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托付
上周末有两件事情让我很生气,一件是译文社的《心事如山:恋山史》,另一件是康夏微信散书,一件一件讲。
《心事如山:恋山史》这本书我是春节前买的,因为对题材很感兴趣,初读便发现译名有问题,”灾变论“译成了“劫数难逃论”,“星舰进取号”变成了“《星舰雄心》”……这本书涉及登山、地质、地理、历史、文学等多门类的知识,当时就觉得不妙,点“在读”时就写了“女译者、女编辑,没有金刚钻就不该觅瓷器活儿”,搁在一旁放了几个月直到积了灰,终于在上周末拿起来读完了。
读完之后发现专名术语的问题很不少,尼采→聂慈石,摩西→慕斯,《米德尔马契》→《三月中旬》,《驴皮记》→《野驴皮》,罗兰·巴特→巴斯尔斯,星舰进取号→《星舰雄心》,忽必烈→库布拉,普林尼→普拉尼,阿萨辛派→阿萨辛斯部落,婆罗洲→博奈尔,旁遮普→蓬加,阿拉木图→阿尔马蒂,高加索→考卡萨斯,里海→卡斯皮安海,亚瑟王座→阿瑟的座位,亚拉腊山→阿拉勒峰,维苏威火山→威苏威斯,名词术语如此,句意恐怕……,果然看到有读者在条目下指出可疑之处。点“读过”时就请这两位姑娘去死一死,被斥为性别歧视。
我无意辩白,只想陈述下为什么对这两位女性这么不客气。
编辑行业(中基层)的性别构成一定是女多于男,甚至远多于男。男性进入这个行业的远比女性少,或者说男性进入这个行业之前考虑的和女性不完全一样,我不确定能不能说男性选择进入并根植这个行业会本着更审慎的态度,这恐怕跟男护士、男产科医生的程度不能比,但也不得不说有一定这方面的原因。(上层我们不在此讨论,由于出版业转型不久、女性因生理和文化因素在职场上遭遇的天花板等,很遗憾上层多是男性,跟其他行业无异。)
既然女性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数较多,那自然无法控制每个人的热情、投入程度和专业能力,这是基数大的现实。问题并不在女不如男或男不如女,我相信男女平等,但在这个行业的现实情况是女性比例高,暴露出尸位素餐的自然也是女性更多。换个别的男性比例高的行业,肯定就是男性高了。问题在于进来的人,想不想做好这份工?我希望无论男女择业前都考虑清楚。尤其那些不知道该干什么随便选一份工,然后也不能负责做好的人。择业前的憧憬应该在实习期就转化为对现实的认清,穷编辑也不是收容所。
专业能力没有谁是与生俱来的,大家都是慢慢学会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认真,哪怕你只是为了一个饭碗,进了门就得把事情做好。这一点我在两位姑娘的成果中并没有看到;高加索并不是没有翻对过,但为什么同一本书里,就会有两个译名?维苏威火山为什么只有跟那不勒斯、埃特纳火山放在一起才能被翻译正确?为什么普西·雪莱、珀西·雪莱都会出现在书中?
编辑在寻找译者时有没有跟译者说清楚翻译此书需要的知识范围?译者交过试译么?试译的结果有没有充分沟通?译者和编辑有没有统过稿?译名前后统一是一个最起码的诚意问题,你可以没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你可以查,但你为什么没有查,甚至你已经把原文放在边上你都没有去查对一下。(惯常女性的知识构成又是一个会引起争议的话题了,但是在这件事里或者大部分事里,其实要的只是认真。)
约翰·威廉斯小说《斯通纳》或许可以解释我的愤怒,主角斯通纳出身农家,平凡的如同他的名字,原先上的只是农学院,却阴差阳错被唤起对文学的热爱,最后矢志守护这份事业。他学生时代有两位好友,一位是早慧如大师的马斯特思,另一位是世故的费奇,三人曾有一次讨论关于大学的本质……时过境迁,马斯特思战死沙场,斯通纳在校园里迎来解甲的费奇,而费奇一路向上,斯通纳则是万年副教授。故事的高潮在一个试图蒙混过关通过答辩的研究生,斯通纳无论如何也不让此人通过,不惜跟即将变成学院领导的该学生的保护伞的另一位教授誓死抗争。费奇想当和事佬,斯通纳却问他还记得马斯特思当年的话否。“大学就像一座避难所,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得像这个世界了……”
我想说如果责编你是只是想找一份工作,那你死完就辞职吧,如果你愿意把性命托付,那我期待你的复活。
既然讲到性命托付,那就说另一位让我生气的人,康夏。我生气是因为他的不真诚和有意无意的误导。
他的微信是译者邓嘉宛转给我看的,因为她觉得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这样散尽我的书,这样对其他人不会造成负担。
她是好意,但我读了康夏的微信后很生气,因为这篇微信是由一系列语焉不详和修饰构成的。恰如他所说书读过后只有再被读到才能重焕生命,但是我也深信爱书人跟那些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斩断的,每一本都跟阅读他的人共享了生命,不管体验是怎样,人跟书的相遇终究是一块包了火腿的纸,即使分离也留下了油渍。你记得买到它的那天的心情、读它的那天的天气、读完那时的瞬间评价……
康夏用的那张头图很诱人,连《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微信(这篇采访其实没有提供什么更新的信息,全部是康夏说什么照录,既没有书房的照片,也没有那张书目总表,仅仅为造神运动做了背书,这位记者你自己的判断呢,你的现场在哪里?)也称那是他的书架,但那些架子上的书应该都不是他要散掉的书,我看了一下,里面基本都是外文书,差不多有40格,每格以20本计算,已经有800本外文书了,两侧明细也有书架,应该是一面墙到头了,所以这张照片是谁的书架?
