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之器
人的进化基本遵循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 先吃饱
第二阶段: 再吃好
第三阶段:吃饱、吃好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形而上的食文化,比如吃相、礼仪和餐具美学,也就是料理美学的范畴。
美食家们收藏各种各样的食器,一为盛食、二为养目,他们的感性是全方位的,除了味觉,还有视觉,感觉,以及精神上的满足。
材质的冲突,色彩的碰撞,用灵感把看似无关的食物与器物组合起来,是烹饪中的一大乐趣。无论是怎样的美食,只有盛放在相得益彰的器皿中才显得圆满。有美食家热爱琢磨食器与食物的搭配,说是像一位尽职的月老,努力为两者“牵红线搭鹊桥。”也有美食家说”食器是料理的衣服。”
当然,凡人的只身世界,所需不多。但日常生活中也应当使用好的食器,让最基本的吃饭,喝水有朴素又美好的东西相伴,就餐时的内心感觉会完全不一样。美的东西会改变氛围。
在中国,有什么样的菜肴,就会诞生什么样的食器来与之相配。比如:平底盘为爆炒的菜而生、汤盘是为溜汁的菜而来、椭圆盘是为整条鱼存在、深斗盘是为了顾全整只鸡鸭菜、小盅则是为了那一口鲜美的高汤而准备~
日本的饮食文化和陶瓷文化是从中国传入,属于同一个文化根源。现在食器文化已经是日本民间普遍又热门的艺术。日本全国有许多名窑,依各地黏土土质的不同,烧出各种颜色、软硬、薄厚,各具个性、特色的陶瓷作品。依据每一个器皿的个性,将食物衬托出来。 日本餐具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季节性。比如冬天要用厚重的陶器,夏天就要用清爽的青瓷和玻璃器皿。我们可以从日本的陶瓷器看到我们在历史上失传的文化和美感、帮助我们”温故”,了解过去,才能创新,拓宽这个本来应该属于我们的文化。
日本全席料理,和中式料理、西餐的盛摆相差许多,一眼望去十几个高、低、深、扁的大碗小盘,有淘、瓷、木漆、竹、玻璃、有盖无盖的~看了眼花缭乱。这就是日本餐具文化的特征:每一道菜、有它规定穿的衣服。
・ 饭碗: 一般家庭用瓷器。讲究的人用陶器,沉静质朴的最好。因为天天要用,浑圆的造型,能够刚好放那于自己手掌中的最好。
・ 汤碗: 一般家庭用木器 (也有便宜塑胶碗,看起来像木漆),高级的是木漆器。更高级的是贴有金箔的绘画,叫做金莳绘。
・ 筷子: 中国、韩国有各种材质的筷子、塑胶筷、木筷、银筷。韩国人用不锈钢筷、日本和中国一定是用木筷。
・ 平皿: 也就是平底盘,这个用途广,装中式爆炒的菜,日本料理,意大利面都合适。餐桌上如果有方形盘,八角盘,圆盘,粉引、灰釉等各种形状和各种技法的陶制盘子,会有种自由组合的乐趣,把餐桌当作画布一样。
・ 丼: 这个是日式料理的代表之一,也就是比一般饭碗、汤碗大两号的盖浇饭碗。
・ 钵: 小钵,是餐桌上的配角,用来装豆腐、海带芽、芝麻凉拌、醋渍小菜、酱菜等开胃菜或配菜、也可以装红豆汤、冰淇淋、当季水果等,有陶、瓷、玻璃等材质。钵,有深有浅,深钵用来装有汤汁的食物、浅钵装酱菜等。
・ 角皿: 一般用来装鱼
・ 豆皿: 装酱油或是葱、姜末的小碟子。
・ 筷架: 吃日式料理的礼仪的一个禁忌是,绝不将筷子搁在碗盘上。
筷架也是餐桌上的装饰品,小玩具,什么材质都有,甚至从海边,深山捡来的小石头、小木头、小树枝都可以当作筷架来点缀餐桌。
(在使用日本餐具时、用途一定要分清,经常看到有人用丼盛汤,用木汤碗盛饭,用角皿盛炒面,豆皿放生鱼片,在日本饮食文化中,是会被笑缺乏感性的)
日本的地理位置使得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也使得民族性非常注重季节感;春、夏、秋、冬每一季都各有选用的颜色、花样和材质。基本上,就是热天用看起来有清凉感的器皿,冷天就用可以饱温暖心的厚重器皿。
当然,再精美的食器,也只有经常使用,生命才算完整。日本著名的民艺学家,美学家柳宗悦曾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器物因为被使用而美,美则惹人喜爱,人因喜爱而更频繁使用彼此温暖,彼此相爱,一起共度每一天。”
初入厨房的选择餐具的原则其实就只有两个:
1. 餐具白色瓷器为上 (能衬托各种食物)
2. 简洁为上 (方便摆盘,容易清洗)
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在旅行中,慢慢收集带有记忆和情感的器皿。
现在我每天用的器皿,都是从各地偶尔发现,包含着创作者心意的作品。我希望十多年后它们仍在被我使用,一直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的食器也够用了,遇见更美好的,我更愿意去欣赏。
当然在我看来,最好的食器,最好件件出于自己的手作,赋予这些食器完整的生命:拉坯造型,上釉烧结、与食物相遇、最终留下手作的温柔。那样最初柔软干巴巴的陶土,经过不断的使用,不断吸收水分,会日益紧实茁壮、圆滑有光泽,用心体验,会察觉到一开始无法感觉的密度变化。这样需要饲以时间透过使用才会日渐成长的器皿,充满意趣。
第一阶段: 先吃饱
第二阶段: 再吃好
