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堡长,原西县短
高家堡长,原西县短
我去高家堡的那会,它还不叫原西县,那大概是在三四年前。
第一次去高家堡也不是冲着可以当革委会,到处刻着语录的房子去的,而是明长城三十六营堡里,高家堡离我最近。当时我刚看完何伟的《寻路中国》,也刚买了车,对陕北境内的古城墙是趋之若鹜,也寻思着自驾沿着城墙走一遭,拜访下传说中的三十六营堡。当然,估计谁都能猜得到,这个想法到现在也没能真正实现。
那时的高家堡也显然没有现在这般声名在外,之所以还能被提及,并让我知道,是因为我所在的大锦界在不到十年之前在行政上还隶属于乡一级的高家堡镇。锦界离高家堡40公里,和去县城神木的距离几乎一样,地理位置又不在主干道上,如果不是特意路过,在高家堡和县城之间,谁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第一次去高家堡的具体时间我忘了,应该在春天,但寒气没未退去,裹挟着毛乌素黄沙的春风也还没有到来。那天阳光明媚,在高家堡作为乡镇集市的街上,沿街道挂着满街的挂面,雪净干练,阳光下白花花一片,照的人晃眼。沿着街道走了不到十分钟便转完了,又沿着城墙的南围走了几分钟,从一处破墙处入了古城,破屋断墙,残瓦败屋,放眼望去满目疮痍。阳光下十字的主街道上空空荡荡,整整一个下午,没见有一个身影,只在中兴楼下见贴着一张当天的讣告。主街道上基本不住人家,也没生意在做,偶尔有一两家贴着白瓷砖的新平房在一片灰扑扑的旧房中格外显眼。没有生活气息的一些旧房屋檐上或者墙身上,水泥刻着或者白灰刷着,醒目的或者暗淡的毛语录,并随处可见。面对上个世纪荒唐年代的经典建筑群,真实的都有些梦幻。但突兀也是无处不在,在东街和南街的中心路段,各立着两对某个暴发户捐给家乡古城的大理石蟠龙石雕柱,在一片以破四旧著称的年代建筑群中,立起了最具代表的四旧牌坊,真实让人啼笑皆非。在北街一处叫“高家堡红旗生产大队”的院落,现在又顶上了“财神庙”的招牌,墙体上还刷着找人欢喜的粉红色,就是这么的任选,这么的充满魔幻现实。因为不了解这围城墙和里面这些或新或旧的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故事,第一次高家堡之行,索然寡味,在称之为古城的堡镇里逗留的时间甚至没有“山河永固”的老爷庙呆的时间长。
在第一次高家堡之行后,我回去在度娘上狠狠的恶补了一番高家堡的历史,也顺便了解了下三十六营堡的状况。
高家堡古城是“城周三里零三十八步,砖石包砌,东南西三门各建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环城女墙整饬,垛口齿列,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而置。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城中央建中兴楼骑街分野,十字街与棋盘巷互相钩连,石板墁街,字号林立,垂柳掩映。明代建有楼铺15座,烟廛千户。四合院飞檐踞兽,廊腰漫回。其建构具有浓郁的京城风格,时人雅号‘小北京’。”如此规模,也只是陕北长城沿线上的三十六分之一,作为大明九边重镇的延绥镇,东起府谷清水营,西至宁夏花马池,从东向西过榆林府分“两道三路”西进,“两道”为俗称的“大边”、“二边”两道城墙,“三路”便是将整个延绥镇城墙分为三段。高家堡便在这“大边”东段的神木道上,这段城墙东往西依次为:皇甫川堡,清水堡,孤山堡,镇羌堡,永兴堡,神木堡,大柏堡,高家堡,建安堡。入榆林境到横山为中路,有: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归德堡,鱼河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西路有十四堡,靖边四,定边十,不表。
