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道与养德之关系
论修道与养德之关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e3f1760102vj16.html
田诚阳
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贞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想,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所以修道的关键,在于静心。
修德的目的,从修为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低下、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道深,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
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有的大德,修行一辈子,如果心地不净,走的时候很难了脱。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慈爱、团结、诚信、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形成和谐共存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培养与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道养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益于社会,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
太上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e3f1760102vj16.html
田诚阳
传统道家学说认为,人的先天真性,本与太虚同体,清静贞白,空洞虚无。下生之后,产生种种后天妄想,如云遮月,蒙蔽真性,造成修道障碍,念想难除,妨害道修。所以修道的关键,在于静心。
修德的目的,从修为的角度来讲,是要培养个人谦虚、低下、柔和、忘我、不争的坦荡胸怀,净化心灵,去妄归真,再去下功,则入静易而进道深,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炁顺。”
相反,若无修德之熔炼,则心神不清,性地不纯,如此心态,去做修炼功夫,无异沙地造厦。有的大德,修行一辈子,如果心地不净,走的时候很难了脱。所以修炼强调修德,乃与个人的修功息息相关,有德就有道,无德即失道,道以德为基,德高道更高。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提倡修德,使人与人之间形成慈爱、团结、诚信、互助、真诚、和睦的关系,形成和谐共存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培养与生活环境的安定。
道家修德,进一步还要求推诚万物,“昆虫草木犹不可伤”,提倡以好生之德,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道家修炼所提倡的修道养德,并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修炼,这种广义的道德观,体现了真实的道德价值,既有社会价值,又有个人价值,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益于社会,利济他人就是升华自己。
太上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出世的修真之学,与入世的为人之道,“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二者并不抵触,而是互补协调的统一。
明白了修德,大道就在眼前,人人可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