第三阶段:吃饱、吃好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形而上的食文化,比如吃相、礼仪和餐具美学,也就是料理美学的范畴。
美食家们收藏各种各样的食器,一为盛食、二为养目,他们的感性是全方位的,除了味觉,还有视觉,感觉,以及精神上的满足。
材质的冲突,色彩的碰撞,用灵感把看似无关的食物与器物组合起来,是烹饪中的一大乐趣。无论是怎样的美食,只有盛放在相得益彰的器皿中才显得圆满。有美食家热爱琢磨食器与食物的搭配,说是像一位尽职的月老,努力为两者“牵红线搭鹊桥。”也有美食家说”食器是料理的衣服。”
当然,凡人的只身世界,所需不多。但日常生活中也应当使用好的食器,让最基本的吃饭,喝水有朴素又美好的东西相伴,就餐时的内心感觉会完全不一样。美的东西会改变氛围。
在中国,有什么样的菜肴,就会诞生什么样的食器来与之相配。比如:平底盘为爆炒的菜而生、汤盘是为溜汁的菜而来、椭圆盘是为整条鱼存在、深斗盘是为了顾全整只鸡鸭菜、小盅则是为了那一口鲜美的高汤而准备~
日本的饮食文化和陶瓷文化是从中国传入,属于同一个文化根源。现在食器文化已经是日本民间普遍又热门的艺术。日本全国有许多名窑,依各地黏土土质的不同,烧出各种颜色、软硬、薄厚,各具个性、特色的陶瓷作品。依据每一个器皿的个性,将食物衬托出来。 日本餐具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季节性。比如冬天要用厚重的陶器,夏天就要用清爽的青瓷和玻璃器皿。我们可以从日本的陶瓷器看到我们在历史上失传的文化和美感、帮助我们”温故”,了解过去,才能创新,拓宽这个本来应该属于我们的文化。
日本全席料理,和中式料理、西餐的盛摆相差许多,一眼望去十几个高、低、深、扁的大碗小盘,有淘、瓷、木漆、竹、玻璃、有盖无盖的~看了眼花缭乱。这就是日本餐具文化的特征:每一道菜、有它规定穿的衣服。
・ 饭碗: 一般家庭用瓷器。讲究的人用陶器,沉静质朴的最好。因为天天要用,浑圆的造型,能够刚好放那于自己手掌中的最好。
・ 汤碗: 一般家庭用木器 (也有便宜塑胶碗,看起来像木漆),高级的是木漆器。更高级的是贴有金箔的绘画,叫做金莳绘。
・ 筷子: 中国、韩国有各种材质的筷子、塑胶筷、木筷、银筷。韩国人用不锈钢筷、日本和中国一定是用木筷。
・ 平皿: 也就是平底盘,这个用途广,装中式爆炒的菜,日本料理,意大利面都合适。餐桌上如果有方形盘,八角盘,圆盘,粉引、灰釉等各种形状和各种技法的陶制盘子,会有种自由组合的乐趣,把餐桌当作画布一样。
・ 丼: 这个是日式料理的代表之一,也就是比一般饭碗、汤碗大两号的盖浇饭碗。
・ 钵: 小钵,是餐桌上的配角,用来装豆腐、海带芽、芝麻凉拌、醋渍小菜、酱菜等开胃菜或配菜、也可以装红豆汤、冰淇淋、当季水果等,有陶、瓷、玻璃等材质。钵,有深有浅,深钵用来装有汤汁的食物、浅钵装酱菜等。
・ 角皿: 一般用来装鱼
・ 豆皿: 装酱油或是葱、姜末的小碟子。
・ 筷架: 吃日式料理的礼仪的一个禁忌是,绝不将筷子搁在碗盘上。
筷架也是餐桌上的装饰品,小玩具,什么材质都有,甚至从海边,深山捡来的小石头、小木头、小树枝都可以当作筷架来点缀餐桌。
(在使用日本餐具时、用途一定要分清,经常看到有人用丼盛汤,用木汤碗盛饭,用角皿盛炒面,豆皿放生鱼片,在日本饮食文化中,是会被笑缺乏感性的)
日本的地理位置使得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也使得民族性非常注重季节感;春、夏、秋、冬每一季都各有选用的颜色、花样和材质。基本上,就是热天用看起来有清凉感的器皿,冷天就用可以饱温暖心的厚重器皿。
当然,再精美的食器,也只有经常使用,生命才算完整。日本著名的民艺学家,美学家柳宗悦曾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器物因为被使用而美,美则惹人喜爱,人因喜爱而更频繁使用彼此温暖,彼此相爱,一起共度每一天。”
初入厨房的选择餐具的原则其实就只有两个:
1. 餐具白色瓷器为上 (能衬托各种食物)
2. 简洁为上 (方便摆盘,容易清洗)
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在旅行中,慢慢收集带有记忆和情感的器皿。
现在我每天用的器皿,都是从各地偶尔发现,包含着创作者心意的作品。我希望十多年后它们仍在被我使用,一直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的食器也够用了,遇见更美好的,我更愿意去欣赏。
当然在我看来,最好的食器,最好件件出于自己的手作,赋予这些食器完整的生命:拉坯造型,上釉烧结、与食物相遇、最终留下手作的温柔。那样最初柔软干巴巴的陶土,经过不断的使用,不断吸收水分,会日益紧实茁壮、圆滑有光泽,用心体验,会察觉到一开始无法感觉的密度变化。这样需要饲以时间透过使用才会日渐成长的器皿,充满意趣。
柚子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和伸子共事的12年 (9人喜欢)
- 女性更年期,知道得越多恐惧越少,人越自由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