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与箕子
[对于纣的态度]
於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遂亡。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於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对于周的态度]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
[对故国的态度]
其後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1.对于纣的态度。二子谏纣而不听,微子去,箕子认为这样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被发详狂而为奴;微子可谓智者,箕子可谓仁者。
2.对于周的态度。微子“肉袒面缚”,“膝行而前以告”,很难理解微子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何罪?又告什么?这样做,等于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并宣告自己投靠。未见记载箕子主动去找武王,反而是武王访问箕子。武王对箕子应该说是相当尊重,封而不臣。
3.对故国的态度。箕子过故国而伤怀,真可谓故国之臣。箕子“欲哭则不可”,可见周对殷商遗民还是很提防的。但是微子却能封于宋,足见微子通过种种行为已博取了周的信任。
参考文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於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遂亡。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於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对于周的态度]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
[对故国的态度]
其後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1.对于纣的态度。二子谏纣而不听,微子去,箕子认为这样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被发详狂而为奴;微子可谓智者,箕子可谓仁者。
2.对于周的态度。微子“肉袒面缚”,“膝行而前以告”,很难理解微子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何罪?又告什么?这样做,等于承认周武王的天子地位并宣告自己投靠。未见记载箕子主动去找武王,反而是武王访问箕子。武王对箕子应该说是相当尊重,封而不臣。
3.对故国的态度。箕子过故国而伤怀,真可谓故国之臣。箕子“欲哭则不可”,可见周对殷商遗民还是很提防的。但是微子却能封于宋,足见微子通过种种行为已博取了周的信任。
参考文献:《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