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数学系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成功经验分享
新祥旭
记得大二时候听一个新祥旭考研机构成功学员分享的时候说:考研其实考的就是心态。现在经历过考研后觉得这句话简直是至理名言,也是新祥旭老师让我奠定了我考清华的决心。在我看来,“良好的心态+不懈的努力”是考研成功的关键,归结起来就是说考研的同学要下定“决心”,有“信心、恒心”,分清“重心”,而且要对同志“热心”。关于考研的具体科目如政治、英语、专业课的复习方法我不想多谈,下面我试图结合自己的备考经历,说一下自己在考研路上的心得与体会:
(1)下定“决心”,一条道跑到黑
很重要,考研的最终目的找到将来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自己对要考的专业自己不是很“感冒”,即使花了很大力气考上了,读研的时候也会觉得挺痛苦的。在决定考研专业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多方面比较,反复权衡,但是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千万不要再轻易动摇。因为大部分同学考研的准备时间是半年到一年左右,其间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应付本科课程和生活琐事,所以真正用来复习的时间并不多。在彷徨犹豫的时候,时间就不经意地溜走了。而备考的时间越短,胜算越低。不要去考虑如果考不上会怎么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2)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强
既然选择了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不要被很高的录取比例吓倒。可以说竞争者都和自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多的参考书目、同样多的复习时间,大体相同的智力水平,谁投入的精力多,谁对自己更有自信,谁就有可能笑到最后。考研实际上是一个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如果每天都能学有所获,超越昨天的自己,那么在这个知识不断累积、学习体系不断完备的过程中,你会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自信心也自然随之增强。当你感觉到自己足以因对考试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时,就会信心满满,也容易在考试中超水平发挥。因此,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觉得自己一定会考上,这样在学习的时候才能鼓足精神头,专心致志。
不妨写一个很能打气的座右铭给自己,在感觉懈怠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这样的效果不错哦!
(3)拥有“恒心”,将考研进行到底
以前的师兄常说:不考研的人过着猪一样的生活,考研的人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不错,根据很多人考研经验来看,备考的时候,每天至少要学习10个小时左右;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大部分时间要在自习室图书馆中度过。在至少半年的时间里,必须天天如此,像“狗”一样忙忙碌碌。考研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毅力和坚持往往战胜天才和智慧。一般来讲,备考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因此要合理确定自己阶段性的目标。比方说,考研的专业书至少要看三遍以上,这样才能可能做到融会贯通,适应考题的灵活性。第一遍通读专业书耗时较长,而且一般效果不好,看完了也记不住多少,因此可以为自己限定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比如两个月的时间;第二遍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到自己对书本比较熟悉,而且能够从书本中吸收到很多有用的知识,通读所用的时间可以适当缩减,比如用一个半月的时间;以此类推,最后书越读越薄,基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运用自如。考研最大的忌讳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好多同志到了考研的后期的时候,会觉得身体吃不消,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就像是长跑时到了极限状态,这时千万不要放弃,否则长期的努力也会付诸流水,不免可惜。事实证明,能够把考研坚持下来的同志,以后就有信心去面对任何困难。
(4)分清“重心”,把重点投放在专业课上
这里的“重心”有两重含义;首先在备考过程中,学习是一切的“重心”,学习以外的事情都要暂时搁置一边,等考研结束后再处理。适当的放松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要过度,因为浪费时间是次要的,一旦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再收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考研的几门课程中,专业课是“重心”,对跨专业的考生来说尤其如此。清华对专业课的要求很严格,英语政治没有过线,还有可能破格录取,但是如果专业课分不够,就没有任何机会了。而且清华出题很重视考察学生的能力,决不是单靠把参考书背的烂熟就能应付过关的。因此作为考生,不但要学会独立总结专业课中出现的知识点,还要认真分析历年的考研试题,尝试着进行解答,掌握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5)献出“热心”,与考研同志互相帮助
最好能和其他考研的同学一同进行复习,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共享一些考研公共课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可以制定相似的学习计划,彼此监督,形成参照。当你偷懒或者落后的时候,看到其他人还在努力,自然也不好意思耽搁太久。所以,与考研的同志互相切磋考研心得、交流经验,有利于自己少走弯路,获得更多考研的信息。在帮助其他人时,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何乐不为呢?
