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弹琴的美术生不是漂亮的软妹子(习琴笔记)
作为一枚艺术生,不会一两件弹拨乐器实在愧对“艺术”二字,但楼主真的就不会。
自认一双大手,握握铅笔还行,真正要放在某件乐器上边,还是有点紧张到不知道手要往哪放。
所以,从来只在KTV嗨得个人五人六的我真的不会想到自己的字典里还会有乐器这么一说。
自毕业参加工作,加入到艺术馆的行列中,耳濡目染馆里的古琴声,也开始了自己的漫漫习琴路,楼主要开始啰嗦了,不喜勿喷。
最开始的时候是蹲在琴桌旁边侧着耳朵闭着眼睛静静听着别人发出那“吭吭”的声音,看着神仙姐姐的手指稳稳当当的落在琴弦上,如同泡茶一般,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动作,这也就是一开始自行区分古琴和古筝的小地方,总觉得它的指法如同它的声音,扎实、落地、不浮夸。
然后从开始的聆听到自己也想把手放在弦上蹦蹦几声,然之后和另一枚同样零基础的妹纸一起学了基础指法,《仙翁操》就开弹了,那是去年11月份的事了,至今每天闲时还会把《仙翁》再过一遍,那会的热情好高啊,有一种一通百通的感觉,每天摸弦的小兴奋,后来陆续又把《秋风词》对着老师的指法视频和自行摸索,磕磕碰碰的弹下来,其中一度忘了其中的一段,甚至把《仙翁》的调串到《秋风》里边乱弹。哈哈,其中还得瑟的弹给几个朋友听过,后来才知道,一直弹错了。哭!
然后到今年,正式的古琴课上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养成各种奇葩左右手指法,真真儿较真的时候,会发现每个手指的指法都有一滴滴的问题,老师放话说不改过来就会不能继续往下弹的感觉。还害怕,但是习惯这嘎达,一旦养成好难改啊,我承认。
但楼主抱着一种想在习琴道路坚持下去的心,曲子都不弹了,慢慢把几个指法尽量修正,到现在为止,只能说比以前稍稍好了一点,要做到完全正确应该还要一段时间。
报告一下现在的进度,老师来了之后,把《秋风词》一个个小节奏、动作认真抠了一下,指法上是没大问题了。
然后开始学习《良宵引》,关于古琴曲,每次都会好奇它们的名字,什么《仙翁操》《渔歌调》《良宵引》之类的,都会先提前度娘补一下这支曲子的大背景,那样在弹得过程中,脑子里还会浮想几个曲子的画面,楼主是学画画的,画面感相对来说会比较敏感,偷笑中。
回到《良宵引》,“引”字是古琴曲中的文体名,具象一点,就是以前给文章分类,是记叙文还是小散文之类的,“引”类的文章,大抵就是属于短简的奏序、曲风相对轻松愉悦的,像《良宵引》就属于结构精致,旋律婉转,曲风恬静的精品小曲啦。
目前还只会前面一小段,指法方面相对前几曲略复杂,出现了几个“高级指法”如“抡”“掩”等等,
刚学“抡”的时候,郁闷了好久,怎么都抡不起来,一度觉得自己太笨太笨,怎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做不了,好在心态够好,没有直接放弃,而是慢慢来,终于有一天,就自然而然的抡出声音来。
好啦,基本上每天都会摸一摸琴,听听那天地人和的声音,作为一名不专业的习琴妹纸,我只想说,这条路很漫长,只要你喜欢,一定要慢慢的坚持下去,不畏困难,也不要一心求快想着要速成,以楼主的经验,基本上速成是可以,但估计弹出来的曲子也不会很动人啦,至少,可能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啦啦啦,楼主的漫漫习琴路才刚刚开始,会不定时更新,欢迎感兴趣的琴友交流互动啦!
自认一双大手,握握铅笔还行,真正要放在某件乐器上边,还是有点紧张到不知道手要往哪放。
所以,从来只在KTV嗨得个人五人六的我真的不会想到自己的字典里还会有乐器这么一说。
自毕业参加工作,加入到艺术馆的行列中,耳濡目染馆里的古琴声,也开始了自己的漫漫习琴路,楼主要开始啰嗦了,不喜勿喷。
最开始的时候是蹲在琴桌旁边侧着耳朵闭着眼睛静静听着别人发出那“吭吭”的声音,看着神仙姐姐的手指稳稳当当的落在琴弦上,如同泡茶一般,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动作,这也就是一开始自行区分古琴和古筝的小地方,总觉得它的指法如同它的声音,扎实、落地、不浮夸。
然后从开始的聆听到自己也想把手放在弦上蹦蹦几声,然之后和另一枚同样零基础的妹纸一起学了基础指法,《仙翁操》就开弹了,那是去年11月份的事了,至今每天闲时还会把《仙翁》再过一遍,那会的热情好高啊,有一种一通百通的感觉,每天摸弦的小兴奋,后来陆续又把《秋风词》对着老师的指法视频和自行摸索,磕磕碰碰的弹下来,其中一度忘了其中的一段,甚至把《仙翁》的调串到《秋风》里边乱弹。哈哈,其中还得瑟的弹给几个朋友听过,后来才知道,一直弹错了。哭!
然后到今年,正式的古琴课上起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养成各种奇葩左右手指法,真真儿较真的时候,会发现每个手指的指法都有一滴滴的问题,老师放话说不改过来就会不能继续往下弹的感觉。还害怕,但是习惯这嘎达,一旦养成好难改啊,我承认。
但楼主抱着一种想在习琴道路坚持下去的心,曲子都不弹了,慢慢把几个指法尽量修正,到现在为止,只能说比以前稍稍好了一点,要做到完全正确应该还要一段时间。
报告一下现在的进度,老师来了之后,把《秋风词》一个个小节奏、动作认真抠了一下,指法上是没大问题了。
然后开始学习《良宵引》,关于古琴曲,每次都会好奇它们的名字,什么《仙翁操》《渔歌调》《良宵引》之类的,都会先提前度娘补一下这支曲子的大背景,那样在弹得过程中,脑子里还会浮想几个曲子的画面,楼主是学画画的,画面感相对来说会比较敏感,偷笑中。
回到《良宵引》,“引”字是古琴曲中的文体名,具象一点,就是以前给文章分类,是记叙文还是小散文之类的,“引”类的文章,大抵就是属于短简的奏序、曲风相对轻松愉悦的,像《良宵引》就属于结构精致,旋律婉转,曲风恬静的精品小曲啦。
目前还只会前面一小段,指法方面相对前几曲略复杂,出现了几个“高级指法”如“抡”“掩”等等,
![]() |
![]() |
刚学“抡”的时候,郁闷了好久,怎么都抡不起来,一度觉得自己太笨太笨,怎么别人能做到的自己做不了,好在心态够好,没有直接放弃,而是慢慢来,终于有一天,就自然而然的抡出声音来。
好啦,基本上每天都会摸一摸琴,听听那天地人和的声音,作为一名不专业的习琴妹纸,我只想说,这条路很漫长,只要你喜欢,一定要慢慢的坚持下去,不畏困难,也不要一心求快想着要速成,以楼主的经验,基本上速成是可以,但估计弹出来的曲子也不会很动人啦,至少,可能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啦啦啦,楼主的漫漫习琴路才刚刚开始,会不定时更新,欢迎感兴趣的琴友交流互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