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的正确打开方式——从《神经浪游者》说开去
时间是1984年,书店里出现了一本叫作Neuromancer的书,这是一本小说,它的名字是个造出来的组合词,意思是在神经系统里的魔法师。这是个古怪的名字,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不该买。因此,这本书的命运并没有一个华丽的开端,然而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划时代的代表性著作。
这本小说情节曲折,多处出现跳跃与转折。它时刻想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这点还是做到了,甚至有点让人应接不暇。但这本书最引人关注的地方是在这丰富情节背后的设定。在不远的未来,人们可以把大脑连接到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世界里,也就是所谓的“赛博空间”。吉布森开创了这一概念,自此以后,“赛博朋克”正式成为科幻的一个分支,而作为开山之作的《神经浪游者》也随之名垂青史——尽管这书本身在流畅度和人物塑造方面并非那么完美。
想像一下这本书写作的年代,绝大多数人都还没有电脑,家庭购置电脑的概念也还没有流行,即使有得买,一台个人计算机也只有64KB的RAM,使用容量为1.2MB的5吋软盘作为外部储存。互联网更是鲜有人听说,而电子邮件这一名词甚至还没诞生。距离人们目前熟悉的WWW网页的出现,还有数年时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吉布森将人类对未来计算机世界的展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首先,这个虚构的网络世界,是人们可以感知的一个三维空间,并能通过视觉来判定方位。这就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视觉效果可以很炫酷,可以是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景象。再比如,既然视觉可以模拟,其他感官也一样可以,像听觉和触觉,人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跟在真实世界一样与环境互动——只不过那是个虚拟的环境。但这里有个环节很容易被忽略,所有这一切必须通过一个人机界面。计算机里的电流和人体神经系统的生物电流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将两者直接连接不但无法实现那些高端神奇的功能,反而是致命的。单凭想像就能知道,要了解人体生物电的详细特性,并且能完美模拟,从而制作出一个人机界面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不亚于人类探索太空的工作量。不过没关系,我们看的是科幻,这一点可以暂时忽略,就假设未来可以制造出将两种电流无缝衔接的界面设备。
但问题又来了,我们的骇客英雄连入网络世界之后,要打入敌人堡垒内部,盗取数据也好,破坏系统也好,都必须得通过某种防御机制。计算机的防御系统是一套程序,而要突破这套程序需要另一套更聪明——或者说会钻空子的程序。设想在计算机系统里,一个程序突破了另一个程序,或许通过漫长的尝试,或者通过捷径一蹴而就,对旁观的人类来说,什么都看不到。所以赛博朋克不可以这样写,不然谁要看这种小说:骇客把破解程序输入,然后等啊等啊,直到屏幕上出现一句提示,防火墙已被突破。因此,吉布森在《神经浪游者》里的解决方案是,用炫目的视觉效果来体现破解程序与防御程序的角力。在这里,主角使用的攻击程序叫作“破冰者”。是的,它产自中国,是的,它是一种挖掘机,用来穿透防火墙,但这都不是重点,关键是,我们的主角可以“看”到“破冰者”打穿一道道关卡的三维动画,虽然他只需要简单的文本提示就够了。
在赛博朋克里,除了神秘的网络世界,还有一种神一样的存在——人工智能,亦即所谓的AI。在《神经浪游者》小说中,人们为了防止AI变得过于强大,故意将其代表逻辑的部分和代表人格的部分分开。但被分成两半的AI并不甘心,千方百计想要合体,从而促成了本书的主要情节。然而,人工智能真的是智能吗?目前,人们用计算机所作的工作都有明确的定义,图像识别系统或许准确得惊人,甚至超过人类肉眼的辨识能力,但没有人的干涉,它干不了别的,更不可能产生自主意识,就像一张数据表,或者一个数据模型,不可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标。没错,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是模拟人类大脑,但电脑神经网络却不会自己寻求构建一个类似于生物脑的系统。也许将来,人类大脑特有的复杂智能可以完全被机器模拟,但这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看出来了,我是在吐槽赛博朋克,或者说是在解释赛博朋克的正确打开方式。作为一名程序猿,本人已经犯了一个错,就是把赛博朋克里描写的科技前景与当前实际的技术进行比较,这也许会对阅读造成障碍,产生一种不真实感,甚至抗拒感。但回头想想,超光速飞船其实也是一种遥远的幻想,多数人也没对它出现在科幻小说中表示排斥。所以,还是让我们忘记技术的壁垒,欣赏纯粹的故事和想象力吧,把开发设计求证什么的麻烦事留给未来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完)