康夏说他有一整面墙的25个大书柜,我不知道他家房间的大小,但一般而言,一面墙放6个书架已经饱和了。如果以一格20本书,每个书架5格来算,那他应该有2500本书。可他只有1741本书,所以这25个大书柜平均每个只有70本书不到?照片上的书架明明是盆满钵满啊?
康夏一直用“统统”、“都”、“无法拥有的那一整面墙”来形容自己将要托付给、并融入他人生命的书,但是他真的是只有1741本书,并且要全部托付出去么?从他的微信里我无法得出结论,因为他提供的信息无法自洽。完全可能他有更多的书,但他散的只是觉得不必留的书,所以那散掉的部分是他真正的性命托付?
即使他会退还多余的钱,我仍然觉得在信息披露上有隐患。一个连书架容积都说不清楚的人,你托付的是什么?
心事如山,翻译如山——译后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d399f0102vh2e.html
书里没有附上,仅在网络发布
《心事如山:恋山史》这本书我是春节前买的,因为对题材很感兴趣,初读便发现译名有问题,”灾变论“译成了“劫数难逃论”,“星舰进取号”变成了“《星舰雄心》”……这本书涉及登山、地质、地理、历史、文学等多门类的知识,当时就觉得不妙,点“在读”时就写了“女译者、女编辑,没有金刚钻就不该觅瓷器活儿”,搁在一旁放了几个月直到积了灰,终于在上周末拿起来读完了。
读完之后发现专名术语的问题很不少,尼采→聂慈石,摩西→慕斯,《米德尔马契》→《三月中旬》,《驴皮记》→《野驴皮》,罗兰·巴特→巴斯尔斯,星舰进取号→《星舰雄心》,忽必烈→库布拉,普林尼→普拉尼,阿萨辛派→阿萨辛斯部落,婆罗洲→博奈尔,旁遮普→蓬加,阿拉木图→阿尔马蒂,高加索→考卡萨斯,里海→卡斯皮安海,亚瑟王座→阿瑟的座位,亚拉腊山→阿拉勒峰,维苏威火山→威苏威斯,名词术语如此,句意恐怕……,果然看到有读者在条目下指出可疑之处。点“读过”时就请这两位姑娘去死一死,被斥为性别歧视。
我无意辩白,只想陈述下为什么对这两位女性这么不客气。
编辑行业(中基层)的性别构成一定是女多于男,甚至远多于男。男性进入这个行业的远比女性少,或者说男性进入这个行业之前考虑的和女性不完全一样,我不确定能不能说男性选择进入并根植这个行业会本着更审慎的态度,这恐怕跟男护士、男产科医生的程度不能比,但也不得不说有一定这方面的原因。(上层我们不在此讨论,由于出版业转型不久、女性因生理和文化因素在职场上遭遇的天花板等,很遗憾上层多是男性,跟其他行业无异。)
既然女性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数较多,那自然无法控制每个人的热情、投入程度和专业能力,这是基数大的现实。问题并不在女不如男或男不如女,我相信男女平等,但在这个行业的现实情况是女性比例高,暴露出尸位素餐的自然也是女性更多。换个别的男性比例高的行业,肯定就是男性高了。问题在于进来的人,想不想做好这份工?我希望无论男女择业前都考虑清楚。尤其那些不知道该干什么随便选一份工,然后也不能负责做好的人。择业前的憧憬应该在实习期就转化为对现实的认清,穷编辑也不是收容所。
专业能力没有谁是与生俱来的,大家都是慢慢学会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认真,哪怕你只是为了一个饭碗,进了门就得把事情做好。这一点我在两位姑娘的成果中并没有看到;高加索并不是没有翻对过,但为什么同一本书里,就会有两个译名?维苏威火山为什么只有跟那不勒斯、埃特纳火山放在一起才能被翻译正确?为什么普西·雪莱、珀西·雪莱都会出现在书中?
