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电影《风声》
上个周末,一个朋友邀我去他家一块看他从网上下载的电影《风声》,这个电影名头很响,于是就去看了。现在瞎写点想法,也对得起看电影消耗的时间。因为看了电影,剧中人物的名字我完全记不住,因此下文用演员的真名代替。
一.为什么要看《风声》?
看《风声》是因为这部电影现在非常的时尚,在媒体和网络上是一个热点,这样的事不论是现实还是网络上,不知道、没看过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这样就显得自己“Out”了,显得自己已经不是时尚中人了,显得自己老土了。对此,我们用不小的力气追逐一个个热点,去战胜自己对落伍,老土的恐惧。我们可以去看看中国的评论网站豆瓣上的那些影视、书之类的评论,如果某部影视或者某本书曾经是一个时尚的热点,如《夜宴》《无极》之类的,那么这个片子的就会有数以百计的评论文章。因此不管这部片子拍的如何,关键是要成为热点。即使拍的糟透了,也可以满足大家骂娘的需要,而且骂娘还可以建立一个自己非常高明的感觉,自爽一把。有些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的影片或者书,因为没有成为热点,在豆瓣上甚至一个评论也没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时尚的力量。大家在或骂或赞的评论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满足自己的心理。电影《风声》就是这样一个时尚热点,我也怕“Out”了,因此别人邀我一起看,我就赶紧去看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对社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实我们只是对那些成为热点的东西知道甚多,而且知道的细节越多越好。对于热点以外的东西,我们就知道的很少了。其实大家也挺累的,比如李安先生拍摄了《色戒》,大家首先要变着花样的夸,花样越多,越新奇就越能显得自己聪慧高雅,另外,大家还要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把那个以前几乎无人问津的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读完,还要写文章变着法的表示自己与张氏心灵相通,不如此不高雅,这也太难为大家了。我的精力只能追到看电影为止,这部《风声》就是如此。
二.看《风声》的过程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的时候完全入戏了,大脑基本停止思考,只是跟着情节走,和影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第二种情况是看的时候大脑还可以胡思乱想,还可以和别人说说笑笑。一般而言,第一种情况我是很少遇见的。《风声》这部电影是第二种情况。
在《风声》开始不久,我的朋友说那些刺杀行动的共产党如何如何时,我就说:“看来你不懂政治,这里面根本就没说那些地下抗日分子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你马上断定那是因为你的长期培养的思维定势,现在的潮流是不但肯定共产党,也要肯定国民党,国民党已经从那个不抗日,只知道制造摩擦的形象变成了抗日英雄的形象了,因此我认为这部影片有意不说党派,只是笼统的以抗日分子来称呼,这符合当下的政治潮流。”说完这话,我愈加觉得自己高明,可惜影片最后英雄还是共产党,朋友就嘲笑我,我只能以编导不懂政治来解嘲。
