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爱,害了孩子
最近跟朋友讨论中国式家庭的话题,甚是热烈。今日午睡醒来,脑袋里突然跳出一个命题:人跟人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先来讲几个故事吧。
故事一:丽丽,女,14岁。
丽丽任某文科课代表,文科成绩中等偏上,但理科较弱。
某次考试,成绩不佳。家长会后若干日,我无意撞见丽丽的小臂内侧近肘处有数道划痕,长约3-4厘米,伤口仍呈粉红色,已愈合,尚未结痂。
试探之下,了解真相,颇为震惊。
由于丽丽考试没有正常发挥,成绩下滑,回家告知母亲此消息,并希望她出席家长会。母亲的回应是:你考成这样,我没脸去给你开家长会!
几番争论下来,母亲拖着身长至少165的丽丽,从客厅的地上一直到卧室。之后,丽丽一人坐在卧室的窗台上,哭泣。
半夜时分,丽丽来到卫生间,用不知什么规格的刀子在自己的胳膊上留下几道伤口。好在伤处脂肪层较厚,没有伤到肌肉或动脉,只切到毛细血管和皮肤。
后来,母亲还是参加了家长会。再后来,我看到了她的伤口,并知道这个故事。
故事二:小庄,男,21岁。
小庄的父母均为公务员,时已年逾四十。
由于职业、性格等因素,小庄的母亲从小对他的要求就很高。小庄其实很聪明,但在母亲严厉的管教下,性格愈发畸形。
据说小庄小学五六年级时,与老师发生矛盾,母亲没有教导小庄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反而依旧认为她的儿子是最优秀的。自此,小庄的学业种下了危险的种子。
中学时代的小庄,同学关系一直不好,学习成绩不详。
故事从高三开始,每个中国孩子都要经历的高考,终于要到来了。小庄很刻苦,成绩貌似也不差,但事情向着想象不到的方向发展了。
他没有进考场。不是生病、不是迟到,也不是意外,只是不敢。小庄不敢进入高考考场!
错过了第一次高考,小庄开始复读。在复读班,小庄是最刻苦的学生,成绩也不错。他的父母满心期待着儿子顺利考上一所好大学。母亲为了小庄,辞了公职,在家里专心照顾他。
然而,小庄又一次没有走进考场,相同的理由。
从18岁到21岁,小庄一直在复读,却从未进过高考考场。
他的父母绝望了,来求助心理医生。在诊室里,他的母亲说:我现在没有别的奢望,只要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正常上学、正常考试,考得怎么样都没关系。
故事三:小美,女,30+。
小美有个感情很深的男友,一起在南方某座城市发展,均系外地人。在小美母亲的要求下,两人回到小美的家乡发展,并结了婚。
起初,小两口生活还算美满。好景不长,在小美妈妈的干预下,小美的丈夫想要再回到那座繁华的城市发展,追求自己的事业。各种争论、妥协之后,小美留在家乡,丈夫如愿重新回到大城市。
像电视剧里的故事一样,不久之后,二人离婚了。原因亦无意外,男方在大城市认识了新女孩儿。
为了让男方难堪,小美的母亲扣下了他的户口本,想以此要挟一笔钱。几个月后,男方来到小美家,主动送上了一笔钱,轻松换回了自己的自由。
不久之后,小美有了第二段姻缘,一个吃软饭的男人。小美和母亲都没有介意,男孩也乐得轻松自在。
男孩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专职向富婆们推销产品,小美的母亲甚至以女婿的工作为荣。可卖着卖着,女婿就把自己也卖了。于是,小美第二次离婚。
经历第二次婚变,小美的母亲买了老两口的大房子,跟小美住在一起。新女婿被富婆甩掉,回心转意来找小美,见此情景,又离开了。
以上三个故事,都是真实的。
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家庭,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家里一定有个强势的母亲。
讨论到这里,朋友们都认同,母亲这个角色深刻地影响了家庭和家人的生活。追根溯源,是这些母亲管了不该管的事,逾越了自己与儿女的界限。
年幼的孩子,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而成年的子女,需要离开父母的帮助,学会独立。父母过多的干涉,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子女好,实则害了他们。
见过太多父母,儿时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成年后却要求子女遵守自己的秩序;用自己的强势,亲手废了孩子。
一个当妈妈的朋友说,大人告诉小孩子不要做这、不要做那,其实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怕孩子做的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说得颇有理。所以,爸爸妈妈们,别再把“为了孩子好”当借口了。
别让爱,害了孩子。
先来讲几个故事吧。
故事一:丽丽,女,14岁。
丽丽任某文科课代表,文科成绩中等偏上,但理科较弱。
某次考试,成绩不佳。家长会后若干日,我无意撞见丽丽的小臂内侧近肘处有数道划痕,长约3-4厘米,伤口仍呈粉红色,已愈合,尚未结痂。
试探之下,了解真相,颇为震惊。
由于丽丽考试没有正常发挥,成绩下滑,回家告知母亲此消息,并希望她出席家长会。母亲的回应是:你考成这样,我没脸去给你开家长会!