何伟在《寻路中国》中写道,“从靖边往西走了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把车停下来,参观了安寺村附近的一段长城。在明朝时候,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处重要的防御点。人们告诉我,在安寺附近有一段废墟,十分有气魄,安寺这个地名的意思正是‘安宁的寺庙’。”我查看了地图,安寺村的旁边便是现在的安边镇,所以我推测何伟看到的那段有气魄的废墟就是安边堡。
延绥镇下辖的这三十六营堡,大都始建于正统年间,成化、万历年间包砖修葺成型。也就是说每一处营堡都有着四百年至六百年的历史。而这三十六营堡中,现在保存最完好的只剩下,孤山堡、镇羌堡、高家堡、建安堡和波罗堡,东路占四,西路占一。说是完好也只是城墙四围的土夯还在,最好的也只是如高家堡、波罗堡的城墙包砖未被拆除而已。还好,在第一次高家堡之行后的两三年间,我陆续去了这五处称之为完好营堡中的三处,也算是对当初想法的身体力行。
高家堡的文革气息太浓郁,完全掩盖了它作为一座古城的历史,这也是后来它转变成原西县的原因吧。建安堡太破旧,太懒散,除了一围土墙,时光像在它那凝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波罗堡又太现代,太勤快,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古城,活脱脱改造成一个仿古的景观公园。
这两年我多次出入高家堡,最近的一次是在半月前,彼时高家堡已声名在外,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满大街的语录,红旗,学大庆,学大寨,供销社,文化馆,国营饭店......这都归功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现在的高家堡是原西县,说实话,这更符合它城内现在的建筑风格,也更贴切历史在人们心中的现实感。历史这种东西,用眼睛来看,建于文革元年的这些只有五十年的标语建筑和建于大明正统四年的有五百年的古城墙一样遥远,一样破旧。
97年的暑假,何伟在榆林呆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他还没开始计划沿着长城自驾。在榆林,除了去红石峡、镇北台这些经典的景点外,他还在在镇北台北段一节遗址上徒步走了一个小时,如果他再坚持走一个小时的话,兴许能看到常乐堡的围墙,对于这段经历他这样写道:“大部分废墟是一道道九十多厘米高的夯土埂子,早已遭到了大风和沙尘的侵蚀。每隔两百米远,我就会经过一个废弃的信号塔--这一堆六米多高的泥土几成齑粉,毫无用处地耸立在骄阳之下。”而他的感受是:“我凝望着空寂的大地,眺望着远方低矮的地平线,终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一段长城。即便这里根本没有来自蒙古人的威胁,光是对这片单调乏味的土地的恐惧感也会让人想到要修建一点什么东西才行。”
在陕北,看地图上标注出的长城或是拜访三十六营堡的古镇,看到的无非是一道破败残缺的边墙,即便如高家堡这般号称保存完好,也只是一围包砖的土墙和没有城门的门洞,有个尚可攀登的十字分街的中兴楼而已。
而现在的高家堡作为原西县,虽然目前最为合适,但也同古城墙一样不堪,文化馆的白色匾牌下水泥刻写的本是人民银行,供销社对于有那段历史记忆的人来说就是那个模样,屋顶踏了一半,平时也不敢打开它紧闭的门窗,现在恢复神位的财神庙依然有水泥成字的“高家堡红旗生产大队”,旗字还是现在少有人知的56版简化字。对于那段历史,如同刻在城中建筑中“团结,紧张,严肃,活波”这样荒唐的标语一样不知所云。在原西县大家关心的是孙少安在这里理的发,郝红梅在那里偷的手绢,这里是李向前的小车队部,那里是他的钉鞋铺,孙少平和田晓霞吃饭的国营饭店在这里,孙少安背贺秀莲出的医院在那里......
