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孔子的千古之忧仍有现实意义
![]() |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向王蒙先生赠送孔子像 |
价值观的教育成效,关键在于与人心的对接,在于充分开拓精神资源,丰富精神内涵,而这方面,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礼失求诸野,传统文化仍然活在人们心中,如忠奸之辩;痛恨贪腐,渴望清廉;赞扬仁义忠厚,反对冷酷刻薄;重然诺,轻巧言令色;重知恩图报,涓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戏曲中的价值宣扬:忠孝节义。我们倡导的许多价值观一直存在于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不是新生出来的,重视传统文化,可以使当代价值观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对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建设有一些新思考、新观点:
其一、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意思是说,为人孝悌的人,极少有忤逆父兄的,而从来还没有见过极少忤逆父兄的人会犯上作乱或违反其他纲纪。由此看来,孝悌是君子立身的根本,也是奉行儒家思想的重要前提。儒家思想以“仁”为本,而孝悌又是“仁”的根本,在圣贤心目中,立人在孝悌,立国在人伦,万世不易。儒家认为,只要人人讲求孝悌,社会的根本规则和秩序就可以建立,而根本规则和秩序,则是建立其他一切规则和秩序的基础,本固则枝荣。如苏轼所云:“孝者万行之本,本既不立,则其余何足观焉。”王蒙在谈到本立而道生时也指出,孝子也可能是腐败者,人性是复杂的,但寄希望于通过宣扬“八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五德”(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惠敏、温良恭俭让),实行德治,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是孔子的道德理想、文化理想。孔子是对人性的呼唤、是与人民对话。王蒙说,道德理想主义和文化理性主义,是斯文的优胜,是中华文明的优越和魅力,中华文明曾经远优于欧洲文明。不过,孔子的理想难以全部兑现,又引起了激烈的批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需要根本性的突破和创新。
其二、文化、道德、价值观有其超越性。有人说,谈继承儒家传统文化有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儒家传统文化是为封建社会服务的。王蒙认为,文化、道德、价值观有其超越性,比如诚实、守信等等,古今中外都提倡。许多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比如仁政王道与以德治国;天下唯有德者居之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与批评与自我批评。
其三、中庸之道即妥善处理。孔子认为,中庸大概是最高德行,天下可治,爵禄可辞,白刃可蹈,而持守中庸之道难矣。中庸者,度也,中立而不倚。古希腊哲人,如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也都认为“中庸为善”,道德修养要遵循“中道”原则。王蒙说:“中庸之道,就是妥善处理。中,是准确的意思,庸,是正常的意思。中庸之道,就是妥善处理问题,不要故意激化矛盾•,尽量减少副作用,不产生恶性后果。
其四、世道人心决定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的是优化世道人心。民心就是历史走向,就是历史规律。人心可用,世道可兴,传统可取。
其五、孔子的千古之忧仍有现实意义。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之忧也。”领导者应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想,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本文原作者系儒风大家,原文地址http://www.ruguoshijie.com)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