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霜糖,鲁迅日记里的神奇存在~
鲁迅《华盖集续编》中有三篇有趣之极的文章,叫《马上日记》、《马上支日记》、《马上日记之二》,完全是日常的闲记,写的是他自己去药店配药啦,接待客人啦,浇花啦,在朋友家吃面包啦等等琐屑事情,中间引些典故,免不了再评几句时事。读这三篇文章之前,我从不知道流水账文章居然也可以妙趣横生,也从不知道原来鲁迅才不是一味横眉冷对苦大仇深;他有“庄”和“谐”的两面,构成人格和文章的独特魅力,“谐”面一点也不比“庄”面逊色,可惜完全被某党的宣传盖过去了。。
读了这三篇“谈笑咳唾皆成珠玉”的日记之后,我就路人转粉了。找来鲁迅全集从头看到尾。越看越入迷,不知不觉变身脑残粉——当然这是后话了。三篇日记读完后我其实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那里面提到的“柿霜糖”到底是个什么稀罕玩意??好想尝一尝!
且看文章里对柿霜糖的记述:
午后,织芳从河南来,谈了几句,匆匆忙忙地就走了,放下两个包,说这是“方糖”,送你吃的,怕不见得好。织芳这一回有点发胖,又这么忙,又穿着方马褂,我恐怕他将要做官了。
打开包来看时,何尝是“方”的,却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但我不明白织芳为什么叫它“方糖”?但这也就可以作为他将要做官的一证。
景宋说这是河南一处什么地方的名产,是用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怪不得有这么细腻,原来是凭了造化的妙手,用柿皮来滤过的。
可惜到他说明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的收起,豫备将来嘴角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
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
七月八日上午,往伊东医士寓去补牙,等在客厅里,有些无聊。四壁只挂着一幅织出的画和两副对,一副是江朝宗的,一副是王芝祥的。署名之下,各有两颗印,一颗是姓名,一颗是头衔;江的是“迪威将军”,王的是“佛门弟子”。午后,密斯高来,适值毫无点心,只得将宝藏着的搽嘴角生疮有效的柿霜糖装在碟子里拿出去。我时常有点心,有客来便请他吃点心;最初是“密斯”和“密斯得”一视同仁,但密斯得有时委实利害,往往吃得很彻底,一个不留,我自己倒反有“向隅”之感。如果想吃,又须出去买来。于是很有戒心了,只得改变方针,有万不得已时,则以落花生代之。
这一著很有效,总是吃得不多,既然吃不多,我便开始敦劝了,有时竟劝得怕吃落花生如织芳之流,至于因此逡巡逃走。
从去年夏天发明了这一种花生政策以后,至今还在继续厉行。
但密斯们却不在此限,她们的胃似乎比他们要小五分之四,或者消化力要弱到十分之八,很小的一个点心,也大抵要留下一半,倘是一片糖,就剩下一角。拿出来陈列片时,吃去一点,于我的损失是极微的,“何必改作”?
密斯高是很少来的客人,有点难于执行花生政策。恰巧又没有别的点心,只好献出柿霜糖去了。这是远道携来的名糖,当然可以见得郑重。
我想,这糖不大普通,应该先说明来源和功用。但是,密斯高却已经一目了然了。她说:这是出在河南汜水县的;用柿霜做成。颜色最好是深黄;倘是淡黄,那便不是纯柿霜。这很凉,如果嘴角这些地方生疮的时候,便含着,使它渐渐从嘴角流出,疮就好了。
她比我耳食所得的知道得更清楚,我只好不作声,而且这时才记起她是河南人。请河南人吃几片柿霜糖,正如请我喝一小杯黄酒一样,真可谓“其愚不可及也”。
茭白的心里有黑点的,我们那里称为灰茭,虽是乡下人也不愿意吃,北京却用在大酒席上。卷心白菜在北京论斤论车地卖,一到南边,便根上系着绳,倒挂在水果铺子的门前了,买时论两,或者半株,用处是放在阔气的火锅中,或者给鱼翅垫底。但假如有谁在北京特地请我吃灰茭,或北京人到南边时请他吃煮白菜,则即使不至于称为“笨伯”,也未免有些乖张罢。
但密斯高居然吃了一片,也许是聊以敷衍主人的面子的。
到晚上我空口坐着,想:这应该请河南以外的别省人吃的,一面想,一面吃,不料这样就吃完了。
凡物总是以希为贵。假如在欧美留学,毕业论文最好是讲李太白,杨朱,张三;研究萧伯讷,威尔士就不大妥当,何况但丁之类。《但丁传》的作者跋忒莱尔(A.J.Butler)就说关于但丁的文献实在看不完。待到回了中国,可就可以讲讲萧伯讷,威尔士,甚而至于莎士比亚了。……
得是怎样一个有丧心病狂想象力的人才能发明这道食物啊!为方便解释,先上两个图,一是柿子逐渐晒干的图:
而所谓柿霜,大概就是下图中柿饼上结的白白那一层啰。也就是柿子内部的水分渐渐晒得蒸发掉,由柿子皮过滤下来的一层精华:
