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纠结于理论的那些美好时光
刚逛着,发现有人在求文学批评的书单,猛地触动起某根神经。其实也不是很久,差点忘了自己学的是西方文论及现代诗学批评,多么伟大而没有安全感的方向。结果,现在在某间建筑的某个大房间里,帮人修着改着某些拙劣其实也还好的文字。果然,从某刻起决定撤离,很干脆,其实还是有所不舍。
于是就在童爷爷的书单里挑了下面这几本,回忆一下观感,缅怀一下即将完全消逝的某些神经。
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这本小书很经典,研究的是文学理论的范畴,很有前瞻性,当年的必读书目,还做过读书会的主题。可惜至今仍只见过复印本,真身不好找,但隐约觉得看过,不知长什么样。那是一字一句读的,不过现在记忆已有些模糊。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的时候就深深地觉得这书不错,教育啊文学啊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其间多少思想家为止寻找存在的理由。所以,文学青年们都应该感谢希勒。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叙古拉的理想,让多少心怀之外的哲人魂牵梦萦,诗意与政治永远分不清道不明,但却散发永恒的魅力。
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版。 现在仍立在床头柜上,曾翻开好多次,但偶尔读着,看不完整,戏剧理论较多,主要是古希腊的悲剧理论。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很伟大的书,为各种文学以及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不过 ,说来惭愧,还年幼无知的时候,先认识的朗格,然后才认识其德国师傅。偶尔翻过,但没细看。
歌德:《歌德谈话录》 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曾经去图书馆借来看的,还摘了好多先知的言论,觉得人讲话就怎么这么经典呢。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还是被希勒的自然观吸引了,当年很是喜欢这个书名,觉得特有品,素朴的诗,而不是朴素的诗哦。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此书的被提率绝对是最高的,从本科直到研究生时代,某些老师老是提这本书,几乎上文论课是每每被提及。很想好好看,结果至今也只是偶尔一瞥。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89年版。文化研究之后,本雅明这个忧伤的哲人突然很热的样子,先驱一般都富有悲剧色彩,读了他系列很多作品,但是貌似没怎么读进去。忏悔……
苏姗·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讲得的所谓的艺术情感与一般人类情感的区别,每个人都可以吼叫,但是只有艺术家的吼叫才叫艺术。归纳一下,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朗格大神别出来拍我才行。我很认真地拜读过。顺便提一句,这本书很薄,别跟《情感与形式》混了。
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静穆的伟大,就记住这个了。现在想来,无论什么时代,节制的美丽永远盛行。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这本是跟第一本都很重要,本人喜欢伊格尔顿,曾差点毕业论文就写了他,结果由于底子太薄,不敢挑战。当然,我想挑战的大家,多得去了。结果,还是头脑发热地拜倒在某神脚下。这本书按流派以及时间分而述之,很适合想系统了解西方文论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士阅读。
还有《西方哲学史》商务版那两卷,只看了上卷以及下卷的前半部分,现在基本上什么也没记住……啊,好像知道所谓的犬儒学派。
也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有时间以及精力去看这些需要大杀时间的书们。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说得果然不错。
> 删除
于是就在童爷爷的书单里挑了下面这几本,回忆一下观感,缅怀一下即将完全消逝的某些神经。
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这本小书很经典,研究的是文学理论的范畴,很有前瞻性,当年的必读书目,还做过读书会的主题。可惜至今仍只见过复印本,真身不好找,但隐约觉得看过,不知长什么样。那是一字一句读的,不过现在记忆已有些模糊。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本科的时候就深深地觉得这书不错,教育啊文学啊并不是生来就有的,其间多少思想家为止寻找存在的理由。所以,文学青年们都应该感谢希勒。
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叙古拉的理想,让多少心怀之外的哲人魂牵梦萦,诗意与政治永远分不清道不明,但却散发永恒的魅力。
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版。 现在仍立在床头柜上,曾翻开好多次,但偶尔读着,看不完整,戏剧理论较多,主要是古希腊的悲剧理论。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很伟大的书,为各种文学以及美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不过 ,说来惭愧,还年幼无知的时候,先认识的朗格,然后才认识其德国师傅。偶尔翻过,但没细看。
歌德:《歌德谈话录》 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曾经去图书馆借来看的,还摘了好多先知的言论,觉得人讲话就怎么这么经典呢。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还是被希勒的自然观吸引了,当年很是喜欢这个书名,觉得特有品,素朴的诗,而不是朴素的诗哦。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此书的被提率绝对是最高的,从本科直到研究生时代,某些老师老是提这本书,几乎上文论课是每每被提及。很想好好看,结果至今也只是偶尔一瞥。
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三联书店1989年版。文化研究之后,本雅明这个忧伤的哲人突然很热的样子,先驱一般都富有悲剧色彩,读了他系列很多作品,但是貌似没怎么读进去。忏悔……
苏姗·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讲得的所谓的艺术情感与一般人类情感的区别,每个人都可以吼叫,但是只有艺术家的吼叫才叫艺术。归纳一下,应该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朗格大神别出来拍我才行。我很认真地拜读过。顺便提一句,这本书很薄,别跟《情感与形式》混了。
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静穆的伟大,就记住这个了。现在想来,无论什么时代,节制的美丽永远盛行。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这本是跟第一本都很重要,本人喜欢伊格尔顿,曾差点毕业论文就写了他,结果由于底子太薄,不敢挑战。当然,我想挑战的大家,多得去了。结果,还是头脑发热地拜倒在某神脚下。这本书按流派以及时间分而述之,很适合想系统了解西方文论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士阅读。
还有《西方哲学史》商务版那两卷,只看了上卷以及下卷的前半部分,现在基本上什么也没记住……啊,好像知道所谓的犬儒学派。
也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有时间以及精力去看这些需要大杀时间的书们。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说得果然不错。
> 删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