这本小说情节曲折,多处出现跳跃与转折。它时刻想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事实上这点还是做到了,甚至有点让人应接不暇。但这本书最引人关注的地方是在这丰富情节背后的设定。在不远的未来,人们可以把大脑连接到由计算机网络构成的世界里,也就是所谓的“赛博空间”。吉布森开创了这一概念,自此以后,“赛博朋克”正式成为科幻的一个分支,而作为开山之作的《神经浪游者》也随之名垂青史——尽管这书本身在流畅度和人物塑造方面并非那么完美。
想像一下这本书写作的年代,绝大多数人都还没有电脑,家庭购置电脑的概念也还没有流行,即使有得买,一台个人计算机也只有64KB的RAM,使用容量为1.2MB的5吋软盘作为外部储存。互联网更是鲜有人听说,而电子邮件这一名词甚至还没诞生。距离人们目前熟悉的WWW网页的出现,还有数年时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吉布森将人类对未来计算机世界的展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首先,这个虚构的网络世界,是人们可以感知的一个三维空间,并能通过视觉来判定方位。这就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视觉效果可以很炫酷,可以是真实世界中不存在的景象。再比如,既然视觉可以模拟,其他感官也一样可以,像听觉和触觉,人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跟在真实世界一样与环境互动——只不过那是个虚拟的环境。但这里有个环节很容易被忽略,所有这一切必须通过一个人机界面。计算机里的电流和人体神经系统的生物电流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将两者直接连接不但无法实现那些高端神奇的功能,反而是致命的。单凭想像就能知道,要了解人体生物电的详细特性,并且能完美模拟,从而制作出一个人机界面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不亚于人类探索太空的工作量。不过没关系,我们看的是科幻,这一点可以暂时忽略,就假设未来可以制造出将两种电流无缝衔接的界面设备。
但问题又来了,我们的骇客英雄连入网络世界之后,要打入敌人堡垒内部,盗取数据也好,破坏系统也好,都必须得通过某种防御机制。计算机的防御系统是一套程序,而要突破这套程序需要另一套更聪明——或者说会钻空子的程序。设想在计算机系统里,一个程序突破了另一个程序,或许通过漫长的尝试,或者通过捷径一蹴而就,对旁观的人类来说,什么都看不到。所以赛博朋克不可以这样写,不然谁要看这种小说:骇客把破解程序输入,然后等啊等啊,直到屏幕上出现一句提示,防火墙已被突破。因此,吉布森在《神经浪游者》里的解决方案是,用炫目的视觉效果来体现破解程序与防御程序的角力。在这里,主角使用的攻击程序叫作“破冰者”。是的,它产自中国,是的,它是一种挖掘机,用来穿透防火墙,但这都不是重点,关键是,我们的主角可以“看”到“破冰者”打穿一道道关卡的三维动画,虽然他只需要简单的文本提示就够了。
在赛博朋克里,除了神秘的网络世界,还有一种神一样的存在——人工智能,亦即所谓的AI。在《神经浪游者》小说中,人们为了防止AI变得过于强大,故意将其代表逻辑的部分和代表人格的部分分开。但被分成两半的AI并不甘心,千方百计想要合体,从而促成了本书的主要情节。然而,人工智能真的是智能吗?目前,人们用计算机所作的工作都有明确的定义,图像识别系统或许准确得惊人,甚至超过人类肉眼的辨识能力,但没有人的干涉,它干不了别的,更不可能产生自主意识,就像一张数据表,或者一个数据模型,不可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标。没错,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是模拟人类大脑,但电脑神经网络却不会自己寻求构建一个类似于生物脑的系统。也许将来,人类大脑特有的复杂智能可以完全被机器模拟,但这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看出来了,我是在吐槽赛博朋克,或者说是在解释赛博朋克的正确打开方式。作为一名程序猿,本人已经犯了一个错,就是把赛博朋克里描写的科技前景与当前实际的技术进行比较,这也许会对阅读造成障碍,产生一种不真实感,甚至抗拒感。但回头想想,超光速飞船其实也是一种遥远的幻想,多数人也没对它出现在科幻小说中表示排斥。所以,还是让我们忘记技术的壁垒,欣赏纯粹的故事和想象力吧,把开发设计求证什么的麻烦事留给未来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完)
-
楼下没有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1 15: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