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万象书坊及其它
前段时间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有人在转发了一则消息,说我们学校鼓楼校区青岛路上经营了很久的人文学术书店万象书坊因为店面承租金涨价——每年高达64万,已经无力维持下去,书店也将在两个月之后炎炎夏日里最终关闭,而承租方则是一家餐饮企业。这则消息刚刚出来的时候,到万象书坊的微博上看了一下,其中有许多去万象买过书的,或者在其中度过哪怕一段休闲时光的人们,都在其微博上留言或者传上自己在书店的作品表示不舍。就我个人来说,通常的买书方式都是上网网购,除非网上真的买不到而在实体书店里确实又看到,才会掏掏自己微薄的腰包,买上一两本。个人和万象联系在一起,缘起大约也就是如此,我有买书之后,都要详细做记录的习惯,延极至今,手头已有四本记得满满的笔记本,在拿出来翻看的时候,也很能看到一些购自万象书坊的书,这些也是我与它有些关系的一些见证吧。
四年之前的九月,南京的秋日还被夏末炎热的尾巴反复的扫荡,记得在一个闷热潮湿的清晨,我拖着箱子,拿着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从珠江路地铁站转出来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甚至有点晕头转向,辨不清出方向,找不到那个我今后要在其中带上三年抑或四年的学校的大门。好在那是是开学季,跟着人走,总算是找到了校门。在一番琐碎的忙碌之后,总算把自己的身体安顿了下来,至于在精神上嘛,恐怕还要与苏城那所学校做一个漫长的分离了。金陵之地素有“文人抱枕”之说,但是,六朝烟水气似乎只属于过往,于今已难觅踪影了。学校地处闹市,每天立于宿舍九层之上,触目即是这座城市主干道上繁茂的法桐和在法桐树下涌动的人海车流。在很多的时候,简直有种俯瞰红尘的感觉。
第一年所要上的课修的学分颇多,往往在教室宿舍和图书馆之间奔命,好在有些课还颇有意味,上课时很能收获一些东西,不至于让人昏昏欲睡。这其中的政治公共课就还不错,虽然名曰政治,但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又加上讲课者时为最本校副校长,被众多女博士中尊为男神,一时间课堂人气爆棚。这位副校长本身是学马克思出身,但是,讲课的内容多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思想等。在我看来,这些对于纯粹文史为业的我们来说,是很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的。而对于对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知识的迁移,都助益甚多。在每次课后,必有一本或者两本推荐阅读的书目。这些书可谓如正餐后的点心,只有这样,每周的这顿饭才算完整一样。记得又一次这门课所谈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异化的问题,这个问题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这本书也就是一个小册子。课后回宿舍上网查看,网上已不易寻到。此时就想起了之前晚饭后出去游逛消食的时候,在青岛路上看到的万象书坊了。其实,在那之前的两年,每次来南京,都要从它的门口经过,只是从未进去过。那年九月正式的来南京读书了,为熟悉环境故——主要是要看看哪里有书店,把学校周边的几条街道都转了个遍,这家名为万象的当然是不可以放过的。我的购书记录本上显示的开学之初的第二天,我所买的本柄谷行人那著名的《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就是来自于万象,这本书我在苏城听老师说过,只是一直没有寻到,此时这里发现,很有一点惊喜。而后的另一本则是同为北京三联版的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这本书中的鲁迅的传记,更是我们业内必读的篇章之一。当然,像我这样一个除了会看书没有什么其它的喜好的人,去书店当然不仅仅是买书而已,书店里满架的各种书,本身就具有绝大的诱惑力——在网上看到没有那本推荐的书后,当然第一想到的就是就是万象了。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马克思早年的作品,但是,在这个本小册子中,马克思对于异化的论述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以至于在1980年代在中国的政治界和思想界在讨论所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的时候,还引起了相当大的风波。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可以说,和万象书坊的缘分因此而起,当然此后众多的交集当然也是因书而打上烙印了,在课堂上有老师推荐了绝命的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选也是来自于那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学术史》虽然已经读过,后来还是要收藏一本,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虽然原来手里有一本,但是因为不在手边,还是有从万象买了一本。仔细的想起来,我在万象真正买过的书业就是这么基本了,2012年学院搬离鼓楼之后,光顾万象更是少之又少了。2013年夏天有次去鼓楼,路过那里,看见在装修,以为要搬走,打听之下,得知要改成什么类似于书吧之类的,心里就已经颇不以为然了。自己认为书店还是最好纯粹一点为好。接下来,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其装修好了之后,似乎也就只去过一次,没有买任何的书,且有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在咸亨酒店柜台前喝酒的感觉,原来那种纯粹的书店的感觉不复存在了。不过这种“ 不纯粹”似乎在“文青”和“小资”们看来是不存在了,他们更多的需要的是一种用各种符号构筑起来的一种“文青梦”、“小资梦”——浅薄而烂俗。不过,似乎听说,万象因此而扭转了多年来经营不善和亏损的情况,真不知道该对此高兴还是难过。地处青岛路那样一个地方,租金上涨到书店难以承受的程度也是迟早的事。只是看着学校旁边的书店一家家的关张,以后再去鼓楼可能也无处可去了,不过,在这个夏天,自己也应该会离开这座城市,以后去鼓楼的机会也少了,应该不会有那种“触目伤怀,物是人非”的所谓“感伤”吧!