在电影中,黄晓明和王志文费尽脑汁的抓潜伏在内部的抗日分子老鬼,我和朋友也在旁边抓老鬼,我想很多人在看影片时都在思考老鬼是谁。我能在影视剧里抓特务或者间谍,这要感谢我们中国的教育。提起中国教育,那几乎是骂声一片,但它至少很适合我在《风声》中和黄、王二位一起找老鬼。原因何在?那就是中国教育的标准化考试。多年来,我们在与标准化考试的战斗中,都会熟练掌握排除法。如果我们不知道题目的答案,我们就会一个个排除那些不可能的答案,最后准确答案就会显现端倪,这一套多年来我操弄得太熟了。用此法可以确定谁是老鬼。李冰冰在影片一开始就显得太有革命者气质,这样的人就基本可以排除掉了。苏有朋太娘娘腔了,这样的人不会是革命英雄,所以也可以排除掉。张涵予是汪伪的剿匪大队长,估计在汪伪后方剿的都是共党,手上有共党的血,所以我也把他排除掉。剩下的英达和周迅,基本上可以排除英达,因为现实中周迅比他红的多,还轮不到他来当英雄。周迅演的有点骚而又不真骚,因此周迅一定是老鬼。后来看到周迅让李冰冰去揭发自己,那她就是老鬼无疑了。看到这里,我对朋友说:“我知道老鬼怎么把消息传出去了,她让李冰冰去揭发自己,自己再承认自己的身份,那么李冰冰就没有嫌疑了,就可以释放了,那么用李冰冰把消息传出去,这样不就可以了。”朋友点头称是。不过后来剧情的发展无情的嘲弄了我。居然周迅和张涵予都是共产党,而且消息是张涵予传出去的。这可是让我有点佩服编剧了。下一次可以让王志文也是共产党,甚至可以让黄晓明成为日本反战人士,同情共产党。到时候敌人内部各个都是自己人,那样可就有意思了。
三.鬼子和汉奸的下场
《风声》中,鬼子黄晓明被共产党给收拾了,汉奸王志文死在自己人手里,太委屈了。他们这样的结局在影视作品中几乎是注定了,中外都是如此。一个反面角色越是遭到观众的恨,他活命的机会就越少。不如此,影片人民就不爱看,这样才符合观众的心理。不过现实中可能并不是这样。现实中的鬼子黄晓明可能在战争结束后,放下武器,安全的回到日本。也许现在还活着,说不定还能在靖国神社的游行队伍里看到他头包白布的样子。而我们的汉奸王志文,搞不好看到日本不行了,就找门路成了地下工作者,当年的汉奸们,上至周佛海,丁默邨,下至伪军小兵,战争后期哪个不想给自己找个国军内应的招牌。因此,二战结束时,王志文们可能反水成了国军。国共内战中,国军快不行了,王志文们可能又起义了,成了功臣。不过以后他的汉奸和国军身份可能会给他惹麻烦,在文革中挨斗可能是跑不了了,挺不过来就过去了,如果能挺过来,王先生可能又控诉文革,大骂专制,弄不好成了自由主义者也说不定,被人尊称为王老。这样的人,总是能看准潮流,自身利益最大化。用一句诗来形容: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王先生就是这样的弄潮儿。影视中,坏人总是惨死。现实中,坏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总是好于好人,因此他一般比好人活得滋润。我们只能通过文艺来对坏人意淫了。
一.为什么要看《风声》?
看《风声》是因为这部电影现在非常的时尚,在媒体和网络上是一个热点,这样的事不论是现实还是网络上,不知道、没看过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这样就显得自己“Out”了,显得自己已经不是时尚中人了,显得自己老土了。对此,我们用不小的力气追逐一个个热点,去战胜自己对落伍,老土的恐惧。我们可以去看看中国的评论网站豆瓣上的那些影视、书之类的评论,如果某部影视或者某本书曾经是一个时尚的热点,如《夜宴》《无极》之类的,那么这个片子的就会有数以百计的评论文章。因此不管这部片子拍的如何,关键是要成为热点。即使拍的糟透了,也可以满足大家骂娘的需要,而且骂娘还可以建立一个自己非常高明的感觉,自爽一把。有些我个人觉得非常好的影片或者书,因为没有成为热点,在豆瓣上甚至一个评论也没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时尚的力量。大家在或骂或赞的评论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满足自己的心理。电影《风声》就是这样一个时尚热点,我也怕“Out”了,因此别人邀我一起看,我就赶紧去看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对社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实我们只是对那些成为热点的东西知道甚多,而且知道的细节越多越好。对于热点以外的东西,我们就知道的很少了。其实大家也挺累的,比如李安先生拍摄了《色戒》,大家首先要变着花样的夸,花样越多,越新奇就越能显得自己聪慧高雅,另外,大家还要完成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把那个以前几乎无人问津的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读完,还要写文章变着法的表示自己与张氏心灵相通,不如此不高雅,这也太难为大家了。我的精力只能追到看电影为止,这部《风声》就是如此。