几番争论下来,母亲拖着身长至少165的丽丽,从客厅的地上一直到卧室。之后,丽丽一人坐在卧室的窗台上,哭泣。
半夜时分,丽丽来到卫生间,用不知什么规格的刀子在自己的胳膊上留下几道伤口。好在伤处脂肪层较厚,没有伤到肌肉或动脉,只切到毛细血管和皮肤。
后来,母亲还是参加了家长会。再后来,我看到了她的伤口,并知道这个故事。
故事二:小庄,男,21岁。
小庄的父母均为公务员,时已年逾四十。
由于职业、性格等因素,小庄的母亲从小对他的要求就很高。小庄其实很聪明,但在母亲严厉的管教下,性格愈发畸形。
据说小庄小学五六年级时,与老师发生矛盾,母亲没有教导小庄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反而依旧认为她的儿子是最优秀的。自此,小庄的学业种下了危险的种子。
中学时代的小庄,同学关系一直不好,学习成绩不详。
故事从高三开始,每个中国孩子都要经历的高考,终于要到来了。小庄很刻苦,成绩貌似也不差,但事情向着想象不到的方向发展了。
他没有进考场。不是生病、不是迟到,也不是意外,只是不敢。小庄不敢进入高考考场!
错过了第一次高考,小庄开始复读。在复读班,小庄是最刻苦的学生,成绩也不错。他的父母满心期待着儿子顺利考上一所好大学。母亲为了小庄,辞了公职,在家里专心照顾他。
然而,小庄又一次没有走进考场,相同的理由。
从18岁到21岁,小庄一直在复读,却从未进过高考考场。
他的父母绝望了,来求助心理医生。在诊室里,他的母亲说:我现在没有别的奢望,只要他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能正常上学、正常考试,考得怎么样都没关系。
故事三:小美,女,30+。
小美有个感情很深的男友,一起在南方某座城市发展,均系外地人。在小美母亲的要求下,两人回到小美的家乡发展,并结了婚。
起初,小两口生活还算美满。好景不长,在小美妈妈的干预下,小美的丈夫想要再回到那座繁华的城市发展,追求自己的事业。各种争论、妥协之后,小美留在家乡,丈夫如愿重新回到大城市。
像电视剧里的故事一样,不久之后,二人离婚了。原因亦无意外,男方在大城市认识了新女孩儿。
为了让男方难堪,小美的母亲扣下了他的户口本,想以此要挟一笔钱。几个月后,男方来到小美家,主动送上了一笔钱,轻松换回了自己的自由。
不久之后,小美有了第二段姻缘,一个吃软饭的男人。小美和母亲都没有介意,男孩也乐得轻松自在。
男孩不是没有工作,而是专职向富婆们推销产品,小美的母亲甚至以女婿的工作为荣。可卖着卖着,女婿就把自己也卖了。于是,小美第二次离婚。
经历第二次婚变,小美的母亲买了老两口的大房子,跟小美住在一起。新女婿被富婆甩掉,回心转意来找小美,见此情景,又离开了。
以上三个故事,都是真实的。
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家庭,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家里一定有个强势的母亲。
讨论到这里,朋友们都认同,母亲这个角色深刻地影响了家庭和家人的生活。追根溯源,是这些母亲管了不该管的事,逾越了自己与儿女的界限。
年幼的孩子,需要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而成年的子女,需要离开父母的帮助,学会独立。父母过多的干涉,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子女好,实则害了他们。
见过太多父母,儿时没有给予足够的爱,成年后却要求子女遵守自己的秩序;用自己的强势,亲手废了孩子。
一个当妈妈的朋友说,大人告诉小孩子不要做这、不要做那,其实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怕孩子做的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说得颇有理。所以,爸爸妈妈们,别再把“为了孩子好”当借口了。
别让爱,害了孩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