编辑在寻找译者时有没有跟译者说清楚翻译此书需要的知识范围?译者交过试译么?试译的结果有没有充分沟通?译者和编辑有没有统过稿?译名前后统一是一个最起码的诚意问题,你可以没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你可以查,但你为什么没有查,甚至你已经把原文放在边上你都没有去查对一下。(惯常女性的知识构成又是一个会引起争议的话题了,但是在这件事里或者大部分事里,其实要的只是认真。)
约翰·威廉斯小说《斯通纳》或许可以解释我的愤怒,主角斯通纳出身农家,平凡的如同他的名字,原先上的只是农学院,却阴差阳错被唤起对文学的热爱,最后矢志守护这份事业。他学生时代有两位好友,一位是早慧如大师的马斯特思,另一位是世故的费奇,三人曾有一次讨论关于大学的本质……时过境迁,马斯特思战死沙场,斯通纳在校园里迎来解甲的费奇,而费奇一路向上,斯通纳则是万年副教授。故事的高潮在一个试图蒙混过关通过答辩的研究生,斯通纳无论如何也不让此人通过,不惜跟即将变成学院领导的该学生的保护伞的另一位教授誓死抗争。费奇想当和事佬,斯通纳却问他还记得马斯特思当年的话否。“大学就像一座避难所,我们不能让他进来,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变得像这个世界了……”
我想说如果责编你是只是想找一份工作,那你死完就辞职吧,如果你愿意把性命托付,那我期待你的复活。
既然讲到性命托付,那就说另一位让我生气的人,康夏。我生气是因为他的不真诚和有意无意的误导。
他的微信是译者邓嘉宛转给我看的,因为她觉得也许有一天我也可以这样散尽我的书,这样对其他人不会造成负担。
她是好意,但我读了康夏的微信后很生气,因为这篇微信是由一系列语焉不详和修饰构成的。恰如他所说书读过后只有再被读到才能重焕生命,但是我也深信爱书人跟那些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斩断的,每一本都跟阅读他的人共享了生命,不管体验是怎样,人跟书的相遇终究是一块包了火腿的纸,即使分离也留下了油渍。你记得买到它的那天的心情、读它的那天的天气、读完那时的瞬间评价……
康夏用的那张头图很诱人,连《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微信(这篇采访其实没有提供什么更新的信息,全部是康夏说什么照录,既没有书房的照片,也没有那张书目总表,仅仅为造神运动做了背书,这位记者你自己的判断呢,你的现场在哪里?)也称那是他的书架,但那些架子上的书应该都不是他要散掉的书,我看了一下,里面基本都是外文书,差不多有40格,每格以20本计算,已经有800本外文书了,两侧明细也有书架,应该是一面墙到头了,所以这张照片是谁的书架?
康夏说他有一整面墙的25个大书柜,我不知道他家房间的大小,但一般而言,一面墙放6个书架已经饱和了。如果以一格20本书,每个书架5格来算,那他应该有2500本书。可他只有1741本书,所以这25个大书柜平均每个只有70本书不到?照片上的书架明明是盆满钵满啊?
康夏一直用“统统”、“都”、“无法拥有的那一整面墙”来形容自己将要托付给、并融入他人生命的书,但是他真的是只有1741本书,并且要全部托付出去么?从他的微信里我无法得出结论,因为他提供的信息无法自洽。完全可能他有更多的书,但他散的只是觉得不必留的书,所以那散掉的部分是他真正的性命托付?
即使他会退还多余的钱,我仍然觉得在信息披露上有隐患。一个连书架容积都说不清楚的人,你托付的是什么?
心事如山,翻译如山——译后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9d399f0102vh2e.html
书里没有附上,仅在网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