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第一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出门前,心里默念了好几遍,结果在跑步时硬是没想起。应该说,跑步时其实是分不出精力去思考的,尤其到了后半程,太累,只想把该死的10圈跑完,谁还顾得上《逍遥游》。庄子自己都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大抵也是原谅我的。
庄子是在跟惠子讲道理时说的这句话。惠子对庄子吐槽说自己有棵大而无用的樗树,连木匠都瞧不上。然后惠子抿嘴一笑说,老庄啊,你现在也老大不小了,说话总是大而无用,所以大家都抛弃你啊。庄子也不以为然,暗喻惠子为跳梁狸狌,再怎么灵活善变也不过是死于罔罟,而把自己比作斄牛,虽然庞大不便,但功能很大。庄子说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如此,惠子说理不成反遭了一脸啐。
在这里,“无何有之乡”,陈鼓应解之为虚寂的乡土,似有未尽之言。后世所说的乌有之乡不知是否出自这里。“彷徨乎无为其侧”,陈又解为任意地徘徊在树旁,“无为”似未解,翻阅古汉语词典,也未查到解析。如果要与下一句的“寝卧其下”对仗,“无为”也该解为动词才对,但是与“逍遥”的修饰义不同,“彷徨”是带着动词义的,那么“无为”反倒要做修饰义解才对,这样两句反而不对仗了,如将“无为”作任意解,这句话念成“无为乎彷徨其侧”反倒为宜了。兴许庄子说这句话时多喝了几杯浊酒也未可知。
《逍遥游》中,惠子其实是当了两回背景帝的。在吐槽樗树之前,惠子其实还和庄子私聊,说魏王送了我只没用的大葫芦,装水又承受不起,作瓢又占地方,干脆一拳把它打烂了难。庄子听完后痛心不已,说惠子啊,你太不善于用大的东西了。宋人世代以漂洗丝絮为生,有个治手皲裂的方子。有人听说后花了大价钱买下来,然后进献给吴王。后来越国侵吴,吴王派这个人去打仗,他在冬天与越人水战,冬天啦,南方湿冷,手容易开裂,越人手痛的兵器都抓不住,吴国有这个方子啥也不怕,当然是打了胜仗封侯了。同样是一个治疗皲裂的方子,有人以之分封,有人却是不免于漂洗丝絮。“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告诫惠子应该系着葫芦当作腰舟浮游于江湖。但是以惠子的身份应该不至于是个渔民,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系着葫芦去游泳。那么浮游于江湖的意义又何在呢?也许,惠子可以在浮游间思索他的名相之辩。但这个“江湖”到底该做何解呢?字面意义当然是江流湖泊,但是庄子惠子都是河南商丘人,商丘附近也没有什么大湖,离黄河也还蛮远,惠子系着一个大葫芦浮游江湖的画面稍显滑稽。所以江湖在这里应不是做本意解,陈鼓应的直译当然于文字的连贯通读有助,但细想来,这“江湖”的况味何其大也。
庄子用大瓠对惠子讲了一通“大用之用”的道理,然后又用樗树跟惠子说起“无用之用”。对答,反正是庄子结尾,都是庄子有理,看不到惠子吹胡子瞪眼的场景。其实,庄子无非是说,“大用”也好,“无用”也罢,都是自得其用的。惠子吃了浅尝辄止的亏,如果是物尽其用后再来和庄子辩,庄子又该编出更多的寓言才行了。
当然,庄子的确高人,无论惠子机关算尽,“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一句便轻轻松松地了结了这场争辩。小用不如大用,大用不如无用,无用亦为有用,大用之可纾难,无用之则无困苦,大用之有心忧,无用之心无惧,看着办吧。
出门前,心里默念了好几遍,结果在跑步时硬是没想起。应该说,跑步时其实是分不出精力去思考的,尤其到了后半程,太累,只想把该死的10圈跑完,谁还顾得上《逍遥游》。庄子自己都说得鱼忘筌、得意忘言,大抵也是原谅我的。
庄子是在跟惠子讲道理时说的这句话。惠子对庄子吐槽说自己有棵大而无用的樗树,连木匠都瞧不上。然后惠子抿嘴一笑说,老庄啊,你现在也老大不小了,说话总是大而无用,所以大家都抛弃你啊。庄子也不以为然,暗喻惠子为跳梁狸狌,再怎么灵活善变也不过是死于罔罟,而把自己比作斄牛,虽然庞大不便,但功能很大。庄子说道:“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如此,惠子说理不成反遭了一脸啐。
在这里,“无何有之乡”,陈鼓应解之为虚寂的乡土,似有未尽之言。后世所说的乌有之乡不知是否出自这里。“彷徨乎无为其侧”,陈又解为任意地徘徊在树旁,“无为”似未解,翻阅古汉语词典,也未查到解析。如果要与下一句的“寝卧其下”对仗,“无为”也该解为动词才对,但是与“逍遥”的修饰义不同,“彷徨”是带着动词义的,那么“无为”反倒要做修饰义解才对,这样两句反而不对仗了,如将“无为”作任意解,这句话念成“无为乎彷徨其侧”反倒为宜了。兴许庄子说这句话时多喝了几杯浊酒也未可知。
《逍遥游》中,惠子其实是当了两回背景帝的。在吐槽樗树之前,惠子其实还和庄子私聊,说魏王送了我只没用的大葫芦,装水又承受不起,作瓢又占地方,干脆一拳把它打烂了难。庄子听完后痛心不已,说惠子啊,你太不善于用大的东西了。宋人世代以漂洗丝絮为生,有个治手皲裂的方子。有人听说后花了大价钱买下来,然后进献给吴王。后来越国侵吴,吴王派这个人去打仗,他在冬天与越人水战,冬天啦,南方湿冷,手容易开裂,越人手痛的兵器都抓不住,吴国有这个方子啥也不怕,当然是打了胜仗封侯了。同样是一个治疗皲裂的方子,有人以之分封,有人却是不免于漂洗丝絮。“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告诫惠子应该系着葫芦当作腰舟浮游于江湖。但是以惠子的身份应该不至于是个渔民,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系着葫芦去游泳。那么浮游于江湖的意义又何在呢?也许,惠子可以在浮游间思索他的名相之辩。但这个“江湖”到底该做何解呢?字面意义当然是江流湖泊,但是庄子惠子都是河南商丘人,商丘附近也没有什么大湖,离黄河也还蛮远,惠子系着一个大葫芦浮游江湖的画面稍显滑稽。所以江湖在这里应不是做本意解,陈鼓应的直译当然于文字的连贯通读有助,但细想来,这“江湖”的况味何其大也。
庄子用大瓠对惠子讲了一通“大用之用”的道理,然后又用樗树跟惠子说起“无用之用”。对答,反正是庄子结尾,都是庄子有理,看不到惠子吹胡子瞪眼的场景。其实,庄子无非是说,“大用”也好,“无用”也罢,都是自得其用的。惠子吃了浅尝辄止的亏,如果是物尽其用后再来和庄子辩,庄子又该编出更多的寓言才行了。
当然,庄子的确高人,无论惠子机关算尽,“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一句便轻轻松松地了结了这场争辩。小用不如大用,大用不如无用,无用亦为有用,大用之可纾难,无用之则无困苦,大用之有心忧,无用之心无惧,看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