但不管怎样,幸好还有高家堡在,九边重镇,万里长城的中段三十六营堡相连,墩台烽火的模样才不会被我们遗忘,穿过破落的门洞,踱步于古街道上,中兴楼还在,里面供奉的神位,神函还在,那些古朴的门楼,石嵌匾额还在,记录功德的时刻,描绘英雄的壁画还在,能和你聊上几句边塞故事的老人还在......这些东西依然鲜活,这些埋没风尘的堡营便还在,五百年也还不远。
幸好还有原西县在,十年浩劫中那些屈死的冥冥众生便不会被遗忘,那些喊的震天动地的标语还在,那些灰扑扑力求整齐划一的建筑还在,那些国营的这国营的那还在......这些东西依然残喘,改头换面后到现在依然存在,五十年便还在眼前。
高家堡成为原西县后,一下子人多了起来后,好多朋友也都作文推荐,让这个原本落寞了的古镇堡一下子蜃楼海市,梦幻而又真实。我暂且不颂不贬,无非是高家堡长原西县短的些事,就那样吧。
我去高家堡的那会,它还不叫原西县,那大概是在三四年前。
第一次去高家堡也不是冲着可以当革委会,到处刻着语录的房子去的,而是明长城三十六营堡里,高家堡离我最近。当时我刚看完何伟的《寻路中国》,也刚买了车,对陕北境内的古城墙是趋之若鹜,也寻思着自驾沿着城墙走一遭,拜访下传说中的三十六营堡。当然,估计谁都能猜得到,这个想法到现在也没能真正实现。
那时的高家堡也显然没有现在这般声名在外,之所以还能被提及,并让我知道,是因为我所在的大锦界在不到十年之前在行政上还隶属于乡一级的高家堡镇。锦界离高家堡40公里,和去县城神木的距离几乎一样,地理位置又不在主干道上,如果不是特意路过,在高家堡和县城之间,谁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第一次去高家堡的具体时间我忘了,应该在春天,但寒气没未退去,裹挟着毛乌素黄沙的春风也还没有到来。那天阳光明媚,在高家堡作为乡镇集市的街上,沿街道挂着满街的挂面,雪净干练,阳光下白花花一片,照的人晃眼。沿着街道走了不到十分钟便转完了,又沿着城墙的南围走了几分钟,从一处破墙处入了古城,破屋断墙,残瓦败屋,放眼望去满目疮痍。阳光下十字的主街道上空空荡荡,整整一个下午,没见有一个身影,只在中兴楼下见贴着一张当天的讣告。主街道上基本不住人家,也没生意在做,偶尔有一两家贴着白瓷砖的新平房在一片灰扑扑的旧房中格外显眼。没有生活气息的一些旧房屋檐上或者墙身上,水泥刻着或者白灰刷着,醒目的或者暗淡的毛语录,并随处可见。面对上个世纪荒唐年代的经典建筑群,真实的都有些梦幻。但突兀也是无处不在,在东街和南街的中心路段,各立着两对某个暴发户捐给家乡古城的大理石蟠龙石雕柱,在一片以破四旧著称的年代建筑群中,立起了最具代表的四旧牌坊,真实让人啼笑皆非。在北街一处叫“高家堡红旗生产大队”的院落,现在又顶上了“财神庙”的招牌,墙体上还刷着找人欢喜的粉红色,就是这么的任选,这么的充满魔幻现实。因为不了解这围城墙和里面这些或新或旧的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故事,第一次高家堡之行,索然寡味,在称之为古城的堡镇里逗留的时间甚至没有“山河永固”的老爷庙呆的时间长。
在第一次高家堡之行后,我回去在度娘上狠狠的恶补了一番高家堡的历史,也顺便了解了下三十六营堡的状况。
高家堡古城是“城周三里零三十八步,砖石包砌,东南西三门各建瓮城、箭楼,分别镌刻耸观、永兴、安澜石额。环城女墙整饬,垛口齿列,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而置。北城无门,外百余米处横建小城垣,东西贯通,长千余米,高近3米许,兼有防洪御寇之功用。城中央建中兴楼骑街分野,十字街与棋盘巷互相钩连,石板墁街,字号林立,垂柳掩映。明代建有楼铺15座,烟廛千户。四合院飞檐踞兽,廊腰漫回。其建构具有浓郁的京城风格,时人雅号‘小北京’。”如此规模,也只是陕北长城沿线上的三十六分之一,作为大明九边重镇的延绥镇,东起府谷清水营,西至宁夏花马池,从东向西过榆林府分“两道三路”西进,“两道”为俗称的“大边”、“二边”两道城墙,“三路”便是将整个延绥镇城墙分为三段。高家堡便在这“大边”东段的神木道上,这段城墙东往西依次为:皇甫川堡,清水堡,孤山堡,镇羌堡,永兴堡,神木堡,大柏堡,高家堡,建安堡。入榆林境到横山为中路,有: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归德堡,鱼河堡,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西路有十四堡,靖边四,定边十,不表。