集来柿子上的一层霜做成糖,真是又珍贵又风雅,何况还有神奇的功用。当即去某宝上搜,杳无踪影,向几个河南的同事打听,也都惘然摇头。万分遗憾地得出它八成已绝迹失传了的结论。
几年后的某天,某次我大嚼柿子饼时又想起了传说中的柿霜糖,心有不甘地再次打开淘宝。一搜之下大惊,柿霜糖现身江湖了!而且都搜出密匝匝的卖家一堆了……真是党的政策好经济发展快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哇我好激动!价格当然不低,想想采集柿霜的难度就知道了,那就先买一小包感受一下吧。
今天,快递送到了:
拆开,果然是黄棕色圆圆的小薄片,颜色是深的,可见质量不赖:
比起吃棉花糖的一场徒劳除了甜啥也没有,柿霜糖入口还是有存在感的,但存在感不过半秒,瞬间就消融了……甜、细腻,倒不太凉,也许鲁迅那时代人们还不惯吃冰淇淋之类的冷物,对食品的凉热还存有足够的敏感。至于败火去疮的功效么,就不知道啦!我一定是留不到嘴角生疮时候拿出来验证的。手中这包糖的下场大概会和鲁迅那包相仿:“一面想,一面吃,不料就这样吃完了。”
柿霜糖的甜刺激着多巴胺源源不绝地分泌,我愉悦地编辑了这期微信,作为完成人生一大遗留课题的纪念。哈利路亚!
最后奉上鲁迅的一张抱娃图。再次提请大家注意,鲁迅是多面的,有丰富的人格维度。不妨引陈丹青的话来为大家加深印象:
他的语气和风调,哪里只是激愤犀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深沉厚道,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调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及学问或翻译;忽儿精深苍老,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柔伤感,如《朝华夕 拾》;而有一种非常绝望、空虚的况味,几乎出现在他各个时期的文字中——尤其在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中,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读了这三篇“谈笑咳唾皆成珠玉”的日记之后,我就路人转粉了。找来鲁迅全集从头看到尾。越看越入迷,不知不觉变身脑残粉——当然这是后话了。三篇日记读完后我其实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那里面提到的“柿霜糖”到底是个什么稀罕玩意??好想尝一尝!
且看文章里对柿霜糖的记述:
午后,织芳从河南来,谈了几句,匆匆忙忙地就走了,放下两个包,说这是“方糖”,送你吃的,怕不见得好。织芳这一回有点发胖,又这么忙,又穿着方马褂,我恐怕他将要做官了。
打开包来看时,何尝是“方”的,却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但我不明白织芳为什么叫它“方糖”?但这也就可以作为他将要做官的一证。
景宋说这是河南一处什么地方的名产,是用柿霜做成的;性凉,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这一搽,便会好。怪不得有这么细腻,原来是凭了造化的妙手,用柿皮来滤过的。
可惜到他说明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的收起,豫备将来嘴角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
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
七月八日上午,往伊东医士寓去补牙,等在客厅里,有些无聊。四壁只挂着一幅织出的画和两副对,一副是江朝宗的,一副是王芝祥的。署名之下,各有两颗印,一颗是姓名,一颗是头衔;江的是“迪威将军”,王的是“佛门弟子”。午后,密斯高来,适值毫无点心,只得将宝藏着的搽嘴角生疮有效的柿霜糖装在碟子里拿出去。我时常有点心,有客来便请他吃点心;最初是“密斯”和“密斯得”一视同仁,但密斯得有时委实利害,往往吃得很彻底,一个不留,我自己倒反有“向隅”之感。如果想吃,又须出去买来。于是很有戒心了,只得改变方针,有万不得已时,则以落花生代之。
这一著很有效,总是吃得不多,既然吃不多,我便开始敦劝了,有时竟劝得怕吃落花生如织芳之流,至于因此逡巡逃走。
从去年夏天发明了这一种花生政策以后,至今还在继续厉行。
但密斯们却不在此限,她们的胃似乎比他们要小五分之四,或者消化力要弱到十分之八,很小的一个点心,也大抵要留下一半,倘是一片糖,就剩下一角。拿出来陈列片时,吃去一点,于我的损失是极微的,“何必改作”?
