的新,却累积下来厚厚的不断更新的旧。
旧时光,如果能用来怀念。不知是因为新的不美好,还是旧的回不去。人生某些部分的遗憾,缺失,不圆满,现在读出的都是“花好月圆”的意味。
花常开月长圆人长久。亦舒的一本小说名。青春期读走马观花的只读自己想读的部分,对于剧情统统不记得。开始相信记忆选择性的截取某些部分是件很好的事情,因为人生漫长,各种琐碎的部分加起来,会使生命的纯度打折。记得的有些成回忆,有些成自身经验的一部分,然后,最残忍而美好的是它们最终难逃被习惯而忘记的命运。花常开便没有凋谢,是不是也就只能开一次?月长圆便没有残缺,是不是也就只能圆一次?人长久便没有分离,是不是也就只能长久一次?所以只发生一次的事情,是不是就等于从来没发生过?那这是不是就等于没有花开没有月圆没有人长久?我们所经历的记得的忘记的听说的到底哪些才是最稳固的属于我们的东西?
所以是不是《花好月圆》里所有的唱词都有它的道理。这样客观平静不带感情色彩的述说着当下一切已最好,当下的美好终究会结束。花好月圆唱今宵的洒脱,其实也有万般的无奈吧。知道时光不多且行且珍惜,秉烛夜永足清游,今宵多珍重,后会遥遥无期。
这种类似的感觉,在和奶奶之前看《红楼梦》时也有。当剧中烟花升腾,我看到的是好看的夜景,而奶奶的眼中闪现了一丝疑虑。现在我懂,她看的是灰烬,是散落,是幻灭,是人生世事的变化无常。而我正值年幼,以为未来无限漫长,以为永远都会是一个样儿。当我终于理解了那种心情,教给我成长的人,却无法继续陪我成长。
成长,是独立完成的行为,它绝对是自食其力,自主完成。这么说是因为当你去感激助你成长的人时,发现他们大多已经彻底脱离你的生活----有些永远的离去了。还好你尚可借助一些曾有的稀薄的记忆力去观测自己是怎样一路成长。保持清醒对长眠于地下的他们何尝不是最大的慰藉。
张先在《木兰花》中写:“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看到这词,总算明白当年的感伤来自何处。原来在很久之前,人的悲欢离合就是相通的。那些我们未经历的好像在千百年前就有人替我们完成,再等到千百年后一个准确的时间给我们答案。越是美好的东西,其实越带着更大的伤感。因为你知道,有朝一日,它们将不复存在---尽管你在经历它们的时候多么年幼无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