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东方诺亚方舟:还原上世纪犹太难民在沪生活点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37年,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彼时上海已成孤岛,但在日本的允许下,几万犹太难民从世界各地涌入日租界虹口区。一位叫艾芙琳的犹太人在离开欧洲时写道:“明天我们将要开始一个陌生城市里的新生活,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不熟悉的语言,不熟悉的气候和人群,然而在那里,我们是安全和自由的。”活下来了,生活就要继续,他们在源福里(图4)、临潼路(图3)一带集聚,舟山路(图5)一度被称作“小维也纳”;孩子们在霍山公园(图7,1917年)玩躲猫猫,在摩西会堂(图1、2,1927年)进行成年礼、举行婚礼;他们依旧注重生活品质,享受午后咖啡,在罗伊屋顶花园(图6)纳凉。13岁的布鲁门萨随父母从德国逃亡而来,在舟山路59号(图8)卖面包,日后成为美国财政部长;一位名叫皮特的小男孩在这里得到一位比他大一岁的中国姐姐保姆的照顾,学会了绘画,后来成为著名艺术家,70多年后重回上海,只是故人难寻;当然,免不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一位叫罗伯特的犹太人1939年来到这里避难,完成中学学业并步入圣约翰大学生物系,在校园里邂逅了同系中国同学杨珍珠,一见钟情,两位年轻人不顾双方家庭反对,1948年结婚。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图9)。这个冬日,探访这些旧建筑,他们散落在上海的生活细节依旧点滴可寻。当然,既然来到霍山路,还是要来一杯卞阿姨独创的血糯米奶茶。