就谈这么多。我想说,考研就好比一座高峰,当你排除万难征服了它以后再回首时,却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不可攀。而这座山峰越高越险峻,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越多。
“天道酬勤”,你的付出和你的所得永远是成正比的。当你的复习真正做到位的时候,自然会对应试充满信心,希望师弟师妹们,在我的这些废话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厚积薄发,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小资料: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创建于1927年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和前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以及1979年恢复建立的应用数学系。
从1927年创建至今,清华数学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27年至1952年从创建到辉煌发展的阶段、1952年至1979年从院系 调整到复建的特殊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在每个发展阶段清华数学系都为中国数学科学之发展和中国杰出科技人才之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1927年创立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的25年间,先后担任过清华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有郑之番、熊庆来、杨武之、江泽涵、 赵访熊、段学复等。他们不仅积极引进和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教学体系,而且力倡学术研究、广泛罗致人才,在短短二十五年里就使清华数学从创建走向辉煌。在这期间有许多国内知名数学家先后来清华数学系任教,其中包括孙光远、曾远荣、胡坤升、许宝禄、陈省身、华罗庚、庄圻泰、闵嗣鹤、徐利治、程民德、吴新谋、万哲先、冯康、周毓麟等。1935年还聘请了法国数学家、当时的世界算学会副会长J.Hadamard和美国数学家、现代控制论创始人N.Wiener担任客座教授。这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的数学人才,如陈省身、华罗庚、吴大任、庄圻泰、许宝禄、柯召等。可以说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等就是从清华数学系走向世界的,他们的辉煌成就对当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提倡教学与研究兼重,当时取得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熊庆来在亚纯函数方面所建立的无穷亚纯函数论;杨武之在我国现代数论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棱锥数的华林问题”;华罗庚在解析数论方面关于素数变换的Waring问题的研究以及变数之素数的方程组的研究;陈省身对微分几何中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以及拓扑学、Finsler几何的研究等。1941年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首届学术研究及著作发明国家一等奖,许宝禄的“数理统计”论文获二等奖。
从1952年到1979年清华数学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数学系并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及其它院校。由于工程教育的需要,清华大学设立了高等数学教研室,主要担负全校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当时教授只 留下赵访熊一人。1958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科大学的计算数学专业,至1966年高等数学与计算数学两个教研组教职工总人数达到了117人,教授有赵访熊、娈汝书、周华章。六十年代,赵访熊在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其他同志的研究工作在国 内也有一定影响。这期间良好的数学基础教学工作也为清华大学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79年清华大学数学系重建并更名为应用数学系,赵访熊出任系主任。从此清华数学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应用 数学系下设五个教研室:计算数学教研室、离散数学教研室、微分方程教研室、概率统计教研室和数学分析教研室。1986年又 增设运筹学教研室。1981年,在刚刚复建两年之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就凭着她的特色和实力获得了计算数学学科的博士点。1984又获得了应用数学博士点。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的数学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每年的科研项目都保持在三十项左右。在应用微分方程的研究方面,以萧树铁为首的课题组关于水渗流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在计算数学研究方面,有限元方法、数值代数、非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及科学计算软件、并行算法等均有重要成果,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十世纪90年代末,数学系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1999年系名更改为数学科学系,以更好的反映本系教学和研究对数学 科学的涵盖。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数学学科发展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公、教学、科研等硬件环境,良好的激励机制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从海内外引进的各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也为清华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数学系已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全系教师共计77人,其中正教授42人,副教授32人,讲师3人。