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父母见识短,不要害了孩子
自己生在农村,从农村出来这么多年,渐渐地看清了农村父母在孩子事业上无形中造成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跳出农门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相比,没背景没钱,这都不是最可怕的,农村出身的孩子相信很早都意识到这一点。最可怕的是农村父母的见识对自己无形中造成的影响和压力。
记得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家里人一致希望我填报本省的一所重点大学,在他们眼中,这是清华北大之外最好的学校(学校确实也不差)。但我经过几天的分析和与老师讨论,觉得我的分数略低,报考那所大学风险很大,因此选择了另一所西部的重点大学。这件事引起了全家轩然大波,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姥爷都说不能去西部,那个地方环境多么恶劣,在他的描述下似乎去了西部连饭都吃不上。单纯的母亲听信了这番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打电话给班主任,让他帮我改志愿。这件事最终的结局是我顺利地被西部的重点大学录取,而本省的那所学校分数线比我的分数高6分。我没法想象当时家人本着“为我好”的想法改了志愿导致我名落孙山后,我该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这件事。感谢自己的固执和不妥协。
去了西部,四年的大学读的顺风顺水,毕业时保送到北京那所全国著名的大学读研究生,这时候全家欢腾,再没有任何异议的声音。在他们看来,去了那所学校读书,与国家领导人当校友,人生就一帆风顺了(好像有位亲戚还说国家领导人只是那个学校的本科,我去读研,比国家领导人还厉害,如此推断,我毕业后该当联合国领导人)。
读研期间并不顺利,与导师相处得不愉快,跟家人倾诉时得到的答案就是忍耐,有一年甚至让我带了一袋花生给导师(算是行贿)。读博后期身体又患病,父母颠簸劳累跑到北京,单纯的母亲那个时候第一次意识到知识比体力的重要性,她因为听不懂医生的护士的普通话,甚至后悔起当年小学辍学去做农活。
好不容易熬到博士毕业,准备出国深造,这时家里的苦情戏又一次上演,母亲甚至给我讲起了一个故事:某某村的一个人学成出国,他父亲临终前都没能见到他。尽管我不止一遍的解释,出国又不是一去不回,我是想出国学习,然后回国谋一个好职位。几经辗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国外的心仪的工作,至少我认定自己能从这份工作中得到提升。当我终于通过试用期签约两年时,我的心情别提有多舒畅。然而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这里签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和值得庆祝的好事,而是觉得还要再在国外两年。其实他们并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出国,同时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国内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只知道在国内想见面容易,在国外难。可是人年轻创业,最难得的就是一个机遇,一个贵人相助,哪能考虑一时见面的难易?尽管我不止一遍地解释,在国外做好了就会回国,而他们总是恨不得希望明天就回。
我时常想起母亲和阿姨的故事:母亲从小勤快,干活卖力,所以小学就辍学去劳动;阿姨学习成绩不错,中学毕业后没有考取,央求姥姥为她谋了村里的幼儿园老师一职。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每天起早贪黑,从不懈怠,日子却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萧条。阿姨一直从事幼儿教学,姨父也是小学老师,这些年家里房屋早就翻新装修,开上了汽车,还在城里置办了一套楼房。其实当时的姥姥姥爷如果见识再长一点,哪怕把母亲打骂一顿,让她坚持上学,也许现在情况就不一样。而阿姨的所得也是自己的坚持加上父母的努力造就。农村的父母,有时孩子自己的见识却被他们认为是错的而横加阻碍。
毋庸置疑,跳出农门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相比,没背景没钱,这都不是最可怕的,农村出身的孩子相信很早都意识到这一点。最可怕的是农村父母的见识对自己无形中造成的影响和压力。
记得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家里人一致希望我填报本省的一所重点大学,在他们眼中,这是清华北大之外最好的学校(学校确实也不差)。但我经过几天的分析和与老师讨论,觉得我的分数略低,报考那所大学风险很大,因此选择了另一所西部的重点大学。这件事引起了全家轩然大波,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姥爷都说不能去西部,那个地方环境多么恶劣,在他的描述下似乎去了西部连饭都吃不上。单纯的母亲听信了这番话,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要打电话给班主任,让他帮我改志愿。这件事最终的结局是我顺利地被西部的重点大学录取,而本省的那所学校分数线比我的分数高6分。我没法想象当时家人本着“为我好”的想法改了志愿导致我名落孙山后,我该以怎样的心情看待这件事。感谢自己的固执和不妥协。
去了西部,四年的大学读的顺风顺水,毕业时保送到北京那所全国著名的大学读研究生,这时候全家欢腾,再没有任何异议的声音。在他们看来,去了那所学校读书,与国家领导人当校友,人生就一帆风顺了(好像有位亲戚还说国家领导人只是那个学校的本科,我去读研,比国家领导人还厉害,如此推断,我毕业后该当联合国领导人)。
读研期间并不顺利,与导师相处得不愉快,跟家人倾诉时得到的答案就是忍耐,有一年甚至让我带了一袋花生给导师(算是行贿)。读博后期身体又患病,父母颠簸劳累跑到北京,单纯的母亲那个时候第一次意识到知识比体力的重要性,她因为听不懂医生的护士的普通话,甚至后悔起当年小学辍学去做农活。
好不容易熬到博士毕业,准备出国深造,这时家里的苦情戏又一次上演,母亲甚至给我讲起了一个故事:某某村的一个人学成出国,他父亲临终前都没能见到他。尽管我不止一遍的解释,出国又不是一去不回,我是想出国学习,然后回国谋一个好职位。几经辗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国外的心仪的工作,至少我认定自己能从这份工作中得到提升。当我终于通过试用期签约两年时,我的心情别提有多舒畅。然而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在这里签约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和值得庆祝的好事,而是觉得还要再在国外两年。其实他们并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出国,同时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国内能做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只知道在国内想见面容易,在国外难。可是人年轻创业,最难得的就是一个机遇,一个贵人相助,哪能考虑一时见面的难易?尽管我不止一遍地解释,在国外做好了就会回国,而他们总是恨不得希望明天就回。
我时常想起母亲和阿姨的故事:母亲从小勤快,干活卖力,所以小学就辍学去劳动;阿姨学习成绩不错,中学毕业后没有考取,央求姥姥为她谋了村里的幼儿园老师一职。这么多年过去了,母亲每天起早贪黑,从不懈怠,日子却随着父母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萧条。阿姨一直从事幼儿教学,姨父也是小学老师,这些年家里房屋早就翻新装修,开上了汽车,还在城里置办了一套楼房。其实当时的姥姥姥爷如果见识再长一点,哪怕把母亲打骂一顿,让她坚持上学,也许现在情况就不一样。而阿姨的所得也是自己的坚持加上父母的努力造就。农村的父母,有时孩子自己的见识却被他们认为是错的而横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