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纪德 人间食粮&日记
但愿本书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这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你自身。
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求你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敢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既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为无法替代的人。
安德烈·纪德 《人间食粮》 引言与尾声
这本小书,从引言到尾声,不到一百页,其中行距间隔很大,总有些诗歌穿插在其间。这些诗句飘逸轻快,让你在读的途中,感到华丽非凡,十分费劲。更何况,我们现在对于读诗,总是有些莫名的抵触情绪,似乎诗歌只是用于收藏的,摆在图书馆里那个最难被人发现的犄角旮旯里,让人走过时去欣赏毫无关系的书架的臃肿,充盈之美。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本身写作时,运用的语言如此的飘渺,神化,时时刻刻透着一种被宗教洗礼的感觉,仿佛铿锵有力的词句飘摇在你头脑的上空,像一座瑰丽的花园,但你只能观看,站在藩篱外面伸直脖子往里观望,却不能真正进入,即使你有幸能踏进其中,也会被带刺的玫瑰,狂野不羁的叛逆的火炮给轰出来。
加缪是这样评价纪德的:纪德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护着一座花园的大门,而我愿意在这座花园里生活。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散文。用古典散文那无与伦比的抽象,来描述生活,激励人心。一首庞大的音乐散文诗。让你在明确时,迷失自己,顺着作者安排的旋律顺流而下,
1.作为对一种辩解,纪德说:
别人纷纷发表著作,或者工作钻研,而我却相反,漫游了三年,力图忘掉我所博闻强记的东西。这一退还学识的过程,既缓慢又艰难;不过,人们所灌输的全部知识,退还了对我更有裨益:一种教育这才是真正开始。
你永远也无法明了,我们做了多大努力,才对生活发生了兴趣;而生活同任何事物一样,我们一旦感兴趣,就会忘乎所以。
要行动,就不必考虑这行为是好是坏。要爱,就不必顾及这爱是善是恶。
忧伤无非是低落的热情。
2.生命的转瞬即逝,也引起了纪德的主意,只不过这段文字,要是我们不紧盯着看,并且使劲思考的话,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要对你谈谈瞬间。你明白瞬间的存在,具有何等力量吗?不是对死亡耿耿于怀,就不能充分评价你这生活最短暂的瞬间。难道你还不明白,没有死亡——这一昏惨幽暗的背景来衬托——每个瞬间不说是赫然出现,就连令人赞叹一下的闪光也不可能吗?
我若不是考虑并确信,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事,就绝不肯再做什么了。想干事之前,我要先休息,反正有的是时间,也能做其他事。假如我不知道这种生命形式终有尽头,不知道走完这一生,我就要安息,睡得比每天夜晚我等待睡眠还要深沉,还要忘乎所以……那么我无论做什么都无所谓。
3.纪德要说到了自由。当然在他心中,自由不是干自己想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在我看来左边这两句话都不是自由的阐释,这两句话中的意思和自由不相关。干自己所想,成自己想成的人,不是自由之一,而是责任,沉重的背负一生的责任。沉重到我们日思夜想,想要从其中脱离出来,拼命找些轻快无用的表达方式来解释清楚,但这是不可能的。成为——是人一辈子的命题,我们要么成为自己,要么成为别人,所有的自由选择,其实从来都是个巨大的淹没在迷雾中的网兜,或者更确切些一种让人窒息的迷楼。我们逃离了这个选择,又落入了那个选择的圈套,最终只能将自己放置在旷野似的平地上,将四面徒墙竖起,和充满各种选择和理所应当的事隔绝开来。
“书本给我们指出每种短暂的自由,指出所谓的自由,无非是选择自己的奴役地位,至少选择如何虔诚。”
“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等待随便哪种未来。”
“不要停留在与你相似的事物旁边,切莫停留。一旦环境变得与你相似,或者你变得像环境了,那么环境就对你不利了。你必须离开。对你最危险的,莫过于你的家庭,你的居室和你的过去。你只吸取每件事带给你的教益,只接受那事物流淌出直至流干的惬意。”
4.这本书的主角,像个裸体诗人,在彩色浆果,温柔的东非沙漠和被人类文明修剪过的放牧地之间游荡,表白中带有节食过度造成的醉醺醺的饥饿感。他谈到的最多的是,他周围的大自然,喧闹的街巷,一颗充满爱情的心,一片夕阳流光的黄昏,秋天灰蒙蒙的湿草地。这种漫游赋予他说胡话的权利,因为这些看似胡话的东西,全都出自他的内心深处。发自肺腑。这和纪德本人的写日记的调调一模一样。只有一句话能表达这本小书给读者的感受:人已老矣,青春依旧在奔腾的心河中湍流,永不停息。语调飘忽,一个喝醉了的诗人摸索内心是的最佳状态。
他在日记里谈到了写作:
写作……怎么?我幸福。
我写,是怕自己忘却。
而这一切,也仅仅存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旧事的记忆,也许能超越坟墓而持续。