二.看《风声》的过程
我看电影的时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的时候完全入戏了,大脑基本停止思考,只是跟着情节走,和影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第二种情况是看的时候大脑还可以胡思乱想,还可以和别人说说笑笑。一般而言,第一种情况我是很少遇见的。《风声》这部电影是第二种情况。
在《风声》开始不久,我的朋友说那些刺杀行动的共产党如何如何时,我就说:“看来你不懂政治,这里面根本就没说那些地下抗日分子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你马上断定那是因为你的长期培养的思维定势,现在的潮流是不但肯定共产党,也要肯定国民党,国民党已经从那个不抗日,只知道制造摩擦的形象变成了抗日英雄的形象了,因此我认为这部影片有意不说党派,只是笼统的以抗日分子来称呼,这符合当下的政治潮流。”说完这话,我愈加觉得自己高明,可惜影片最后英雄还是共产党,朋友就嘲笑我,我只能以编导不懂政治来解嘲。
在电影中,黄晓明和王志文费尽脑汁的抓潜伏在内部的抗日分子老鬼,我和朋友也在旁边抓老鬼,我想很多人在看影片时都在思考老鬼是谁。我能在影视剧里抓特务或者间谍,这要感谢我们中国的教育。提起中国教育,那几乎是骂声一片,但它至少很适合我在《风声》中和黄、王二位一起找老鬼。原因何在?那就是中国教育的标准化考试。多年来,我们在与标准化考试的战斗中,都会熟练掌握排除法。如果我们不知道题目的答案,我们就会一个个排除那些不可能的答案,最后准确答案就会显现端倪,这一套多年来我操弄得太熟了。用此法可以确定谁是老鬼。李冰冰在影片一开始就显得太有革命者气质,这样的人就基本可以排除掉了。苏有朋太娘娘腔了,这样的人不会是革命英雄,所以也可以排除掉。张涵予是汪伪的剿匪大队长,估计在汪伪后方剿的都是共党,手上有共党的血,所以我也把他排除掉。剩下的英达和周迅,基本上可以排除英达,因为现实中周迅比他红的多,还轮不到他来当英雄。周迅演的有点骚而又不真骚,因此周迅一定是老鬼。后来看到周迅让李冰冰去揭发自己,那她就是老鬼无疑了。看到这里,我对朋友说:“我知道老鬼怎么把消息传出去了,她让李冰冰去揭发自己,自己再承认自己的身份,那么李冰冰就没有嫌疑了,就可以释放了,那么用李冰冰把消息传出去,这样不就可以了。”朋友点头称是。不过后来剧情的发展无情的嘲弄了我。居然周迅和张涵予都是共产党,而且消息是张涵予传出去的。这可是让我有点佩服编剧了。下一次可以让王志文也是共产党,甚至可以让黄晓明成为日本反战人士,同情共产党。到时候敌人内部各个都是自己人,那样可就有意思了。
三.鬼子和汉奸的下场
《风声》中,鬼子黄晓明被共产党给收拾了,汉奸王志文死在自己人手里,太委屈了。他们这样的结局在影视作品中几乎是注定了,中外都是如此。一个反面角色越是遭到观众的恨,他活命的机会就越少。不如此,影片人民就不爱看,这样才符合观众的心理。不过现实中可能并不是这样。现实中的鬼子黄晓明可能在战争结束后,放下武器,安全的回到日本。也许现在还活着,说不定还能在靖国神社的游行队伍里看到他头包白布的样子。而我们的汉奸王志文,搞不好看到日本不行了,就找门路成了地下工作者,当年的汉奸们,上至周佛海,丁默邨,下至伪军小兵,战争后期哪个不想给自己找个国军内应的招牌。因此,二战结束时,王志文们可能反水成了国军。国共内战中,国军快不行了,王志文们可能又起义了,成了功臣。不过以后他的汉奸和国军身份可能会给他惹麻烦,在文革中挨斗可能是跑不了了,挺不过来就过去了,如果能挺过来,王先生可能又控诉文革,大骂专制,弄不好成了自由主义者也说不定,被人尊称为王老。这样的人,总是能看准潮流,自身利益最大化。用一句诗来形容: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王先生就是这样的弄潮儿。影视中,坏人总是惨死。现实中,坏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总是好于好人,因此他一般比好人活得滋润。我们只能通过文艺来对坏人意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