何伟在《寻路中国》中写道,“从靖边往西走了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把车停下来,参观了安寺村附近的一段长城。在明朝时候,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处重要的防御点。人们告诉我,在安寺附近有一段废墟,十分有气魄,安寺这个地名的意思正是‘安宁的寺庙’。”我查看了地图,安寺村的旁边便是现在的安边镇,所以我推测何伟看到的那段有气魄的废墟就是安边堡。
延绥镇下辖的这三十六营堡,大都始建于正统年间,成化、万历年间包砖修葺成型。也就是说每一处营堡都有着四百年至六百年的历史。而这三十六营堡中,现在保存最完好的只剩下,孤山堡、镇羌堡、高家堡、建安堡和波罗堡,东路占四,西路占一。说是完好也只是城墙四围的土夯还在,最好的也只是如高家堡、波罗堡的城墙包砖未被拆除而已。还好,在第一次高家堡之行后的两三年间,我陆续去了这五处称之为完好营堡中的三处,也算是对当初想法的身体力行。
高家堡的文革气息太浓郁,完全掩盖了它作为一座古城的历史,这也是后来它转变成原西县的原因吧。建安堡太破旧,太懒散,除了一围土墙,时光像在它那凝固,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波罗堡又太现代,太勤快,一座几百年历史的古城,活脱脱改造成一个仿古的景观公园。
这两年我多次出入高家堡,最近的一次是在半月前,彼时高家堡已声名在外,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满大街的语录,红旗,学大庆,学大寨,供销社,文化馆,国营饭店......这都归功于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现在的高家堡是原西县,说实话,这更符合它城内现在的建筑风格,也更贴切历史在人们心中的现实感。历史这种东西,用眼睛来看,建于文革元年的这些只有五十年的标语建筑和建于大明正统四年的有五百年的古城墙一样遥远,一样破旧。
97年的暑假,何伟在榆林呆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时他还没开始计划沿着长城自驾。在榆林,除了去红石峡、镇北台这些经典的景点外,他还在在镇北台北段一节遗址上徒步走了一个小时,如果他再坚持走一个小时的话,兴许能看到常乐堡的围墙,对于这段经历他这样写道:“大部分废墟是一道道九十多厘米高的夯土埂子,早已遭到了大风和沙尘的侵蚀。每隔两百米远,我就会经过一个废弃的信号塔--这一堆六米多高的泥土几成齑粉,毫无用处地耸立在骄阳之下。”而他的感受是:“我凝望着空寂的大地,眺望着远方低矮的地平线,终于明白了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一段长城。即便这里根本没有来自蒙古人的威胁,光是对这片单调乏味的土地的恐惧感也会让人想到要修建一点什么东西才行。”
在陕北,看地图上标注出的长城或是拜访三十六营堡的古镇,看到的无非是一道破败残缺的边墙,即便如高家堡这般号称保存完好,也只是一围包砖的土墙和没有城门的门洞,有个尚可攀登的十字分街的中兴楼而已。
而现在的高家堡作为原西县,虽然目前最为合适,但也同古城墙一样不堪,文化馆的白色匾牌下水泥刻写的本是人民银行,供销社对于有那段历史记忆的人来说就是那个模样,屋顶踏了一半,平时也不敢打开它紧闭的门窗,现在恢复神位的财神庙依然有水泥成字的“高家堡红旗生产大队”,旗字还是现在少有人知的56版简化字。对于那段历史,如同刻在城中建筑中“团结,紧张,严肃,活波”这样荒唐的标语一样不知所云。在原西县大家关心的是孙少安在这里理的发,郝红梅在那里偷的手绢,这里是李向前的小车队部,那里是他的钉鞋铺,孙少平和田晓霞吃饭的国营饭店在这里,孙少安背贺秀莲出的医院在那里......
但不管怎样,幸好还有高家堡在,九边重镇,万里长城的中段三十六营堡相连,墩台烽火的模样才不会被我们遗忘,穿过破落的门洞,踱步于古街道上,中兴楼还在,里面供奉的神位,神函还在,那些古朴的门楼,石嵌匾额还在,记录功德的时刻,描绘英雄的壁画还在,能和你聊上几句边塞故事的老人还在......这些东西依然鲜活,这些埋没风尘的堡营便还在,五百年也还不远。
幸好还有原西县在,十年浩劫中那些屈死的冥冥众生便不会被遗忘,那些喊的震天动地的标语还在,那些灰扑扑力求整齐划一的建筑还在,那些国营的这国营的那还在......这些东西依然残喘,改头换面后到现在依然存在,五十年便还在眼前。
高家堡成为原西县后,一下子人多了起来后,好多朋友也都作文推荐,让这个原本落寞了的古镇堡一下子蜃楼海市,梦幻而又真实。我暂且不颂不贬,无非是高家堡长原西县短的些事,就那样吧。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