密斯高是很少来的客人,有点难于执行花生政策。恰巧又没有别的点心,只好献出柿霜糖去了。这是远道携来的名糖,当然可以见得郑重。
我想,这糖不大普通,应该先说明来源和功用。但是,密斯高却已经一目了然了。她说:这是出在河南汜水县的;用柿霜做成。颜色最好是深黄;倘是淡黄,那便不是纯柿霜。这很凉,如果嘴角这些地方生疮的时候,便含着,使它渐渐从嘴角流出,疮就好了。
她比我耳食所得的知道得更清楚,我只好不作声,而且这时才记起她是河南人。请河南人吃几片柿霜糖,正如请我喝一小杯黄酒一样,真可谓“其愚不可及也”。
茭白的心里有黑点的,我们那里称为灰茭,虽是乡下人也不愿意吃,北京却用在大酒席上。卷心白菜在北京论斤论车地卖,一到南边,便根上系着绳,倒挂在水果铺子的门前了,买时论两,或者半株,用处是放在阔气的火锅中,或者给鱼翅垫底。但假如有谁在北京特地请我吃灰茭,或北京人到南边时请他吃煮白菜,则即使不至于称为“笨伯”,也未免有些乖张罢。
但密斯高居然吃了一片,也许是聊以敷衍主人的面子的。
到晚上我空口坐着,想:这应该请河南以外的别省人吃的,一面想,一面吃,不料这样就吃完了。
凡物总是以希为贵。假如在欧美留学,毕业论文最好是讲李太白,杨朱,张三;研究萧伯讷,威尔士就不大妥当,何况但丁之类。《但丁传》的作者跋忒莱尔(A.J.Butler)就说关于但丁的文献实在看不完。待到回了中国,可就可以讲讲萧伯讷,威尔士,甚而至于莎士比亚了。……
得是怎样一个有丧心病狂想象力的人才能发明这道食物啊!为方便解释,先上两个图,一是柿子逐渐晒干的图:
![]() |
而所谓柿霜,大概就是下图中柿饼上结的白白那一层啰。也就是柿子内部的水分渐渐晒得蒸发掉,由柿子皮过滤下来的一层精华:
![]() |
集来柿子上的一层霜做成糖,真是又珍贵又风雅,何况还有神奇的功用。当即去某宝上搜,杳无踪影,向几个河南的同事打听,也都惘然摇头。万分遗憾地得出它八成已绝迹失传了的结论。
几年后的某天,某次我大嚼柿子饼时又想起了传说中的柿霜糖,心有不甘地再次打开淘宝。一搜之下大惊,柿霜糖现身江湖了!而且都搜出密匝匝的卖家一堆了……真是党的政策好经济发展快人民物质生活条件不断丰富哇我好激动!价格当然不低,想想采集柿霜的难度就知道了,那就先买一小包感受一下吧。
今天,快递送到了:
![]() |
拆开,果然是黄棕色圆圆的小薄片,颜色是深的,可见质量不赖:
![]() |
比起吃棉花糖的一场徒劳除了甜啥也没有,柿霜糖入口还是有存在感的,但存在感不过半秒,瞬间就消融了……甜、细腻,倒不太凉,也许鲁迅那时代人们还不惯吃冰淇淋之类的冷物,对食品的凉热还存有足够的敏感。至于败火去疮的功效么,就不知道啦!我一定是留不到嘴角生疮时候拿出来验证的。手中这包糖的下场大概会和鲁迅那包相仿:“一面想,一面吃,不料就这样吃完了。”
柿霜糖的甜刺激着多巴胺源源不绝地分泌,我愉悦地编辑了这期微信,作为完成人生一大遗留课题的纪念。哈利路亚!
最后奉上鲁迅的一张抱娃图。再次提请大家注意,鲁迅是多面的,有丰富的人格维度。不妨引陈丹青的话来为大家加深印象:
他的语气和风调,哪里只是激愤犀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深沉厚道,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调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及学问或翻译;忽儿精深苍老,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柔伤感,如《朝华夕 拾》;而有一种非常绝望、空虚的况味,几乎出现在他各个时期的文字中——尤其在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中,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