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求你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敢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既要急切又要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为无法替代的人。
安德烈·纪德 《人间食粮》 引言与尾声
![]() |
这本小书,从引言到尾声,不到一百页,其中行距间隔很大,总有些诗歌穿插在其间。这些诗句飘逸轻快,让你在读的途中,感到华丽非凡,十分费劲。更何况,我们现在对于读诗,总是有些莫名的抵触情绪,似乎诗歌只是用于收藏的,摆在图书馆里那个最难被人发现的犄角旮旯里,让人走过时去欣赏毫无关系的书架的臃肿,充盈之美。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本身写作时,运用的语言如此的飘渺,神化,时时刻刻透着一种被宗教洗礼的感觉,仿佛铿锵有力的词句飘摇在你头脑的上空,像一座瑰丽的花园,但你只能观看,站在藩篱外面伸直脖子往里观望,却不能真正进入,即使你有幸能踏进其中,也会被带刺的玫瑰,狂野不羁的叛逆的火炮给轰出来。
加缪是这样评价纪德的:纪德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一位艺术家的典范,是一位守护者,是王者之子,他守护着一座花园的大门,而我愿意在这座花园里生活。
![]() |
Emma Block |
这本书写的是什么?散文。用古典散文那无与伦比的抽象,来描述生活,激励人心。一首庞大的音乐散文诗。让你在明确时,迷失自己,顺着作者安排的旋律顺流而下,
1.作为对一种辩解,纪德说:
别人纷纷发表著作,或者工作钻研,而我却相反,漫游了三年,力图忘掉我所博闻强记的东西。这一退还学识的过程,既缓慢又艰难;不过,人们所灌输的全部知识,退还了对我更有裨益:一种教育这才是真正开始。
你永远也无法明了,我们做了多大努力,才对生活发生了兴趣;而生活同任何事物一样,我们一旦感兴趣,就会忘乎所以。
要行动,就不必考虑这行为是好是坏。要爱,就不必顾及这爱是善是恶。
忧伤无非是低落的热情。
![]() |
纪德 |
2.生命的转瞬即逝,也引起了纪德的主意,只不过这段文字,要是我们不紧盯着看,并且使劲思考的话,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要对你谈谈瞬间。你明白瞬间的存在,具有何等力量吗?不是对死亡耿耿于怀,就不能充分评价你这生活最短暂的瞬间。难道你还不明白,没有死亡——这一昏惨幽暗的背景来衬托——每个瞬间不说是赫然出现,就连令人赞叹一下的闪光也不可能吗?
我若不是考虑并确信,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事,就绝不肯再做什么了。想干事之前,我要先休息,反正有的是时间,也能做其他事。假如我不知道这种生命形式终有尽头,不知道走完这一生,我就要安息,睡得比每天夜晚我等待睡眠还要深沉,还要忘乎所以……那么我无论做什么都无所谓。
![]() |
Emma Block 插画,英国插画家 |
3.纪德要说到了自由。当然在他心中,自由不是干自己想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在我看来左边这两句话都不是自由的阐释,这两句话中的意思和自由不相关。干自己所想,成自己想成的人,不是自由之一,而是责任,沉重的背负一生的责任。沉重到我们日思夜想,想要从其中脱离出来,拼命找些轻快无用的表达方式来解释清楚,但这是不可能的。成为——是人一辈子的命题,我们要么成为自己,要么成为别人,所有的自由选择,其实从来都是个巨大的淹没在迷雾中的网兜,或者更确切些一种让人窒息的迷楼。我们逃离了这个选择,又落入了那个选择的圈套,最终只能将自己放置在旷野似的平地上,将四面徒墙竖起,和充满各种选择和理所应当的事隔绝开来。
“书本给我们指出每种短暂的自由,指出所谓的自由,无非是选择自己的奴役地位,至少选择如何虔诚。”
“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等待随便哪种未来。”
“不要停留在与你相似的事物旁边,切莫停留。一旦环境变得与你相似,或者你变得像环境了,那么环境就对你不利了。你必须离开。对你最危险的,莫过于你的家庭,你的居室和你的过去。你只吸取每件事带给你的教益,只接受那事物流淌出直至流干的惬意。”
4.这本书的主角,像个裸体诗人,在彩色浆果,温柔的东非沙漠和被人类文明修剪过的放牧地之间游荡,表白中带有节食过度造成的醉醺醺的饥饿感。他谈到的最多的是,他周围的大自然,喧闹的街巷,一颗充满爱情的心,一片夕阳流光的黄昏,秋天灰蒙蒙的湿草地。这种漫游赋予他说胡话的权利,因为这些看似胡话的东西,全都出自他的内心深处。发自肺腑。这和纪德本人的写日记的调调一模一样。只有一句话能表达这本小书给读者的感受:人已老矣,青春依旧在奔腾的心河中湍流,永不停息。语调飘忽,一个喝醉了的诗人摸索内心是的最佳状态。
他在日记里谈到了写作:
写作……怎么?我幸福。
我写,是怕自己忘却。
而这一切,也仅仅存留在我的记忆中了。
旧事的记忆,也许能超越坟墓而持续。
![]() |
![]() |
![]() |
![]() |
![]() |
![]() |
![]() |
-
十五的月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3-24 2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