四年之前的九月,南京的秋日还被夏末炎热的尾巴反复的扫荡,记得在一个闷热潮湿的清晨,我拖着箱子,拿着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从珠江路地铁站转出来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甚至有点晕头转向,辨不清出方向,找不到那个我今后要在其中带上三年抑或四年的学校的大门。好在那是是开学季,跟着人走,总算是找到了校门。在一番琐碎的忙碌之后,总算把自己的身体安顿了下来,至于在精神上嘛,恐怕还要与苏城那所学校做一个漫长的分离了。金陵之地素有“文人抱枕”之说,但是,六朝烟水气似乎只属于过往,于今已难觅踪影了。学校地处闹市,每天立于宿舍九层之上,触目即是这座城市主干道上繁茂的法桐和在法桐树下涌动的人海车流。在很多的时候,简直有种俯瞰红尘的感觉。
第一年所要上的课修的学分颇多,往往在教室宿舍和图书馆之间奔命,好在有些课还颇有意味,上课时很能收获一些东西,不至于让人昏昏欲睡。这其中的政治公共课就还不错,虽然名曰政治,但是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政治说教,又加上讲课者时为最本校副校长,被众多女博士中尊为男神,一时间课堂人气爆棚。这位副校长本身是学马克思出身,但是,讲课的内容多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思想等。在我看来,这些对于纯粹文史为业的我们来说,是很可以开拓自己的眼界的。而对于对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知识的迁移,都助益甚多。在每次课后,必有一本或者两本推荐阅读的书目。这些书可谓如正餐后的点心,只有这样,每周的这顿饭才算完整一样。记得又一次这门课所谈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异化的问题,这个问题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这本书也就是一个小册子。课后回宿舍上网查看,网上已不易寻到。此时就想起了之前晚饭后出去游逛消食的时候,在青岛路上看到的万象书坊了。其实,在那之前的两年,每次来南京,都要从它的门口经过,只是从未进去过。那年九月正式的来南京读书了,为熟悉环境故——主要是要看看哪里有书店,把学校周边的几条街道都转了个遍,这家名为万象的当然是不可以放过的。我的购书记录本上显示的开学之初的第二天,我所买的本柄谷行人那著名的《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就是来自于万象,这本书我在苏城听老师说过,只是一直没有寻到,此时这里发现,很有一点惊喜。而后的另一本则是同为北京三联版的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这本书中的鲁迅的传记,更是我们业内必读的篇章之一。当然,像我这样一个除了会看书没有什么其它的喜好的人,去书店当然不仅仅是买书而已,书店里满架的各种书,本身就具有绝大的诱惑力——在网上看到没有那本推荐的书后,当然第一想到的就是就是万象了。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是马克思早年的作品,但是,在这个本小册子中,马克思对于异化的论述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以至于在1980年代在中国的政治界和思想界在讨论所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的时候,还引起了相当大的风波。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可以说,和万象书坊的缘分因此而起,当然此后众多的交集当然也是因书而打上烙印了,在课堂上有老师推荐了绝命的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选也是来自于那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学术史》虽然已经读过,后来还是要收藏一本,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虽然原来手里有一本,但是因为不在手边,还是有从万象买了一本。仔细的想起来,我在万象真正买过的书业就是这么基本了,2012年学院搬离鼓楼之后,光顾万象更是少之又少了。2013年夏天有次去鼓楼,路过那里,看见在装修,以为要搬走,打听之下,得知要改成什么类似于书吧之类的,心里就已经颇不以为然了。自己认为书店还是最好纯粹一点为好。接下来,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其装修好了之后,似乎也就只去过一次,没有买任何的书,且有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在咸亨酒店柜台前喝酒的感觉,原来那种纯粹的书店的感觉不复存在了。不过这种“ 不纯粹”似乎在“文青”和“小资”们看来是不存在了,他们更多的需要的是一种用各种符号构筑起来的一种“文青梦”、“小资梦”——浅薄而烂俗。不过,似乎听说,万象因此而扭转了多年来经营不善和亏损的情况,真不知道该对此高兴还是难过。地处青岛路那样一个地方,租金上涨到书店难以承受的程度也是迟早的事。只是看着学校旁边的书店一家家的关张,以后再去鼓楼可能也无处可去了,不过,在这个夏天,自己也应该会离开这座城市,以后去鼓楼的机会也少了,应该不会有那种“触目伤怀,物是人非”的所谓“感伤”吧!
-
猫不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5-24 17: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