教师中拥有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5人,校百人计划4人,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1个。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清华数学系已成为国内几个最具实力的数学系之一。继1981年获得计算数学专业博士点,1984年获得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点,1998年获得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点之后,2000年获得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获得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关于专业课辅导,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这个问题,如果大家有条件可以上一个新祥旭的专业课,对复习考研帮助真的挺大的。
记得大二时候听一个新祥旭考研机构成功学员分享的时候说:考研其实考的就是心态。现在经历过考研后觉得这句话简直是至理名言,也是新祥旭老师让我奠定了我考清华的决心。在我看来,“良好的心态+不懈的努力”是考研成功的关键,归结起来就是说考研的同学要下定“决心”,有“信心、恒心”,分清“重心”,而且要对同志“热心”。关于考研的具体科目如政治、英语、专业课的复习方法我不想多谈,下面我试图结合自己的备考经历,说一下自己在考研路上的心得与体会:
(1)下定“决心”,一条道跑到黑
很重要,考研的最终目的找到将来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果自己对要考的专业自己不是很“感冒”,即使花了很大力气考上了,读研的时候也会觉得挺痛苦的。在决定考研专业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多方面比较,反复权衡,但是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千万不要再轻易动摇。因为大部分同学考研的准备时间是半年到一年左右,其间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应付本科课程和生活琐事,所以真正用来复习的时间并不多。在彷徨犹豫的时候,时间就不经意地溜走了。而备考的时间越短,胜算越低。不要去考虑如果考不上会怎么样,“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2)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强
既然选择了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就不要被很高的录取比例吓倒。可以说竞争者都和自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样多的参考书目、同样多的复习时间,大体相同的智力水平,谁投入的精力多,谁对自己更有自信,谁就有可能笑到最后。考研实际上是一个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如果每天都能学有所获,超越昨天的自己,那么在这个知识不断累积、学习体系不断完备的过程中,你会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自信心也自然随之增强。当你感觉到自己足以因对考试中可能遇到的任何问题时,就会信心满满,也容易在考试中超水平发挥。因此,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觉得自己一定会考上,这样在学习的时候才能鼓足精神头,专心致志。
不妨写一个很能打气的座右铭给自己,在感觉懈怠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这样的效果不错哦!
(3)拥有“恒心”,将考研进行到底
以前的师兄常说:不考研的人过着猪一样的生活,考研的人过着狗一样的生活。不错,根据很多人考研经验来看,备考的时候,每天至少要学习10个小时左右;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大部分时间要在自习室图书馆中度过。在至少半年的时间里,必须天天如此,像“狗”一样忙忙碌碌。考研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毅力和坚持往往战胜天才和智慧。一般来讲,备考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因此要合理确定自己阶段性的目标。比方说,考研的专业书至少要看三遍以上,这样才能可能做到融会贯通,适应考题的灵活性。第一遍通读专业书耗时较长,而且一般效果不好,看完了也记不住多少,因此可以为自己限定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比如两个月的时间;第二遍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到自己对书本比较熟悉,而且能够从书本中吸收到很多有用的知识,通读所用的时间可以适当缩减,比如用一个半月的时间;以此类推,最后书越读越薄,基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运用自如。考研最大的忌讳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好多同志到了考研的后期的时候,会觉得身体吃不消,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就像是长跑时到了极限状态,这时千万不要放弃,否则长期的努力也会付诸流水,不免可惜。事实证明,能够把考研坚持下来的同志,以后就有信心去面对任何困难。
(4)分清“重心”,把重点投放在专业课上
这里的“重心”有两重含义;首先在备考过程中,学习是一切的“重心”,学习以外的事情都要暂时搁置一边,等考研结束后再处理。适当的放松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要过度,因为浪费时间是次要的,一旦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再收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考研的几门课程中,专业课是“重心”,对跨专业的考生来说尤其如此。清华对专业课的要求很严格,英语政治没有过线,还有可能破格录取,但是如果专业课分不够,就没有任何机会了。而且清华出题很重视考察学生的能力,决不是单靠把参考书背的烂熟就能应付过关的。因此作为考生,不但要学会独立总结专业课中出现的知识点,还要认真分析历年的考研试题,尝试着进行解答,掌握答题的思路和方法。
(5)献出“热心”,与考研同志互相帮助
最好能和其他考研的同学一同进行复习,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共享一些考研公共课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可以制定相似的学习计划,彼此监督,形成参照。当你偷懒或者落后的时候,看到其他人还在努力,自然也不好意思耽搁太久。所以,与考研的同志互相切磋考研心得、交流经验,有利于自己少走弯路,获得更多考研的信息。在帮助其他人时,也有利于锻炼自己的解题思维,提高自身能力水平,何乐不为呢?
