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_Part I
![]() |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名编辑者们的一本著作。自1940年出版之后就经久不衰,直到现在还饱受阅读爱好者的追捧。不论是在各大读书软件上看到别人推荐, 还是在别人的文章里看到它被提及,这本书似乎都有很高的地位。于是我也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再加上自己在阅读这方面也遇到了瓶颈,在假期一开始就迫不及待得打开了第一页, 期待从字里行间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从而成为更合格的阅读者。
总的来说,这本书讲的是阅读的艺术。虽然我只读了一半,但是对我帮助却很大。第一,它帮我端正了态度;第二,它验证和纠正了我部分的经验和想法;第三,它在我原有的基础上对我的阅读方法做了整理,让我得以更有序,更有效的读书。
其实第一点可以用书里的一句话来概括,“读书是个主动的过程,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读者跟作者的关系就好比网球里投手和接手的关系:“投手”要主动传递“信息“, 而 “接手” 也要努力接收各种信息,比如小说,议论文,诗,等等。读者的用心程度就决定了他最后接收到的信息的深浅。所以在阅读时,保持一个主动的态度和不畏困难的精神是很重要的。这两点正是我现在缺乏的。虽然我很爱阅读,但是大多数时间都满足于被动吸收文章里现成的观点,没有太主动思考过这些观点对自己有何意义。在为停滞不前的阅读水平焦虑的同时却没意识到,一切皆因自己太被动,或是一种恐惧,害怕得出的想法不正确,或是会不经意把自己带上歪路。但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正因为我们有不同的经历,看同一篇文章的角度也会不同,得出的观点自然不同。但共同点是,水平会在自己不断琢磨和推敲中提高。
在更正自己的态度过程中,我也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做法跟作者提倡的有几分共通之处。 比如说看一本书之前要先通读一遍,(所谓的inspectional reading), 这样既可以清楚这本书到底值不值得读,也可以把基本的架构了然于心。 如果不值得读,那就可以省下你很多时间。如果是本值得慢慢揣摩的书,到第二遍读的时候,你就做好准备了。但是,我最近发现自己有个坏习惯,就是在读英文读物的时候,因为会碰到不懂的作者注释和单词,会对理解造成障碍, 就会经常读读停停, 边读边查, 最后导致读的很不流畅,而且注意力也不在全书的结构上。 仔细想想这样是不太好的。还是应该回归到小时候刚识字时对书本单纯的好奇心。那个时候的我遇到的不会的就会先跳过,只看自己能理解的, 然后折过来再读,却发现原来没懂的已读懂。
也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读书有什么难的,只要不是文盲就能读了呗。可殊不知,阅读也是需要顺序和层次的。有了秩序,自己就可以省下很多精力和时间。根据读者的观点,阅读一共有四个层次,分别是elementary, inspectional, analytical and synoptical reading. 这四层虽然不同,却呈递增的关系。主题阅读是最高的层次,但没有前面三层的铺垫,是达不到的。每一层各自有需要读者问自己和尝试去回答的问题。至于每个层次具体的阅读技巧,我会专门写篇文章总结。另外,关于阅读速度,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简单干练的答案:“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这其中的度,只有读者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细细体会和总结,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pace.
今天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浅显的总结和自省,而这些内容只是这本书的冰山一角。真的很久没有感觉到一本书里有这么多值得自己揣摩的东西了,我还会继续应用和总结!希望自己能成为一辈子聪明的读书人!
-
Qi Li(Ire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18 14: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