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文字
前阵子对狗爷说,我对朋友圈失去了兴趣。说什么都无味,看谁发的都无趣。
狗爷说,你一定是对你的朋友们失去了兴趣。
老实说我并不排斥社交,与之相反的是和人的交流让我有被爱抚的温暖。感性和知觉是我性格里很明显的色彩,我喜欢听人间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人听我说话,我相信所有的情感都是因为流动而有血性。
心理学中库利对自我的定义是:“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每个时段的社交文字都是高于自我生活的反射。我曾经乐于点赞,而如今却吝啬。倒不是自奉清高觉得大家内容流俗,我本身也是庸俗之人写庸俗之字,只是觉得大家营造的乌托邦式生活与庸碌而盲目的真实生活产生的鸿沟让人懊丧。
我曾问会计,怎样才能脱俗。
会计说,不去想脱俗才能脱俗。
我后来想了想,脱俗大概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淡定,一种不轻易被动容的气质,一种身处外部世界的混乱而依然听从内部世界的召唤的能力。这是一种坚持不懈地抗争,一种保护内部世界的完整饱足而不被外部世界侵蚀的抗争。这种抗争本身就令人肃然起劲。
保护内部世界的完整饱足的方法有很多,身边很多朋友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守卫内心世界的丰富,而我独爱写作。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写作当成自己的职业,但每个人都可以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一种状态。
对内的写作像是保护自己的版图,向深处扎根。我是作者,也是唯一的读者。这是繁杂凌乱又绝对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第一节素描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练拉线条和排线条,她说画得不好也不必擦去,只管继续画就是了。线条铺满整张纸的时候我再看最初不足的力道和排线,满满的进步真是欣慰。
对内的写作是一个审视自我的过程,所以要诚实地面对内心的所有情感,尤其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得阴暗的部分。挖掘自己的邪恶天赋并承认它们,是帮助自己成为丰富。
对内的写作也是一个讨好自己的过程。我尤其喜欢物理意义上的下笔,是仪式也是褒奖。高二投到《古榕》的诗很矫情:我掬着你的脸,你的泪里没有我的眼睛。我曾用在日本榻榻米上写日记,把那张照片做成朋友圈封面。我仍记得是即兴写的几句话:一豆灯,二人食,语言逼仄,其乐为外人所不知。初三开始字体定型,无棱无角十分软糯。如今依然不锋利却较之前大气了许多。一切的变化都让人喜悦,从头到尾的自我都值得审视。
对外的写作则是寻求共鸣。共鸣本身并不分三六九等,无论是浅层次的情绪共鸣,还是深层次的思考共鸣,真正的懂得总是极奢侈的一件事。如同我再《千吻之深》里写的一样,我并不奢望共鸣。但4月1日发的一段无脚鸟的台词,有许多人能给予“我懂你在说什么”的回应,那实在让人开心。我有时也反感故作傲慢也艰涩的写作,总让人感到满满的敌意。
卡尔桑德堡说:我仍旧在学习动词,以及它们和名词的关系,而我现在喜欢形容词。内心富足的人面对文字才会展现他的虔诚与幼稚,真正的孜孜不倦背后一定是一种十分孤独的热爱,热烈又凛冽。
狗爷说,你一定是对你的朋友们失去了兴趣。
老实说我并不排斥社交,与之相反的是和人的交流让我有被爱抚的温暖。感性和知觉是我性格里很明显的色彩,我喜欢听人间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人听我说话,我相信所有的情感都是因为流动而有血性。
心理学中库利对自我的定义是:“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每个时段的社交文字都是高于自我生活的反射。我曾经乐于点赞,而如今却吝啬。倒不是自奉清高觉得大家内容流俗,我本身也是庸俗之人写庸俗之字,只是觉得大家营造的乌托邦式生活与庸碌而盲目的真实生活产生的鸿沟让人懊丧。
我曾问会计,怎样才能脱俗。
会计说,不去想脱俗才能脱俗。
我后来想了想,脱俗大概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淡定,一种不轻易被动容的气质,一种身处外部世界的混乱而依然听从内部世界的召唤的能力。这是一种坚持不懈地抗争,一种保护内部世界的完整饱足而不被外部世界侵蚀的抗争。这种抗争本身就令人肃然起劲。
保护内部世界的完整饱足的方法有很多,身边很多朋友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守卫内心世界的丰富,而我独爱写作。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写作当成自己的职业,但每个人都可以把写作当成自己的一种状态。
对内的写作像是保护自己的版图,向深处扎根。我是作者,也是唯一的读者。这是繁杂凌乱又绝对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第一节素描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练拉线条和排线条,她说画得不好也不必擦去,只管继续画就是了。线条铺满整张纸的时候我再看最初不足的力道和排线,满满的进步真是欣慰。
对内的写作是一个审视自我的过程,所以要诚实地面对内心的所有情感,尤其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得阴暗的部分。挖掘自己的邪恶天赋并承认它们,是帮助自己成为丰富。
对内的写作也是一个讨好自己的过程。我尤其喜欢物理意义上的下笔,是仪式也是褒奖。高二投到《古榕》的诗很矫情:我掬着你的脸,你的泪里没有我的眼睛。我曾用在日本榻榻米上写日记,把那张照片做成朋友圈封面。我仍记得是即兴写的几句话:一豆灯,二人食,语言逼仄,其乐为外人所不知。初三开始字体定型,无棱无角十分软糯。如今依然不锋利却较之前大气了许多。一切的变化都让人喜悦,从头到尾的自我都值得审视。
对外的写作则是寻求共鸣。共鸣本身并不分三六九等,无论是浅层次的情绪共鸣,还是深层次的思考共鸣,真正的懂得总是极奢侈的一件事。如同我再《千吻之深》里写的一样,我并不奢望共鸣。但4月1日发的一段无脚鸟的台词,有许多人能给予“我懂你在说什么”的回应,那实在让人开心。我有时也反感故作傲慢也艰涩的写作,总让人感到满满的敌意。
卡尔桑德堡说:我仍旧在学习动词,以及它们和名词的关系,而我现在喜欢形容词。内心富足的人面对文字才会展现他的虔诚与幼稚,真正的孜孜不倦背后一定是一种十分孤独的热爱,热烈又凛冽。
-
٩(๛ ˘ ³˘)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11 17:44:27
-
燕云十八骑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31 23:28:00
-
Hoffm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20 17: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