就谈这么多。我想说,考研就好比一座高峰,当你排除万难征服了它以后再回首时,却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高不可攀。而这座山峰越高越险峻,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越多。
“天道酬勤”,你的付出和你的所得永远是成正比的。当你的复习真正做到位的时候,自然会对应试充满信心,希望师弟师妹们,在我的这些废话中得到一点有益的启示,厚积薄发,在研究生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小资料:
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创建于1927年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和前工程力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以及1979年恢复建立的应用数学系。
从1927年创建至今,清华数学共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27年至1952年从创建到辉煌发展的阶段、1952年至1979年从院系 调整到复建的特殊发展阶段、1979年至今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在每个发展阶段清华数学系都为中国数学科学之发展和中国杰出科技人才之培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1927年创立到1952年院系调整前的25年间,先后担任过清华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有郑之番、熊庆来、杨武之、江泽涵、 赵访熊、段学复等。他们不仅积极引进和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教学体系,而且力倡学术研究、广泛罗致人才,在短短二十五年里就使清华数学从创建走向辉煌。在这期间有许多国内知名数学家先后来清华数学系任教,其中包括孙光远、曾远荣、胡坤升、许宝禄、陈省身、华罗庚、庄圻泰、闵嗣鹤、徐利治、程民德、吴新谋、万哲先、冯康、周毓麟等。1935年还聘请了法国数学家、当时的世界算学会副会长J.Hadamard和美国数学家、现代控制论创始人N.Wiener担任客座教授。这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的数学人才,如陈省身、华罗庚、吴大任、庄圻泰、许宝禄、柯召等。可以说国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等就是从清华数学系走向世界的,他们的辉煌成就对当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提倡教学与研究兼重,当时取得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熊庆来在亚纯函数方面所建立的无穷亚纯函数论;杨武之在我国现代数论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棱锥数的华林问题”;华罗庚在解析数论方面关于素数变换的Waring问题的研究以及变数之素数的方程组的研究;陈省身对微分几何中高斯—波内公式的研究以及拓扑学、Finsler几何的研究等。1941年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首届学术研究及著作发明国家一等奖,许宝禄的“数理统计”论文获二等奖。
从1952年到1979年清华数学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数学系并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及其它院校。由于工程教育的需要,清华大学设立了高等数学教研室,主要担负全校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当时教授只 留下赵访熊一人。1958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科大学的计算数学专业,至1966年高等数学与计算数学两个教研组教职工总人数达到了117人,教授有赵访熊、娈汝书、周华章。六十年代,赵访熊在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其他同志的研究工作在国 内也有一定影响。这期间良好的数学基础教学工作也为清华大学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79年清华大学数学系重建并更名为应用数学系,赵访熊出任系主任。从此清华数学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应用 数学系下设五个教研室:计算数学教研室、离散数学教研室、微分方程教研室、概率统计教研室和数学分析教研室。1986年又 增设运筹学教研室。1981年,在刚刚复建两年之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就凭着她的特色和实力获得了计算数学学科的博士点。1984又获得了应用数学博士点。进入八十年代之后,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的数学研究工作全面展开。每年的科研项目都保持在三十项左右。在应用微分方程的研究方面,以萧树铁为首的课题组关于水渗流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在计算数学研究方面,有限元方法、数值代数、非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及科学计算软件、并行算法等均有重要成果,并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和部委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十世纪90年代末,数学系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1999年系名更改为数学科学系,以更好的反映本系教学和研究对数学 科学的涵盖。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数学学科发展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公、教学、科研等硬件环境,良好的激励机制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从海内外引进的各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也为清华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数学系已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全系教师共计77人,其中正教授42人,副教授32人,讲师3人。教师中拥有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5人,校百人计划4人,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1个。
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清华数学系已成为国内几个最具实力的数学系之一。继1981年获得计算数学专业博士点,1984年获得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点,1998年获得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点之后,2000年获得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1年获得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关于专业课辅导,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这个问题,如果大家有条件可以上一个新祥旭的专业课,对复习考研帮助真的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